跳至內容

教育產業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教育產業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中國國內供需平衡嚴重失調,導致教育經費緊張,中國政府在教育界推行以「財政視角」的教育改革,以彌補中國國內教育經費不足,主要圍繞經營、市場化、收益等方面展開[1]。這項政策由當時的教育部長陳至立推行。

有媒體稱[2]更多的民眾質疑「教育產業化」實質上引致了明目張胆的「亂收費」「學費暴漲」,此舉引發廣大學生與家長的不滿與反對。2003年8月25日《蘭州晨報》以《中學生因無錢上大學上吊自盡》為標題的報道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3]

2006年7月16日,周密之母夏體合因籌周密學費累死在豬圈旁[4]。周密說,自從她考進大學,為掙足學費,母親沒日沒夜拼命幹活,第一年仍借錢才湊齊學費。今年新學年又需8000多元,但現還差5000多元。「為我讀書,母親耗盡了心血。」

教育部後來放棄教育產業化政策,陳至立本人在後來表示要堅持教育公益性,不搞「教育產業化」,但中國國內部分學校的亂收費、高額學費等現象依然存在,可以說是「教育產業化」的後遺症。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