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非納文字
提非納字母(Tifinagh)是一種古老的地中海文字,主要用來書寫柏柏語。若根據時代和通用的地點,提非納文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種變體:
- 利比亞地區通用的利比亞提非納文字;
- 撒哈拉沙漠通用的撒哈拉提非納文字;
- 圖阿雷格人通用的圖阿雷格提非納文字;
- 近代從舊有的文字改良,以適合現代書寫用途的新提非納文字。
概要
[編輯]提非納文是古代北非撒哈拉地區的遊牧部族圖阿雷格人所採用的文字,用來書寫當時的塔瑪舍克語。塔瑪舍克語是亞非語系柏柏語族的一個分支,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發明,並在公元3世紀,這種文字就廣為通行於北非及加納利群島。跟它的祖先南阿拉伯字母一樣,提非納文的字母都很富有幾何圖案的色彩。這種文字本來沒有母音字母,但有後來的改良版本採用了阿拉伯字母的母音標記,並用於這種文字。提非納文一直都是從右至左書寫的,但亦有古代的文字記錄跟柏柏文一樣,都是由上至下書寫的。
1960年代,柏柏學院從原來的提非納文字發明了「新提非納文」,除了改成「由左至右」書寫以外,還加入母音字母,並改良至適合北非柏柏語的語音系統。這種新的文字,已於2003年被摩洛哥當局正式採納作為教學用途的文字。但另一方面,現時在尼日爾及馬里兩國,講同一種語言的人卻改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他們的語言。
起源
[編輯]有關提非納字母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指出它來自大眾文字之母的腓尼基字母;亦有人[1]認為提非納字母的結構得創新,應該參考過多種不同的文字的特色而成。當中很可能有腓尼基人或北阿拉伯人的文字。亦有學者(例如:M. Cohen)仍然認為未有足夠資料去查證它的起源。
此外,亦有學者指提非納字母是一種新的創造,而並非從其他文字演變而成。Mustafa A'ashi指出,「提非納」(tifinagh)這個字其實是柏柏語,由itif和nnegh組合而成,意思就是「我們的發明」。但有反對的學者指「tafinagh」這個字其實是眾數,如果把它寫成單數,應該是「tafineq」。所以,Mustafa沒有可能會得出「tafinagh」就是「我們的發明」的結論。亦有學者認為兩種解釋都是錯的。
傳統以來,提非納字母都沒有母音字母。但隨着現代語言的需要,不同地方的人借用了不同的方式去表示母音。有人使用阿拉伯字母的母音符號;亦有人使用其他新發明。
一直以來,除了在利比亞的古老石刻發現過有些文字石刻是從下到上書寫的以外,在其他情況,提非納字母都是從右到左寫的。而過去亦有鄰近民族,如Tagdai及Songhai等,借用過提非納字母來書寫他們的語言。
字母列表
[編輯]提非納字母雖然在北非廣泛通行,但由於過去缺乏一個標準,使當地由西至東各處所採納的字母都不相同。本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及本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列出了各地所採納的字母列表。
另外,較常用的標準如下:
另外,在遞交至ISO的申請表中,有一個更詳細的比較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新提非納字母編碼表
[編輯]為解決長期以來各地文字的規範問題,自從提非納字母納入Unicode編碼之後,就開始嘗試統合過去現在的各種編碼。經過篩選後,以下55個字母將會放入Unicode的基本平面內。現時,新提非納字母(Neo-Tifinagh)已被收錄在Unicode編碼中,編碼範圍是U+2D30至U+2D7F,從4.1.0版開始生效。編碼共收錄有55個字母,但實際生活所使用的字母,比這個編碼要更多。在ISO 15924,新提非納字母的代號是Tfng。編碼的詳細內容如下:
編碼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2D30 | ||||||||||||||||
U+2D40 | ||||||||||||||||
U+2D50 | ||||||||||||||||
U+2D60 | ||||||||||||||||
U+2D70 |
下表比較字母表的字母及各種轉寫標準:
基本提非納字母 (IRCAM) | 延伸提非納字母 (IRCAM) | 其他提非納字母 | 現代圖阿雷格字母 |
|
|
參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O'Connor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