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桓侯廟

座標30°54′44.986″N 108°41′56.558″E / 30.91249611°N 108.69904389°E / 30.91249611; 108.6990438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桓侯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重慶市雲陽縣
座標30°54′44.986″N 108°41′56.558″E / 30.91249611°N 108.69904389°E / 30.91249611; 108.69904389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380
認定時間2001年6月25日
保護歷史

張桓侯廟,又稱張飛廟,位於重慶市雲陽縣,是長江三峽中一著名景點。2001年6月25日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歷史

[編輯]

據史料記載,張飛廟始建於蜀漢末年,已有1700多年歷史。原址位於雲陽老縣城的對岸——長江南岸飛鳳山麓,離重慶市區382公里,是為紀念三國名將張飛而建的祠宇,據傳,張飛頭顱葬於此,而身體葬於四川閬中張桓侯祠,因此民間有說法張飛「身在閬中,頭在雲陽」[4]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張飛廟受到空前損壞,廟內的泥塑張飛像被破壞,張飛之妻夏侯氏的塑像也被當作「牛鬼蛇神」清掃[4][5][6]。後來,在恢復張飛廟文物過程中,1981年泥塑的張飛像重新出現在張飛廟中,但並未重塑夏侯氏的像,而是將「娘娘殿」改為了「偏殿」[4][5][6]

此後,因修建三峽工程,張飛廟的最低海拔只有330米,因此張飛廟整體搬遷至長江南岸的盤石鎮龍安村,此地地理特徵與原址相似,並仍然與新雲陽縣城隔江相望。張飛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搬遷項目,它的保護方案採用「原物搬遷」,就是儘可能地使用建築物原物,另外也必然會補充一些輔料。新張飛廟的主體工程於2003年6月完工,2003年7月19日正式向遊人開放。在張飛廟遷移「新居」之時,文物工作者藉助「移民」之機,為恢復歷史本來面目,決定重修「娘娘殿」[5][6]

結構

[編輯]

張飛廟一座文武合廟,廟裏的建築主要有七座,其中正殿、旁殿、結義樓、望雲軒、助風閣是為紀念張飛而建,杜鵑亭和得月亭是為紀念唐代詩人杜甫在此客居兩年而建。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