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常山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代變更
設立秦朝
使用狀況唐朝廢止
秦朝恆山郡
西漢常山郡、真定國
東漢常山國
三國常山郡
南北朝恆州
隋朝恆山郡
唐朝恆州 → 鎮州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恆州等,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歷代有變化,主要包括河北省石家莊邢臺部份地區,以今天河北省石家莊市附近為中心。

沿革

[編輯]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劉向編纂《戰國策》時避諱漢文帝劉恆稱之,屬趙國,但是範圍不明,境內很可能包括在今天山西省渾源縣的「北嶽」恆山(又稱常山)。秦始皇攻佔趙國後,設恆山郡,但範圍較小,不包括北面的恆山,治所在東垣縣(今石家莊市東)。

西漢時,漢高祖沿恆山郡置。呂后掌權時期,恆山郡改封恆山王劉不疑,成為恆山國,不過僅僅七年之後,第三任恆山王劉朝即在剷除呂氏的過程中被殺,國廢為郡,同時又為了剛剛登基的新帝漢文帝劉恆避諱而改稱常山郡,且範圍擴大,北至恆山南至逢山長谷一帶。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時,分郡治真定縣(即秦朝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為真定國,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遷移到元氏縣(今元氏縣西北),統縣18,隸屬冀州刺史部。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將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與周圍中山國、趙國、巨鹿郡之間的轄境發生一定變化,統縣反而減少到13,治所仍在元氏縣。三國時期,常山郡西南分置樂平郡,元氏縣歸屬趙國,範圍進一步縮小,郡治遷移回漢初的真定縣(今正定縣)。西晉沿置,統縣減少到8,不過恆山仍在境內上曲陽縣西北。

十六國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歸屬於定州北周改稱恆州隋朝統一後,又稱恆山郡,統縣8,仍治真定。唐朝建立改郡為州,稱恆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又改回常山郡,下轄真定縣石邑縣行唐縣九門縣槀城縣靈壽縣井陘縣房山縣鹿泉縣(756年改名獲鹿縣)九縣。唐肅宗再廢郡制時再稱恆州,之後又為了避唐穆宗諱改為鎮州。到北宋升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為郡國之名。

唐朝常山郡太守

名人

[編輯]
  • 趙雲:常山人,小說家在描寫趙雲形像,往往在「來將通名」時自稱「吾乃常山趙子龍也!」
  • 褚燕:常山人,後來成為黑山賊首領並改姓張。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