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鑄幣法
外觀
帝國鑄幣法(德語:Reichsmünzordnung,德語發音:[ˈʁaɪçsˌmʏntsˌʔɔʁdnʊŋ])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所頒佈的鑄幣法令,即「皇家鑄幣法令」,旨在統一16世紀以來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各個國家使用的各種不同貨幣的狀況。
這項法令於 16 世紀 30 至 60 年代在奧格斯堡議會分階段頒佈,但並未被帝國境內所有諸侯完全採納。
1524 年,查理五世在埃斯林根頒佈了第一部帝國鑄幣法,宣佈科隆馬克為硬幣重量的通用標準。但由於帝國內其他較大的公國們的抗議,該法令從未實施。
1551年,克羅伊澤(Kreuzer)被引入作為小額銀幣的標準,72 克羅伊澤相當於 1古爾登,或 1 銀古爾登格羅申 。銀泰勒的價值則被定為68克羅伊澤。
雖然官方推出了帝國金幣(Reichsgoldgulden)[1] ,但只鑄造了幾年。
而之後金幣和銀幣(Gulden 與 Guldengroschen)之間的價值定義出現了問題,因為金幣的價值往往高於銀幣的價值,很快Gulden的實際交易價格就超過了官方規定的72克羅伊澤。這導致斐迪南一世在 1559 年廢除了金幣和銀幣掛鈎的官方標準。 古爾登現在被設定為75克羅伊澤,並讓杜卡特引入帝國成為另外的金幣,而原先價值為60克羅伊澤的古爾登格羅申逐漸被塔勒取代。
1566 年,國會被迫承認新的現狀,並推出帝國泰勒(Reichstaler,重 29.23 克,含銀量 88.9%)來作為帝國的官方硬幣。泰勒 (Taler) 從此開始在整個神聖羅馬帝國境內使用直到18世紀初。
參考資料
[編輯]- ^ or Goldgulden. "Goldgulden" is strictly a tautology, as "Gulden" itself already means gold coin, but because of the silver Guldengroschen, "Goldgulden" was used for disambiguation.
其他資料
[編輯]- Eduard Döring: 《耳朵、關節、質量和遺傳學手冊》 ,科布倫茨 1854 年,第 137 頁。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