崒洞祝洞之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1月21日) |
崒洞祝洞之戰 | |||||||
---|---|---|---|---|---|---|---|
藍山起義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藍山起義軍 | 明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李篆 丁禮 杜秘 阮熾 張戰 |
王通 方政 馬騏 山壽 李安 陳洽 † 馬瑛 | ||||||
兵力 | |||||||
越南史料:[1] 李篆、杜秘部3000人、戰象1隻 丁禮、阮熾部3000人、戰象2隻 |
越南史料:[1] 10萬人 | ||||||
傷亡與損失 | |||||||
無 |
越南史料:[1] 5萬被殺、1萬被俘 中國史料:[2] 陣亡2萬至3萬人 |
崒洞祝洞之戰(越南語:Trận Tốt Động – Chúc Động/陣崒洞 – 祝洞)是越南反抗明朝統治的藍山起義中的一場重要的戰役,發生在宣德元年(1426年)十月(一說為十一月)。
背景
[編輯]黎利攻陷乂安之後,接連攻破周邊的地區,聲勢浩大。隨後,黎利親率藍山起義軍包圍東關城(今河內市)。明廷得知後,派征夷大將軍王通、參將馬瑛帶兵五萬至東關城救援,會合當地的明軍,共得大軍十萬。隨後,王通與尚書陳洽兵分三路攻打黎利。王通屯兵於古所渡(在石室縣)、方政屯兵沙堆(在慈廉縣)、內官馬騏屯兵青威,連營而居。藍山軍李篆、杜秘遣兵誘敵,以伏兵大敗馬騏,馬騏僅以身免,投奔王通。隨後乘勝又追擊,方政得知馬騏兵敗後,撤退到古所渡同王通會合。
戰役
[編輯]王通認為藍山軍必定會追擊至此,便事先設下伏兵,待李篆追擊到時,被伏兵擊敗,逃往高部(在美良縣、彰德縣一帶),派人至清潭(今青池縣)向丁禮、阮熾求援。丁、阮二人得知後領兵三千人、戰象兩隻馳援,設伏於崒洞(在美良縣)和祝洞(在彰德縣)。此時也王通追擊前來,屯兵於寧橋,並派一路軍隊秘密行軍包抄李篆軍的後路,約定以炮聲為號對其進行夾擊。
然而王通的斥候被丁禮俘獲,將明軍的計劃告知了藍山軍。丁禮便將計就計,在五更時分放炮為號,明軍立即蜂擁出擊。當時正下着大雨,道路泥濘難行。明軍行至崒洞,遭到丁禮的四面夾擊而大敗,死五萬餘人、被俘萬餘人,尚書陳洽和內官李亮陣亡。王通亦負傷,與方政、馬騏逃回東關城。
影響
[編輯]此戰之後,藍山軍獲得更大的優勢,其地位更加穩固。王通氣勢沮喪,找出了明成祖命令尋找安南陳氏皇族子孫的詔書,私下派遣使者前去找黎利,同意把清化以南的地區全部劃給藍山軍,但要求他立陳氏子孫為王。黎利便立陳暠為王,自稱衛國公,遣使向明朝求封。王通原答應撤軍,但卻在安南土官梁汝笏、杜維忠、陳封的勸說下放棄了這個念頭。
質疑
[編輯]根據越南史料的記載可知,此戰藍山軍僅數千人,而明軍總人數為十萬人。越南近代歷史學家陳仲金認為,藍山軍以數千人的兵力竟能夠大破明軍,斬五萬、俘一萬,令人費解,若為事實,明軍「豈非太過於懦弱無能」。因此陳仲金認為這段資料可能是後黎朝史官「有意偏袒,致使與事實不符」。但不論如何,此戰役是一場大戰,明軍大敗卻是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