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動物園 (美國)
國家動物園 | |
---|---|
開幕日期 | 1889年5月6日[1] |
位置 | 美國 華盛頓特區康涅狄格大道岩溪公園3001 Connecticut Ave. NW, |
地理座標 | 38°55′52″N 77°02′59″W / 38.93111°N 77.04972°W |
陸地面積 | 動物園: 163 acre(66 ha)[2] * 生物保護: 3,200-英畝(1,300-公頃)[3] |
動物數量 | 動物園: 2,000[2] 生物保護: 30–40瀕危物種[3] |
物種數量 | 400[2] |
每年遊客人數 | 180萬 (2019)[4] |
所屬協會 | AZA[5] |
主要展覽 | 亞馬遜河、亞洲步道、大熊貓棲息地、大猿屋、智庫 |
網站 | nationalzoo |
國家動物園(英語:National Zoological Park),是美國歷史最久的動物園之一。該園設立於1889年,現由史密森尼學會運營,對公眾免費開放,其宗旨在於「提供有關動物的有趣體驗,並分享關於拯救野生動物及生物的知識」[6]。
國家動物園共有兩片園區。其一位於華盛頓特區西北部的岩溪公園,佔地面積為163英畝,從國家廣場乘坐地鐵的交通時間是20分鐘 [7]。另一片園區即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簡稱為SCBI),位於弗吉尼亞州弗蘭特羅亞爾,佔地面積為3200英畝。該園區內有180種喬木,850種灌木及草本植物,40種草類植物,36種竹類[8]。SCBI為私立機構,用於培養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珍稀野生動植物的繁殖培育。國家動物園也是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的會員單位。
上述兩個園區內共有300個種類的1800隻動物[9],其中約有五分之一為瀕危動物,且絕大多數都飼養在岩溪公園園區內[10]。動物園內重要的動物品種包括中國的大熊貓以及多種珍稀鳥類、大型貓科動物、亞洲象、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等。SCBI則收養了30-40種瀕危動物品種,並隨時根據動物園及生物保護研究會的建議調整動物的種類[3]。由於該動物園屬於美國政府撥款運營的史密森尼學會,因此也具有濃厚的學術研究色彩[8]。
國家動物園除聖誕節外,全年無休。華盛頓園區的開放時間為上午8點至晚上7點(冬季為下午5點關閉),展館開放時間為上午9點至晚上6點(冬季為下午4點關閉)。
沿革
[編輯]1886年,國家博物館活體動物部成立[11]。1889年國會通過法案,為發展國民的科學、教育和娛樂,設立國家動物園。1890年,該動物園歸史密森尼學會管理。在動物園的規劃建設中,有三位專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史密森尼學會第三任會長薩繆爾·朗雷;史密森尼學會脊椎動物部門學者威廉·坦普爾·霍納迪以及著名景觀設計師弗里德里克·勞·奧爾姆斯特德。當動物園剛成立時,威廉霍納帝擔任園內185隻動物的飼養員[11]。專家們設計了全新的動物園以向公眾展示動物,也用於保護大批瀕臨滅絕的北美洲野生動物,例如野牛、海狸等[12]。
在剛設立後的50年間,國家動物園也與其他動物園一樣,主要關注對外展示個別罕見的動物種類。隨着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北美洲大量野生動物遭到了獵殺和驅趕。1899年,堪薩斯州居民捕獲了一頭大角羊,贈送給了動物園[13]。此後,動物園開始受到大眾的歡迎和關注,尤其是園內的大象、老虎等動物都非常受歡迎。動物園的工作人員也開始着手關注對各類動物的長期管理和保護[12]。
在1950年代,動物園首次聘用了一名全職的獸醫,用以照顧園內動物的健康。1958年,「國家動物園之友」(縮寫為FONZ)成立。市民遊說組織成功地使國會通過法案,規定由史密森尼學會負責動物園的全部經費來源。在此之前,動物園的預算是由該學會與華盛頓特區分攤的。國會的這一決定確保了動物園運營資金的穩定來源,促進了動物園的快速發展。2006年,國會又追加了1460萬美元的預算,用以改善園內設施[8]。FONZ是一家非營利組織,其宗旨在於吸引公眾對動物園的支持,招募志願者,並加強社區對動物園的支持[12]。它們也每年為動物園捐款400-800萬美元[8]。
在1960年代早期,動物園開始重點培育研究瀕危物種。1965年,動物園設立了動物研究部門,重點研究動物繁殖、動物行為、生態學等,以更好地滿足動物園內動物的需要[12]。
1975年,動物園設立了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縮寫為CRC)。2010年,該中心更名為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SCBI)。研究所位於弗吉尼亞,面積約3200英畝,飼養了蒙古野馬、彎角劍羚、鬃狼、鷺鷥等珍稀動物,其主要從事動物的習性、種群關係、遺傳學、畜牧業的研究以及動物學家的培養等[12]。
2009年,為了將場地騰空改為大象館,動物園內最後一頭河馬「歡喜」被轉移到密爾沃基郡動物園[14]。
現狀
[編輯]隨着對動物園內動物習性和需求的知識的發展,動物園的建設也日益完善。如今,許多動物不再被隔離開飼養,而是採用群體雜居的方式。大熊貓、金獅面狨、 蘇門答臘虎等珍稀動物都成功地培育出了幼仔,證明了動物園在動物保護和研究方面的成就[12]。動物園的專家團隊不僅在園內進行研究,同時也深入野外從事動物研究,其研究領域涵蓋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監測、獸醫學、營養學、行為學、生態學和鳥類遷徙等[8]。
動物園也提供多個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教師和居民增進對動物世界奧秘的探索。動物園還設計了一些特別課程供全球各地的野生動物專家進行研修,並建立了全球跨國動物保護的網絡。動物園也積極應用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視聽技術來推廣其各類項目[12]。
園內後又開闢了亞洲動物區,飼養懶熊、浣熊、雲豹等亞洲物種。開放於2013年的大象館內有多頭亞洲象。[12] 根據2017年動物園官網介紹,動物園每年接待參觀者人數達230萬人次,其官網瀏覽人數達700萬次[15]。
為了保障國家動物園的安全,美國國會特別通過法令,設立了國家動物園警察署(the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Police,縮寫為NZPP)。該警察署也是華盛頓特區內五個具有完全警察職權的警署之一,並與首都警察部、美國聯邦公園警察局、州政府、首都警察局、聯邦調查局以及國防部有着緊密的合作。
園內動物
[編輯]大熊貓館
[編輯]園內的大熊貓共有三片室外活動區以及一個帶有岩石假山和小瀑布以及遊客觀察區的室內館。[16]。
自從1972年首次引進中國的大熊貓玲玲和欣欣以來,大熊貓就成為了園內的明星動物之一。從2000年起,園內又向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租借美香和添添兩隻大熊貓。他們將在動物園呆到2020年。2005年7月,美香產下一隻幼崽,取名為泰山。2010年2月,泰山被送回到中國的碧峰峽大熊貓基地。2012年,美香又產下一胎,但6天後幼仔不幸夭折。2013年8月23日,美香又產下了幼崽寶寶,至今仍飼養在園內[17]。2015年8月22日,美香再次生下了一胎,取名為貝貝。
動物園一度對大熊貓館進行修繕,2019年2月23日完成裝修對外亮相[18]。
亞洲館
[編輯]2006年,動物園新設了亞洲動物館區。除了大熊貓之外,該館還有懶熊、漁貓、小熊貓、雲豹、亞洲小爪水獺以及亞洲象等。在大熊貓館隔壁,曾經養有日本大鯢,但2006年大鯢死亡後該區域被關閉[19]。
大象館
[編輯]2008年春季,動物園開始為亞洲象建造新的場館。耗資5200萬美金的大象館分為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於2010年9月對外開放,內部帶有兩片圍場,其中一個有戲水池,另外還有250英尺長的一條叢林步道供大象散步[20][21]。在2013年,舊的大象館關閉,亞洲象們搬入了新落成的場館[22]。
狐猴島
[編輯]比茲利叔叔是一個與原型等大尺寸的三角龍模型,原材料為玻璃纖維,最初是在1964年紐約世博會期間辛克萊爾石油公司用於展示企業形象的,現存放在狐猴島附近。在1994年以前,比茲利叔叔一直放在華盛頓的國家廣場的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旁[24]。
小型哺乳動物館
[編輯]小型哺乳動物館內展示的動物有金獅狨、沙漠貓、縞獴、白面僧面猴、白頭葉猴、懶吼猴、黑足鼬、毛尾鼠袋鼠、蹄兔、耳廓狐、大馬島蝟、圓耳象鼩、狐獴、拉河三帶犰狳、裸鼴鼠、長毛犰狳、小食蟻獸等小型哺乳動物[25]。除了這些哺乳動物,館內還養了一群德氏彎嘴犀鳥。
猩猩館
[編輯]猩猩館中有兩個獨立空間,分別養有七隻紅猩猩和六隻西部低地大猩猩。紅猩猩中又分為三隻婆羅洲猩猩和四隻雜交種紅猩猩。紅猩猩們可以通過高空的索道從大猩猩館攀爬到附近的展示館。
展示館
[編輯]展示館(The Think Tank)是用來向遊客展示動物們如何思考並適應生存環境的場館,遊客們可以在這裏看到許多動物的生活習性及生存技巧。除了可以從猩猩館沿着索道攀爬過來的紅猩猩外,館內還有褐鼠、陸寄居蟹、短肢猴和紅尾猴等。
長臂猿館
[編輯]長臂猿館中有兩個種類的長臂猿:兩隻 白頰長臂猿和兩隻合趾猿。
獵豹保護站
[編輯]獵豹保護站是一個室外場館。主要包括兩片由圍欄隔開的區域,分別養着兩頭南非獵豹和兩匹細紋斑馬、彎角劍羚、蒼羚、黑白兀鷲、林羚、紅河豬、鬃狼、尤金袋鼠、阿比西尼亞地犀鳥 和小旋角羚[26]。
美洲館
[編輯]美洲館內的動物包括:加州海獅、灰海豹、港海豹、美洲河狸、棕脅秋沙鴨、白頭海雕、渡鴉、褐鵜鶘、灰狼[27]。館內的許多物種曾經都瀕臨滅絕,但經過生態保護專家的努力,其數量已經有了恢復。美洲館最近一次裝修結束後,在2012年夏天重新對外開放。
無脊椎動物館
[編輯]由於經費不足,原有的無脊椎動物館在2014年6月22日永久性關閉[28]。動物園計劃今後在其他場館中另設一個無脊椎動物展廳。另外在禽鳥館,今後也會展示部分無脊椎動物[29]。
亞馬遜特色館
[編輯]這一南美主題的場館主要展示了亞馬遜河流域的特有動物種類。主要展示的動物包括:江魟、地圖魚、雙鬚骨舌魚、黃頭側頸龜、巨骨舌魚、大蓋巨脂鯉、納氏臀點脂鯉、白耳伶猴、二趾樹懶、日鳽、冠紅蠟嘴鵐、黃腰酋長鸝等。
亞馬遜科學展館地勢較低。在這裏遊客可以看到動物學家在全球保護珍稀動物的努力成果。這些動物品種包括:巴拿馬金蛙、非洲爪蟾、水生蚓螈、橫帶虎斑鈍口螈、灰樹蛙以及多種箭毒蛙。這裏還有一個珊瑚館,內有許多珊瑚種類與小丑魚、海葵、雀尾螳螂蝦、大斑躄魚等水族[30]。
動物園籌集了10萬美元,開設了「電魚展示館」,其中就有電鰻[31]。
獅虎館
[編輯]2012年11月,一隻名為Soyono的高齡老虎(19歲)由於患有大型貓科動物中常見的頸椎病,被實施了安樂死[32]。
2013年8月,蘇門答臘虎產下了兩頭幼虎[33]。半年後,10歲的母獅Nababiep也連續在8小時內產下了三頭幼獅,但其中一頭不幸夭折。該館還有短尾貓和獰貓的展館。
爬行動物探索中心
[編輯]該館包括亞達伯拉象龜、射紋龜、蛛網陸龜、古巴鱷、恆河鱷、菲律賓鱷、東部靛藍蛇、加蓬噝蝰、美國毒蜥、森蚺、緬甸蟒、綠樹蟒、帝汶蟒、眼鏡王蛇、銅頭蝮、東部菱背響尾蛇、美洲大鯢、紅背蠑螈、長尾蠑螈、鱷龜等。
在中心前後還分別有科莫多巨蜥、揚子鱷、馬來長吻鱷以及美國短吻鱷[34]。
禽鳥館
[編輯]2017年1月,禽鳥館因改造為候鳥展館而暫時關閉[29]。在禽鳥館的室外區養有以下動物:美洲鴕鳥,美洲紅鸛,藍鶴,美洲鶴,鴯鶓,南方鶴鴕,王鷲,美洲紅䴉,玫瑰琵鷺,灰頸鷺鴇和夜鷺等。
兒童農場
[編輯]兒童農場主要向幼童開放,內有羊駝、奧薩瓦島豬、北美驢、海福特牛、荷爾斯泰因牛、尼日利亞矮奶山羊、努比亞山羊以及聖克利門蒂島山羊。2011年,因財政預算緊張,動物園曾一度計劃關閉該農場,但在收到保險機構的1400百萬美元捐款後,該農場被保留了下來[35]。
美洲野牛展館
[編輯]2014年8月30日,動物園為慶祝建園125周年,新設了美洲野牛展館[36]。該館有兩頭母野牛,它們來自蒙大拿州東北部的美國草原保護區[37]。
其他動物
[編輯]園內其他比較珍貴的動物包括:眼鏡熊(鄰近亞馬遜館)、黑尾土撥鼠、普氏野馬(鄰近小型哺乳動物館)和北美豪豬(靠近獅虎館)[38]。
-
母子大猩猩
-
狐猴
-
大猩猩
-
獵豹
-
小旋角羚
-
科莫多巨蜥
-
侏獴
-
美洲野牛
-
火烈鳥
-
白頭狨
-
海豹
-
綠雙冠蜥
明星動物
[編輯]斯莫基熊
[編輯]斯莫基熊可能是國家動物園內最有名的動物。1950年,人們將一隻在森林火災中倖存的黑熊幼仔送到國家動物園收養。它在動物園一直住到1976年死去。幾十年來,他作為森林防火工作的象徵,接待了數百萬的參觀者,連美國郵政局都特地為它開設專用的郵政編碼,用於接收每周13000封寫給這位「森林防火形象大使」的郵件[39]。園方曾經安排斯莫基熊與一頭名叫Goldie的熊「婚配」,希望他能留下後代以繼續代表斯莫基熊的品牌形象。但這對熊夫妻沒能夠成功生育幼熊,於是動物園將一隻幼熊命名為「小斯莫基」,並安排在一起生活,並幽默地宣稱熊夫婦「收養」了小熊。1975年,動物園還組織了正式的退休儀式,宣佈第一代斯莫基熊退役,而小熊被取名為「斯莫基熊二世」,繼續擔任森林防火形象大使[39]。當老斯莫基熊死後,《華盛頓郵報》還鄭重其事地刊登了訃告,稱讚這位來自新墨西哥的「居民」長年在華盛頓特區為政府服役的辛勤貢獻。[40]。
大熊貓
[編輯]1972年2月,中國政府向結束了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遜總統贈送了兩隻大熊貓「玲玲」和「欣欣」,中美「熊貓外交」從此翻開了全新的一頁。同年4月,經第一夫人帕特·尼克遜的安排,「玲玲」和「欣欣」成為了國家動物園的鎮園之寶,這一對美洲大陸上最早的大熊貓更是成為了美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動物。[41] 20年後,玲玲因衰老死於1992年,而欣欣死於1999年。遺憾的是,這對夫妻雖然生育了5隻大熊貓幼崽,但都早夭[42]。
2000年,中國大陸政府又以租借方式向美國輸送了一對大熊貓美香和添添。這次租藉以十年為期,據稱租借費用約為1000萬美元[43]。2011年1月,中美雙方又將租借協議延長了五年。
美香不辱使命,在動物園期間成功生育了多胎幼仔。2015年9月25日,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夫人彭麗媛參觀國家動物園的大熊貓館,並為不久前美香產下的熊貓寶寶取名為「貝貝」[44]。
各類互動活動
[編輯]動物園與動物園之友每年會組織舉辦多個募捐活動和免費活動,以滿足動物園的營運需要和公眾服務功能[45][46]。
- Woo at the Zoo – 遊客可以在情人節這一天與園內動物專家們討論動物的生活習性、求偶、繁殖等知識。所有收益都會用於增進動物的福利。
- 地球日 – 慶祝地球日的活動。遊客會了解到許多保護地球環境的良好生活方式的知識。
- 復活節周一 – 復活節星期一是華盛頓特區的傳統節日活動之一。在這一天,動物園門票免費,上千個家庭將參觀動物園並分享動物的知識。在艾森豪威爾總統任期之前,華盛頓地區的黑人兒童都無法參加白宮的復活節滾彩蛋活動,為了彌補這一遺憾,動物園設立了這一活動。
- Zoofari – 氣氛輕鬆的露天酒會。華盛頓地區的100家優質餐館會派廚師到現場提供餐飲服務。
- Snore and Roar – 動物園之友組織家庭和個人在動物園內用帳篷過夜。園內專家會帶領遊客參觀夜間活動的動物。該活動每年在6月至9月期間舉辦。
- 動物園釀酒節 – 遊客可以在園內體驗釀造啤酒的經過。
- ZooFiesta – 動物園之友組織每年一度慶祝「拉丁文化遺產月」。遊客可以觀賞動物巡遊、拉丁音樂、舞蹈,並享用傳統拉丁美洲食品。
- Rock-N-Roar – 音樂節活動,提供飲料食品以及野生動物的參觀。
- 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八月保護節 – 遊客與動物專家們交流動物保護和環境保護的知識。
- Boo at the Zoo – 帶有2歲到12歲兒童的家庭可以參與「不給糖果就搗蛋」的遊戲節目。
- 動物園之光 – 動物園冬季慶祝活動。遊客可以在夜間觀賞到美輪美奐的動物形狀的燈管及動漫形象。
國家動物園之友
[編輯]國家動物園之友(FONZ),是動物園愛好者的組織,成立於1958年。該組織成員可以享受免費停車、園內折扣優惠以及動物園定期出版物的寄送服務等[47][48]。該組織約有40000名成員,主要來自華盛頓特區,另外還有1000餘名志願者為組織服務。
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
[編輯]2010年,史密森尼學會成立了史密森尼生物保護研究所,從事珍稀物種的保護以及相應人才的培訓教育。該機構位於弗吉尼亞州弗蘭特羅亞爾,其前身為國家動物園保護及研究中心[49]。
研究所下設六個中心:[49]
- 保護生態學中心:恢復及保持地球上各類水生或陸生的生物物種所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 候鳥中心:研究熱帶鳴禽和濕地鳥類、鳥類傳染病、城市及郊區鳥類的環境危機等。
- 物種保留中心:研究生殖生理學、 內分泌學、 低溫生物學、 植物發育生物學、動物行為學、野生動物毒理學以及輔助生殖技術,旨在加強野生物種的自我繁殖能力。
- 保護與進化遺傳學中心:通過基因學研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關注動物的基因控制、非侵入性染色體分析、生物系統學、疾病診斷及動態分析、對動物園內動物進行基因治療等。
- 保護教育與可持續性中心:傳授地球生物多樣性的知識、理念、實踐經驗,協助科研人員、企業、工廠更注重環境保護,注重對下一代生物保護人才的培養。
- 野生動物健康與畜牧科研中心:關注園內動物的生理及心理健康。
事件
[編輯]- 2002年,動物園首席獸醫蘇贊穆雷博士被指控在電腦軟件上刪改粉飾動物的醫療記錄[50]。 穆雷醫生辯解稱「所使用的軟件並非法律文書,而更接近於一個方便保存分享重要信息的工具"[51]。 美國獸醫協會(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為此發表聲明,批評這位獸醫的做法欠妥,「未經任何僱主的明確同意,獸醫都不應當隨意刪除、複製或使用醫療記錄。」 [52]。
- 2003年1月,一隻小熊貓因為誤食了工作人員埋在館內的老鼠藥而被毒死。儘管動物園作為聯邦下屬機構享有一定的豁免權,但華盛頓特區政府仍就此事對其開出了罰單[53]。
- 2003年7月,一頭白頭海雕離奇死亡[54]。事後動物園管理者聲稱「兇手」是一匹紅狐[55]。
- 2005年,工作人員在關閉展館時,不慎壓死了一隻三歲大的黑猴。這也是當月發生在動物園裏的第三起動物非正常死亡事件[56]。
- 2005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院歷經兩年調查,發表了有關國家動物園動物管理的最終報告。由多名外部獸醫及科學家組成的調查小組核實了1999年至2003年期間74%的大型哺乳動物的死亡原因。報告指出:「在大多數死亡案例中,動物們在其生前都得到了充分的照顧。受公眾關注的動物死亡事件中,並沒有發現國家動物園存在更大範圍的管理上的漏洞或問題。」 [57]。但動物園確實也存在經費短缺、設施老化等問題。此後,動物園也增加了一位首席病理學家和多位獸醫以更好地照顧園內的動物[58]。
- 2006年1月,亞洲象托尼在忍受了長期病痛後,被施以安樂死。動物保護組織批評動物園沒有為它提供充分的照顧和關懷,因此導致了大象的最後死亡[59]。
- 2006年12月,亞洲館的一頭雲豹因圍欄不夠牢固,而成功「越獄」[59]。
參見
[編輯]腳註
[編輯]- ^ Proposed Location for a Zoological Park Along Rock Creek. ghostsofdc.org. Ghosts of D.C. 2012-04-12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9).
- ^ 2.0 2.1 2.2 About Us.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31).
- ^ 3.0 3.1 3.2 Smithsonia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0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1).
- ^ Visitor Stat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20-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3) (英語).
- ^ List of Accredited Zoos and Aquariums. aza.org. AZA. [May 25, 2012].
- ^ Mission.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6).
- ^ By MetroRail.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1).
- ^ 8.0 8.1 8.2 8.3 8.4 National Zoo Facts and Figures. si.edu.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0).
- ^ History of the National Zoo – National Zoo- FONZ. si.edu.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7).
- ^ National Zoo Species.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1).
- ^ 11.0 11.1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rchives.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1).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History.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7).
- ^ Anderson, H. Allen. Buffalo Jones. h-net.msu.edu. H-net Online. August 2000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6).
- ^ 国家动物园官方网页介绍. [201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 ^ Pandas Will Live in D.C. Until (At Least) 2020. Washington City Paper. [2016-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30).
- ^ Dazio, Stefanie E.; Ruane, Michael E. Panda cub born to Mei Xiang at National Zoo.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08-28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 ^ 美国国家动物园熊猫馆重装亮相 华盛顿居民为旅美大熊猫暖房. [2019-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Ruane, Michael E. National Zoo debuts new, larger home for elephants. washingtonpost.com (The Washington Post). 2010-09-03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5).
- ^ Elephant Trails. nationalzoo.si.edu.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13-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7).
- ^ Barron, Christina. Elephants move into new community center at the National Zoo. The Washington Post. 2013-03-26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1) Lemurs at the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Lemur Conservation Network. 2015 [2016-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currently houses four species of lemurs: black-and-white ruffed lemurs (Varecia variegate), ring-tailed lemurs (Lemur catta) and red-fronted lemurs (Eulemur rufus) in their mixed species Lemur Island exhibit, ... .
(2)Meet the Lemurs: Lemur Island. Meet Our Animal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Three lemur species live at the Zoo. Ring-tailed lemurs and a pair of red-fronted lemurs live on Lemur Island. ... .
(3) Visiting Lemur Island at the 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PDF).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05-07).
- ^ (1) Goode, James M. Uncle Beazley. The Outdoor Sculpture of Washington, D.C.: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Guide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74: 260 [2016-07-04]. ISBN 9780881032338. OCLC 261066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12).
This 25-foot long replica of a Triceratops ... was placed on the National Mall in 1967. ...
早在1960年代,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麻省皮博迪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巴能布朗和約翰奧斯川姆設計了九頭恐龍的等身大模型。之後雕刻家用玻璃纖維材料製作了這些模型,並在1964年紐約世博會上展示於辛克萊爾公司的展位。辛克萊爾公司的商標就是恐龍,因此它們贊助生產並在世博會後也將恐龍模型在美國東部巡迴展覽。1967年,這九頭恐龍模型分別被贈送給美國的各家博物館。A Dinosaur at the Zoo. Art at the National Zoo.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6-07-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6-12).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0).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7).
- ^ National Zoo's Invertebrate Exhibit to Close June 22. [2014-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0).
- ^ 29.0 29.1 Experience Migration Project.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6-12-05].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 Build an eel exhibit. Smithsonian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7-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Weil, Martin. National Zoo mourns loss of Soyono, Sumatran tiger. The Washington Post. 2012-11-25 [2012-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6).
- ^ Great Cat Exhibit – National Zoo. si.edu.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0).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3).
- ^ Jennifer Doren. Generous Gift Keeps Kids' Farm Open. NBC 4 Washington. 2011-07-20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6).
- ^ Ileana Najarro. National Zoo's American bison are named: Zora and Wilma.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8-27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0).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 Kitson Jazynka. Bison return to National Zoo.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09-02 [2015-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1). 參數
|newspaper=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幫助) - ^ 存档副本.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1).
- ^ 39.0 39.1 Bennicoff, Tad. Bearly Survived to become an Icon. blog.photography.si.edu.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rchives. 2010-05-27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8).
- ^ Kelly, John. The biography of Smokey Bear: the cartoon came first. washingtonpost.com (Washington Post). 2010-04-25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0).
- ^ Byron, Jimmy. Pat Nixon and Panda Diplomacy. nixonfoundation.org. Richard Nixon Foundation. 2011-02-01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6).
- ^ Bennefield, Robin M. Ling Ling and Hsing Hsing : Meet the Pandas : Animal Planet. animal.discovery.com. Discovery Communications, LLC. 1972-04-16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 ^ Handwerk, Brian. Panda "Ambassadors" Introduced to Washington, D.C.. nationalgeographic.com.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2001-01-09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彭丽媛和米歇尔给在美国的熊猫宝宝起名“贝贝”. 人民網. 2015年9月25日 [2017年3月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1日).
- ^ Upcoming Events.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
- ^ Activities.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1).
- ^ FONZ Fact Sheet.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15).
- ^ Smithsonian Zoogoer.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3).
- ^ 49.0 49.1 Smithsonia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stitute. nationalzoo.si.edu. National Zoological Park.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6).
- ^ Changed Veterinary Records. washingtonpost.com (The Washington Post).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 ^ Response From Chief Veterinarian Suzan Murray About Changes to Veterinary Notes. washingtonpost.com (The Washington Post).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8).
- ^ Principles of Veterinary Medical Ethics of the AVMA. avma.org. American Veterinary Medical Association. [2012-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 ^ Pegg, J.R. Experts Blast National Zoo Management, Director Resigns. cbsnews.com (CBS News). 2004-02-26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 ^ Strauss, Valerie. Bald Eagle Killed in Attack at National Zoo: Nation's Emblem of Freedom Dies on Independence Day After Fight With Unknown Animal. pqasb.pqarchiver.com (The Washington Post). 2003-07-06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1).
- ^ Witte, Griff. Crafty Fox No Surprise, But Attack Is a Stumper. The Washington Post. 2003-07-19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 ^ Third death this month at National Zoo. wtopnews.com. WTOP News. 2005-03-31 [2012-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 ^ NAP.edu (PDF). [2017-03-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5-05-16).
- ^ National Zoo Faulted; Chief Quits. cbsnews.com (CBS News). 2004-02-25 [2008-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6).
- ^ 59.0 59.1 Wilgoren, Debbi. What's New at the National Zoo?. washingtonpost.com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12-23 [201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1).
<references>
標籤中給出外部連結
[編輯]- (英文)美國國家動物園官方網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