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古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 316 BCE
東周列國,主要諸侯國示意地圖
東周列國,主要諸侯國示意地圖
常用語言巴蜀圖語
政府君主制
蜀王 
• ?-?
蠶叢 (開國)
• ?—前316年
蘆子霸王 (亡國)
歷史時期春秋時期
• 建立
?
c. 1046 BCE
• 被秦國所滅
c. 316 BCE
前身
繼承
原始漢藏族
秦國
甌駱
太陽神鳥金飾,出土於金沙遺址,專家推測可能是古蜀人的圖騰[1]

古蜀,也被稱為古蜀國蜀國,字面意思是葵蠶國[2],在今中國四川省出現的史前古文化部落,曾有多個朝代,不同時期發展出的文化包括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橋文化、晚期蜀文化(開明),後於前316年被秦國所滅。根據越南史書記載,其王子後於古代嶺南地區創立甌雒國,但最終被南越國滅亡。[3][4]

相關記載

[編輯]

中國學者王克林主張源自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遷入四川盆地後建立的古國[5],冉光榮等人主張為今羌族先祖建立。泛喜馬拉雅語系假說認為現代人由亞洲南方經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今中國四川省與青海省一帶,為古漢藏人,在此形成古蜀文化。古漢藏人後進入黃河流域,在今中國北方形成漢族與藏緬族兩個分支。

「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甲骨文中,據記載周武王商紂牧野之戰時,蜀人曾經相助。

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較早見於西漢時期揚雄的《蜀王本紀[6],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較詳細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7]

歷史文化源流

[編輯]

岷江上游

[編輯]

古代蜀人先祖為蜀山氏,有觀點認為蜀山氏與蠶叢氏是從岷江上遊興起的,是古羌人的一個分支。[來源請求]四川西北部茂縣營盤山遺址年代約在前3500年到前3000年。出現了大型的中心聚落,密集的房屋基址及多座人祭坑[8]

寶墩文化

[編輯]

約在前2600年至前2000年的寶墩文化成都平原最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屬三星堆文化第一期。是古蜀文明的古城古國時期,也是古蜀文明的起源時期,寶墩文化很可能與岷江上游的馬家窯文化(源出仰韶人群)有關;成都平原目前所見最早的文化是來自西北的仰韶文化晚期類型[5],同時受到了來自峽江地區的大溪文化的影響[9]

遺址

[編輯]

主要遺址為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由1996年後發現的新津寶墩遺址(最大的一個,60萬平方米左右,建立的城牆有卵石覆蓋)、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遺址紫竹遺址郫縣古城遺址溫江魚鳧村遺址等8座史前遺址群組成,[8]相當於三星堆遺址的第一期。

建築

[編輯]

城的面積10—60萬平方米不等,這些城址大多選擇在河流台地上,並沿河流方向平行修築,各個城址都有高聳的土築城牆,有的還有寬大的壕溝,城址具有明顯的防禦功能,也可能與治水有關。房屋建築以長方形的木(竹)骨泥牆方式修建,有的城址內還發現了大型禮儀性建築,可能已形成擁有宗教和政治中心的中心聚落。[8]

生活

[編輯]

生產工具主要使用通體磨製的小型石器,切割和鑽孔技術也已被熟練地掌握。陶器以泥條盤築加慢輪修整,器形富有變化,生產技術已十分先進,人們過着定居的農業生活[8]。寶墩文化已出現了成批的城址,但並沒有發現青銅器或與青銅器生產相關的遺蹟,目前所見的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明顯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即除兩個坑的青銅器外,無論是在三星堆遺址還是成都平原的其他同時期遺址,都沒有更多的發現,加上青銅器的生產及產品還具有被社會上層嚴格專控的特徵,即青銅製品被集中用於宗教或祭祀活動,而沒有用於社會生產、生活等其他方面,顯示出三星堆文化的青銅器是在較短的時間內集中製造的,成都平原的青銅器生產技術極可能是突然出現,而非在本地逐漸發展起來的。[9]

三星堆文化

[編輯]

前2000—前1100年左右成都平原進入三星堆文化時期,屬三星堆文化第二期~三期。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發達的青銅文化。約相當於漢文典籍記載中的魚鳧朝時期。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古蜀國作為長江上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是古蜀文明形成階段中的強盛時期[9]

遺址

[編輯]

三星堆文化主要體現為三星堆遺址的第二和第三期,位於360萬平方米的三星堆古城內。[8]

建築

[編輯]

發現了密集的房屋遺蹟,眾多的祭祀坑、灰坑、手工業作坊、集中的墓地等遺蹟現象。[8]

生活

[編輯]

三星堆遺址已經是一個具有大量財富,有着發達的青銅冶煉技術,嫻熟的玉石器加工技術,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文明古國。出土了大量讓世人震驚的金器、青銅器、玉石器及象牙等精美器物。這些器物造型奇特,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個性[8]

有學者指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銅牌飾,很可能是從其他地區傳入而非本地產品,所以不對當時的社會產生影響。只有三星堆兩個坑出土的青銅器群的生產和使用才標誌着成都平原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批青銅器的時代僅相當於殷墟時期,所以三星堆文化有一段時間為石器時代。另外,金沙遺址在發現後被納入十二橋文化。如果將三星堆的兩個坑及青銅器群歸為十二橋文化,那麼三星堆文化便很難被視為是一種發達的青銅文化了[9]

十二橋文化

[編輯]

十二橋文化約在前1100—前600年,屬三星堆文化第四期,三星堆遺址在前1000年左右被廢棄,文化中心轉移到了成都平原的中心,是四川盆地青銅時代中期的一個考古學文化。十二橋文化承襲了大量的三星堆文化因素,又包含着許多新的文化因素,文化範圍分佈非常廣泛。其中金沙遺址是三星堆遺址消亡以後,成都平原上新崛起的一個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的中心,是古蜀國另一個都邑所在,十二橋文化是古蜀文明發展階段中的又一個輝煌時期。[8]約相當於華夏族記載中的杜宇時期。[7]

遺址

[編輯]

十二橋文化以2001年初發現的金沙遺址規模最大,遺存最為豐富,出土文物等級最高,延續的時間最長。現已探明金沙遺址的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主體文化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8]

建築

[編輯]

史籍記載中的古蜀第四個時期,杜宇時期的城市有都城郫邑(四川省郫縣縣城北約二里處,即民間傳說中的杜鵑古城)和瞿上兩座[10]金沙遺址內現已發現了大型的建築基址區、大型的祭祀活動區、一般居住址、墓地等重要遺存。此時期的房屋建築有干欄式木構建築和木(竹)骨泥牆建築兩種形式。[8]

生活

[編輯]

石質生產工具仍然以通體磨製的小型斧、錛、鑿為主;盛行尖底陶器;卜甲的多見是這一時期比較突出的特徵。祭祀區內出土了大量與宗教祭祀活動相關的禮儀用器,其面貌與三星堆文化相同或相似。[8]

晚期蜀文化

[編輯]

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16年,即開明朝時期,相當於中原春秋時期秦國佔領巴蜀前,是古蜀文明發展中的最後一個高峰——晚期蜀文化時期。[8]

遺址

[編輯]

成都市區商業街發現的規模宏大的船棺墓地、新都馬家等級高貴的木槨墓可能就是當時蜀侯的陵墓。[8]

建築

[編輯]

開明五世之前,蜀侯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成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的通道。

生活

[編輯]

精美的漆木器,巨大的船形棺,極具地域特點的巴蜀式銅兵器,還有至今不能識讀的「巴蜀圖語」都成為此時期文明發展的代表。[8]

秦滅古蜀

[編輯]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滅六國奠定了基礎。[7]秦始設蜀侯,後改為蜀郡。至西漢中期漢武帝時期,巴蜀文化與中原華夏文化混成,形成了巴蜀語[8]

遺蹟

[編輯]

古蜀文明主要遺址有三星堆遺址,其位於四川廣漢,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後期有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其他還包括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回龍洞遺址瞿上遺址等。

建築

[編輯]

有學者研究古蜀國的地中意識,認為先秦文獻中所謂"建木"就是古蜀國地中位置的標誌。所謂"都廣"指的是古蜀國的明堂建築。地中標誌是與古蜀國的明堂位置相關的。從三星堆遺址出土發掘的神壇形象中找到明堂的具體形式,結合位於金沙遺址北面的羊子山土台造型,復原出古蜀明堂[11]

符文

[編輯]

巴蜀圖語,又稱巴蜀符號巴蜀圖形文字,是在四川盆地巴蜀地區出土的文物上發現的一些圖形符號。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12]

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鱉靈功高,禪位於鱉靈,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13](一說望帝政權被鱉靈所篡,望帝幽憤而死,化作杜鵑鳥[14]

記載中的朝代與君主

[編輯]

蠶叢時期

[編輯]

蠶叢,又稱蠶叢氏,文獻紀錄中西周時期蜀國首位稱王的人[7](應該為一個氏族或朝代,持續了數百年),[15]其事跡史書上少有記載。對應於寶墩文化時期。蜀的名稱可能和蠶叢有關,說文·《蟲部》釋蜀為:"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像其身娟娟。"

柏灌時期

[編輯]

柏灌,又作柏濩伯雍,是漢文文獻記載中統治蜀國(現四川一帶)的第二代(應該為一個氏族,持續了數百年),[15],其事跡史書上少有記載。對應於寶墩文化時期。

據說溫江區壽安鎮長青村有一座方圓4畝、高3米的圓形土丘,被當地人稱作「八卦山」或「八卦墓」,《溫江縣誌》記載當地傳說那是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的訛寫。柏灌氏以鳥為圖騰,有說柏灌是「伯鶴」的訛寫。[16]

魚鳧時期

[編輯]

魚鳧是文獻記載中古蜀國的第三代[7](應該為一個統治的氏族,持續了數百年)[15],對應於三星堆文化時期(三星堆遺址第二三期)。

杜宇時期

[編輯]

杜宇,又名蒲卑,死後號望帝,生卒年不詳,曾經稱帝。以為都城,瞿上為陪都。根據二十世紀的考古結果,大約處於之交至春秋時期,對應於十二橋文化(如十二橋遺址金沙遺址:前1250年至前650年)。據傳說杜宇是第四代在古蜀(今四川省成都一帶)建國的君主,善於耕作, 傳說中他在死後化為杜鵑鳥。而根據書中所稱計算,該朝代應該於前770年左右結束。[7]

揚雄蜀王本紀》記載杜宇從天降至朱提(今雲南省昭通市),一名名叫「利」的女子,也從江源(今四川省崇州市)的中冒出,杜宇在娶利為妻後,便在蜀地稱王,填補了在魚鳧去世後,蜀地突然缺少的統治者空位。[17]但《華陽國志》的記載卻正好與之相反,謂杜宇為蜀王,女子梁利從朱提遷來,二人聯姻。[18] 杜宇建國後,除將國都定在郫(今四川省郫縣)外,尚把瞿上(今四川雙流)定為別都,[19] 以有效管理其他地區。

杜宇在建國後,認為自己的成就會比蠶叢柏灌與魚鳧這三個在此建國的君主來的高,因此,他積極的開疆擴土,使得國土領域向東可達嘉陵江、向西可至今蘆山天全一帶、向北可到漢中、向南可抵今天的青神縣。此外,他還把領土中的汶山建設成牧場、今天的四川省宜賓市雲南省貴州省一帶變成花園。[20]

在杜宇統治蜀地的同時,他和當時位處中原周朝也有往來,並獻上許多貴重禮物,[21][22] 以和周朝交好。

杜宇雖擅長於農耕,但對於治理洪水並無辦法,因此,在他一百多歲時,命當時的宰相鱉靈,治理岷江的洪水,而在鱉靈治理洪水的期間,杜宇趁隙與鱉靈的妻子私通(另有一說,杜宇並未與其妻私通[23]),杜宇後來在於心有愧、認為自己的德行不如鱉靈的情況下,將王位禪讓給他,[13] 隱居於岷山,[24] 傳說其死後,每逢農曆三月,便化為杜鵑,以叫聲催促蜀人趁農時播種。

亦有說法,稱杜宇其實際上是被鱉靈推翻後逃亡,因復位不成,怨魂化為杜鵑。[14]

開明朝

[編輯]

開明是文獻記載中的古蜀朝代名稱,其歷任君主均稱「開明」,共十二世,其時代大約為中原春秋戰國時期。對應於今日考古發現的晚期蜀文化(約前770年至前316年)。根據文獻記載,九世開明帝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去帝號稱王,傳至開明十二世時,於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叢帝(一世)

[編輯]

叢帝,原名鱉靈,是首位開明帝。鱉靈原是蜀王杜宇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國「民得安處」,後杜宇禪讓,稱叢帝。[15]一說鱉靈兵變,逼死杜宇,自立。杜宇冤魂不散,即成杜鵑鳥。

蜀盧帝(二世)

[編輯]

蜀盧帝,又作蜀成帝開明朝第二任帝。曾經進攻秦國雍城[7]

蜀保子帝(三世)

[編輯]

蜀保子帝,又作蜀褒子帝開明朝第三任帝,曾攻青衣,國威擴張。[7]

蜀王開明尚(九世)

[編輯]

開明尚,是蜀國君主,開明第九任帝,在現在四川一帶。開明尚接受中原文化,立宗廟,去帝號稱王,以酒曰醴,樂曰荊。遷徙國都至成都。[7]

蘆子霸王(十二世)

[編輯]

古蜀國末代君主,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錯滅掉蜀國,蜀王至武陽,為秦軍所害。其相及太子死於白鹿山[7]。另說,秦司馬錯攻入蜀國後,蜀王被降為侯,秦遣陳莊為蜀相。[25] 宋朝羅泌路史》稱古蜀國末代君主為蘆子霸王[26]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李興榮; 馮明義; 餘志勇. 《導遊實訓課程》. 臺北: 元華文創. 2014-11-01: p. 331. ISBN 9789865650346. 
  2. ^ 許慎:《說文解字》,東漢
  3. ^ 吳士連編:《大越史記全書》,後黎朝越南
  4. ^ 潘清簡編:《欽定越史通鑑綱目》,1884年刊行
  5. ^ 5.0 5.1 王克林著:《山海經與仰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1-83頁。
  6. ^ 揚雄:《蜀王本紀》,蜀漢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古蜀文明. 金沙遺址博物館. [2018-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0). 
  9. ^ 9.0 9.1 9.2 9.3 施勁松《三星堆文化的再思考》
  10. ^ 毛曦. 从考古发现看杜宇时期蜀国城市的发展. 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 [201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11. ^ 張蓉,王洪智. 探寻古蜀国的明堂建筑形象. 南方建築. 2008, (2) [2011-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9). 
  12. ^ 国宝档案-巴蜀图语. 央視網. 2009-11-18 [2018-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6). 
  13. ^ 13.0 13.1 《蜀王本紀》:「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如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為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
  14. ^ 14.0 14.1 太平寰宇記》:「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每春月間,盡夜悲鳴。蜀人聞之曰:我望帝魂也。」
  15. ^ 15.0 15.1 15.2 15.3 楊雄:《蜀王本紀》,蜀漢
  16. ^ 《溫江縣誌》
  17. ^ 《蜀王本紀》:「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
  18. ^ 《華陽國志·蜀志》: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為妃。
  19. ^ 《蜀王本紀》:「汶山下,邑曰郫」、「治瞿上,為別都」
  20. ^ 《華陽國志》:「(杜宇)自以為功德高諸王,乃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玉壘、峨眉為城郭,江、潛、綿、洛為池澤,以汶山為畜牧,南中為園苑。」
  21. ^ 逸周書·王會篇》:「成周之會……蜀人以文翰。文翰者,若皋雞。」
  22. ^ 竹書紀年》:「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於河,用介圭。」
  23. ^ 《華陽國志·蜀志》:「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
  24. ^ 《華陽國志·蜀志》:「升西山隱焉。」
  25. ^ 見《司馬錯論伐蜀
  26. ^ 《路史》卷三十八

來源

[編輯]
期刊文章
  • 劉道軍:《論巴蜀文字與古蜀王》,《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雜誌,2007年。
網頁

參見

[編輯]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

年份
(BC)
時代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時代 年份
(BC)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閩北山區
閩東
沿海
閩南
潮汕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9000
以上




後套木嘎
一期遺址

12000-9000
雙塔一期
遺址

9000-7000
    于家溝
遺址

12000-6000
轉年、
東胡林
遺址

9000-7000
南莊頭
遺址

8500-7700
          李家溝
遺址

10500-8600 
      扁扁洞
遺址

黃崖
遺址

10000-7000
  玉蟾岩
遺址

12000-10000
                上山
遺址

?-?
三山島遺址
?-10000
    仙人洞、
吊桶環
遺址

12000-8700
廟岩
遺址

15000-10000
甑皮岩
一期
遺址

10000-9000
牛欄洞
遺址

10000-6000
奇和洞
一期至
二期
遺址

10000-8000




9000
以上
新仙女木期
結束
  新仙女木期
結束
9000                                                 甑皮岩
二期至
四期
遺址

9000-6000
9000
                                                 
                                                     
8500                                                       8500
                                                       
                                                       
8000                                                     8000
                                                      頂螄山
一期
遺址

8000-7000
奇和洞
三期
類文化

8000-5000
 
                                                         
7500                           彭頭山
7000-5600
  彭頭山
7000-5600
                      7500
埃爾達倫
活動
                        埃爾達倫
活動
                                                     
7000



  小河西
7000-6200
            賈湖
7000-5800
                      上山
?-?
       



7000
                                                   
                                                   
6500                       後李
6500-5500
    城背溪
6500-5000
          順山集
6500-5500
      6500
                                           
8.2千年     興隆窪
6200-5400
                                      8.2千年
6000 網紋陶
5000-3000
哈伊廷
繩紋陶

6000-3000
卡扎欽斯克
5500-3200
波索爾
4600-2500
塔木察格
布拉格

6000-4300
  北福地一期
6000-5600

磁山
6000-5600

          裴李崗
6100-5000
磁山
6000-5600
              跨湖橋
6000-5000
        復國墩
6000-4000
6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高廟
5800-5000
皂市下層
5500-4800
湯家崗
5000-4000
  大地灣
(老官台)
5800-5400
              頂螄山
6000-5000
甑皮岩
五期
類文化
6200-5000
                         
5500 新開流
5500-4550
                            5500
  新樂下層
5300-4800
趙寶溝
5400-4700
富河
5400-4700
      北辛
(青蓮崗)
5400-4400
            雙墩、
侯家寨

5300-4500
     
  上宅
5300-4700
  北首嶺
5000-4800
  上宅
5300-4700
    李家村
5000-4800
             
5000 左家山下層
5000-4500
仰韶(早)
紅台坡下
5000-4300
仰韶(早)
棗園
5000-4300
仰韶(早)
下王崗
5000-4000
    源自
李家村
  龍虬莊
5000-3000
北陰陽營
4000-3000
      受湖南影響 5000
5.9千年 



仰韶(早)
半坡
4900-3800
仰韶(早)
史家
4900-3800
白石村
4900-4300
邊畈
4900-4000
油子嶺
4000-3600
柳林溪
5000-4400
中子鋪
4780-4000
    河姆渡
5000-3300
馬家浜
5000-4000
駱駝墩
?-?
      咸頭嶺
5000-4000




5.9千年 
  小珠山
下層

5000-4000
                  
4500 小南山
4500-4000
振興
4500-4000
後窪下層
4500-4000
左家山中層
4500-4000
小拉哈一
4500-40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仰韶(早)
後崗一
4500-3800
            大坌坑
4500-2200
4500
  紅山
4500-2900
大汶口(早)
劉林
4300-3500
大汶口(早)
王因
4300-3500
大溪
4400-3300
           
  仰韶(早)
王墓山
4200-4000
仰韶(早)
半坡
史家
           
4000 大汶口(早)
紫荊山
4300-3500
      凌家灘
4000-3300
黃鱔嘴
(孫家城)
3800-3500
    4000 
  亞布力
4000-3500
江口
4000-3000
後窪上層
3500-2800
興城
3000-2500
小珠山
中層

4000-30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白泥窯子 ?-?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仰韶(中)
廟底溝
3900-3400
大溪
4400-3300
        崧澤
3900-3300
    古椰
西樵山
4000-3000
大灣
(金蘭寺
萬福庵
蜆殼洲)
4000-3000
殼丘頭
4000-3000
陳橋
4000-3500
    廟子溝
(海生不浪)
3700-2800
義井
3400-2800
仰韶(中)
廟底溝
屈家嶺
3600-3200
           
3500 左家山上層
3500-2500
馬家窯
石嶺下
3600-3300
大汶口
(中晚)
花廳
尉遲寺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大汶口
陵陽河
尚莊
五村
3500-2400
大汶口
(中晚)
三里河
北莊
3500-2400
  源自
馬家窯
  薛家崗
3500-2800
  3500
 




哈克
3500-2000
鶯歌嶺
下層

3000-2000
石灰場
下層

2500-2000
仰韶(晚)
西王村
3600-2900
仰韶(晚)
秦王寨
(大河村)
3500-2700
仰韶(晚)
大司空村
3500-2900
  營盤山
3300-2600
  卡若
3300-2100 
 




  屈家嶺
3200-2800
峽江晚期
(魏家梁子
老關廟
甘井溝
(哨棚嘴)
?-?
    良渚
3200-2000
拾年山
3200-2300
3000 小珠山
上層

3000-2500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阿凡納謝沃
2900-2500
切木爾切克
3000-1500
馬家窯
馬家窯
3300-2700
宗日
3800-2000
    3000
  小河沿
3000-2500
雪山一
3000-2300
阿善
2800-2500
白燕一期
2800-2500
    點將台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3000-1500
張四墩
2800-2400
山背
3000-2500
石峽
3000-2000
大龍潭
2100-2000
橫嶺
3050-2750
涌浪
(涌浪
圓洲
寶鏡灣)
3000-2000
虎頭埔
?-?
村頭
?-?
圍嶺
?-?
牛鼻山
3000-2000
曇石山
3000-2000
庵山一期
庵山二期
3050-1050
  馬家窯
半山
2700-2300
菜園
3000-2200
廟底溝二
(仰韶龍山過渡期)
2800-2300
  石家河 {三苗?}
(青龍泉湖北龍山)
2800-2300
 
2500 謝洛夫
點狀
篦紋陶

2500之前
北溝
2700-2000
金谷
2500-2000
昂昂溪
3000-2000
偏堡子
3000-2200
老虎山
永興店
2500-2000
老虎山
老虎山
2500-2300
老虎山
杏花村
2500-2200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切木爾切克
2500-1800
天山北路
2000-1500
  (石家河融入)
寶墩
(邊堆山)
(蜀國蠶叢?)
2700-2000
魚鳧村
(過渡型)
(蜀國柏灌?)
2000-1700
  良渚 廣富林
2500-1900
圓山
2500-1100
芝山岩
1600-1000
牛罵頭
2550-1550
牛稠子
2550-1550
  夏家店下層
燕北(西遼河)
{山戎?、?、
先商?、俞人?}
2500-1400
夏家店下層
壺流河
2500-1400
源自廟底溝二
常山下層
2900-2400
齊家(早)
2400-2200
河南龍山
王油坊
(造律台)
{?、
有虞氏?
2300-2000
山東龍山
尹家城城子崖堯王莊
姚官莊、楊家圈
{東夷?:太昊?、少昊?、
祝融?、羲和?、伯益?}
2400-1900
    2500
4.2千年  雪山二
2300-1900
老虎山
石峁
2300-1800
老虎山
游邀
?-?
源自
切木爾切克
馬家窯
馬廠
2300-2000
陝西龍山
客省莊二
{有扈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陶寺{?、
陶唐氏?}
2300-2000
河南龍山
三里橋
{?、
有虞氏?
2200-1700
河南龍山
谷水河(先夏?)、
王灣三{先夏?}、
王城崗{夏?}
2200-1700
河南龍山
(河北龍山)
後崗二{?}
2200-1800
後石家河{三苗?}
2200-1900
    錢山漾
2200-2000
樊城堆
(築衛城)
2300-1700
4.2千年 
2000 烏斯特別
爾斯基

2000
朱開溝
2200-1500
小河
2000-1500
齊家(中)
皇娘娘台
2200-1900
諾木洪
2195-1935
(客省莊二融入)
齊家(中)
西山坪
2200-1900
後石家河
{三苗?}
王灣三
[先夏?]
2200-1700
後石家河
{三苗?}
  {百濮?}
白羊村
{哀牢?}
2200-2100
大墩子、禮州
{昆明夷?、
邛都?}、
2000-1000
滇池
{滇國?}
?-?
雞公山
{夜郎?}
1300-700
  鬥雞台
鬥雞台巢胡
{皋陶?、淮夷?、
英國?、六國?
巢國?}
2400-1500
好川
2200-1700
2000
  ? 奧庫涅夫
2000?
格拉茲科沃
1800-1300
卡拉蘇克
1500-800
馬城子
(廟後山)
{濊貊?、
扶餘?
高夷?}
1800-1100
白金寶
{肅慎?、
挹婁?}
1400-900
西團山
{濊貊?、
扶餘}
1300-200
新樂上層
2000-1000
高台山
1700-1000
雙砣子一
2100-1900
雙砣子二
(源自岳石)
1900-1400
雙砣子三
1400-1050
夏家店
下層

燕南(大坨頭)
{燕亳?、
有易氏?
孤竹?}
1800-1500
白燕四
?-?
東太堡
?-?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安德羅諾沃
1900-1000
四壩
{羌戎?、
允姓
之戎
?}
1950-1430
齊家(晚)
秦魏家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磨溝
{羌戎?、
羌方?}
1900-1500
齊家(晚)
老牛坡
{有扈氏?}、
東龍山(?)
1900-1500
(融入二里頭)
二里頭
南沙村
{崇國?}
1800-1500
二里頭
東下馮{?}
新砦期{?}、
二里頭
二里頭{?}
1800-1500
二里頭
下王崗{?}、
大師姑
{顧國?、
豕韋?}
下七垣
{先商}
1680-1500
二里頭
南關外{?}、
望京樓
{昆吾?}
岳石
安邱堌堆尹家城
郝家莊照格莊蘇北
{東夷?:有窮氏?、伯明氏?、
祝融?、羲和?、伯益?}
1900-1500
{百濮
三苗}
二里頭
墓子崗
{?}
1800-1500
二里頭
荊南寺
{?}、
王樹崗
{?}
1800-1500
古庸方城
{庸國}、
二里頭
遼瓦店子
{?}
曲貢
{象雄?}
1750-1500
馬橋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
(汪芒氏)?}
1800-1200
{百越
古南越}
河宕
2200-1500
黃瓜山
2350-1550
{百越?、
古閩?、
七閩?}
?
  朱開溝
{葷粥?}
2200-1500
(三星堆融入)
朝天嘴
1600-1400
三星堆
{蜀國魚鳧?}
1700-1200
肩頭弄
20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1500   卡拉蘇克
1500-800
三道海子
(烏尤克)
1300-600
烏蘭朱和
1500-1300
張家園
上層

(圍坊三)
?-?
{孤竹?}
西岔
{匈奴?、
白羊?}
?-?
李家崖
{鬼方?、
葷粥?、
犬戎?}
1300-800
綏德-石樓
?-?
光社
{基方?、
{土方?、
鬼方?、
𢀛方?}
?-?
(西伯利亞
中亞移入)
安德羅諾沃
1400-1000
尼雅北部
1500-1000
南灣
1500-800
亂雜崗子-
半截溝

1400-1000
石河子
水泥廠

1400-1000
焉不拉克
1300-500
辛店
{羌戎?、
西戎?}
辛店
山家頭
1400
辛店
姬家川
1400-1100
辛店
張家嘴類
1100-800
卡約
{羌戎?}
900-600
寺窪
{西戎?、
申戎?、
義渠?、
烏氏?、
朐衍?}
1000-750
劉家
{姜戎?}
1500-1300
鄭家坡
{先周?}
1300-1100
二里崗
老牛坡
{崇國?}
1500-1100
二里崗
垣曲商城
{早商}
二里崗
偃師商城
{早商}
二里崗
鄭州商城{早中商}
1500-1300
二里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丘灣
(人方?、
徐夷?、
彭國?、
薛國?、
邳國}
?-?
二里崗
大辛莊
{早中商}
1500-1300、
劉台子
{逄國?}
?-?
膠東
{萊夷?、
嵎夷?}
?-?
銅鼓山
{親}
?-?
二里崗
盤龍城
{早商}
1500-1300
二里崗
荊南寺
{早商}
1500-1300
古庸方城
{庸國}、
{百濮?}
湖熟佘城 二里崗
皖西
大城墩
{早商}
1500-1300
吳城
{虎方?}
1700-1000
萬年
1500-1000
  1500
  (遼東移入)
高台山
1700-1000
魏營子
{孤竹?}
1500-1000
騸馬城
?-?
兔葫蘆組
?-?
董家台
?-?
光社
{土方?、
鬼方?}
?-?
鄭州商城白家莊期{早中商}、
小雙橋 {中商}、
邢墟{中商}
{人方?、
徐夷
姺國
豕韋
諸稽}
費家河
{虎方?}
?-?、
坐果山
{百濮?}
1500-600
周玉梁橋
{荊國?}
?-?
路家河
(香爐石)
{巴國?}
1400-850
{象雄
西羌
先零
燒當
髮羌
}
湖熟佘城
{吳越族?、
塗山氏?、
防風氏(汪芒氏)?}
1500-1000
{淮夷?}
唐咀{巢國?}、
花城{群舒?}、
黃城{黃國}、
台家寺{淮夷?}、
{英國?、六國?}
吳城
{虎方?}
1700-1000
{百越
古南越}
浮濱
1400-800
{百越?、
古閩?、
七閩?}
營埔
1350-50
大湖
1350-50
   (可能源自
卡拉蘇克)
石板墓
{匈奴?}
1600-300
周原
{先周}
1100-800
箕城
{箕方}、
{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
殷墟{晚商}
1300-1000
台西
{晚商}
陳莊
{蒲姑}、
紀王崮
{奄國}
1300-1000
珍珠門
會泉莊
{萊夷?}、
珍珠門
珍珠門
{嵎夷?}、
歸城
{萊國}、
莒縣
{莒國}
安居
{鄂國}
?-?
黃土崙
1350-1050
{百越?、
古閩?、
七閩?}
 
1000 西周 雙房
{東胡?、
箕國?、
嵎夷?}
?-?
、{燕國}
夏家店上層
龍頭山南山根
山戎(無終)?、
令支?、屠何?}
?-?
蔡家墳
{孤竹?}、
琉璃河
{燕國}
1000-771
{北狄
白狄
赤狄
厹由
鮮虞}
索墩布拉克
(伊犁河流域)
{烏孫?、
塞迦?}
1000- 0
流水
{于闐?}
1000-0
察吾呼
{焉耆?}
1000-400
紮滾魯克
{且末?}
800-100
蘇貝希
{樓蘭?}
1000-200
石人子溝
{月支?、
匈奴?}
800-200
交河故城
{車師前}
100-0
豐鎬{西周}、
張家坡{西周}
1000-771
侯馬
{晉國}、
李家窯
{虢國}、
{虞國}
成周城
{西周}
1000-771
上蔡
{蔡國}、
平糧台
{陳國}
南小汪
{邢國}、
朝歌
{衛國}
商丘
{宋國}、
陶丘
{曹國}
梁王城
{徐國}、
薛城
{薛國}
臨淄
{齊國}、
曲阜
{魯國}
1000-771
炭河里
{大禾?}、
羅子國
{羅國}、
{倉吾?}、
{蠻羋?}
?-?
棗樹林
{西周隨國}、
周玉梁橋
{楚國}、
楚皇城
{楚國}
古庸方城
{庸國}、
遼瓦店子
{楚國}、
{苴國}
十二橋
{蜀國杜宇?}
1200-900
{東甌
越國}
{吳國
越國}
{宜國
邗國}
{揚越} {干越} {古南越} 西周 1000
鐵器時代
冷期
塔加爾
800-100
巴澤雷克
500-300
塔施提克
{堅昆?}
500-0
{肅慎濊貊
高夷扶餘
漢書二期
{濊貊?、
扶餘?}、
白民?}
900-200
沙井
{月氏?}
800-400
{夜郎且蘭
滇國昆明
勞浸靡莫
邛都筰都
漏臥
鈎町}
{七閩} 十三行
1000-0
鐵器時代
冷期
  東周
春秋
<東周春秋> {義渠樓煩
林胡白羊匈奴}
<東周春秋> <東周春秋>
770-403
<東周春秋>
770-403
{巴國
夔羋}
新一村
{蜀國開明?}
900-500
<東周春秋>
770-403
{西甌
雒越}
{西甌
{蒼梧}
{陽禺} {驩兜
縛婁}
{東甌
閩越}
{閩越} 東周
春秋
500 <東周春秋> 500
  東周
戰國
水泉{山戎?}、
凌河{東胡?}、{}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戰國>
402-221
東周
戰國
  {東胡} <> <西楚> {白羊匈奴} <> <西楚> <> <西楚>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220-207 <西楚> 207-202 <> <西楚>
西漢 {匈奴堅昆丁零
渾窳屈射新䔣}
{匈奴}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沃沮} {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 {匈奴} <西漢> {匈奴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匈奴西羌小月氏}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西漢>
202-AD 8
{南越國} {} {閩越} {南越國} 西漢
0 {西漢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匈奴} {西漢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西漢西羌小月氏} <西漢> <西漢> 0
年份
(BC)
時代 阿爾泰
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
牡丹江
呼倫貝爾
鴨綠江
圖們江
松花江
嫩江
遼河以東
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
內蒙古
河北北部
內蒙古
河套
內蒙古
東套
陝北高原
山西
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
盆地
環塔里木
盆地
環東天山
哈密盆地
河西
走廊
隴西
青海
隴東
寧夏
陝西
關中西部
陝西
關中東部
山西
汾河南部
河南
西部
河南
東部
河北南部
河北中部
淮河
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
鄂東
湖北
江漢
三峽
重慶
漢水上游
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
貴州
青海
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
江南
安徽
中部
安徽
南部
江西
西部
江西
東部
廣西
南部
珠江
中上游
廣東
北部
珠江
三角洲
浙南
閩北山區
閩東
沿海
閩南
潮汕
台灣
北部
台灣
中南部
時代 年份
(BC)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本表會因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而需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