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台灣擬啄木鳥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台灣擬啄木鳥
攝於台灣台北市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鴷形目 Piciformes
科: 鬚鴷科 Megalaimidae
屬: 擬啄木屬 Psilopogon
種:
台灣擬啄木鳥 P. nuchalis
二名法
Psilopogon nuchalis
(Gould, 1863)
物種分佈範圍
異名
列表
  • Megalæma nuchalis Gould, 1863
  • Megalæma chalcauchenia Gould [MSS]
  • Megalæma calauchenia Goffin, 1863 [lapsus]
  • Megalaima nuchalis Gould, 1868
  • Megalaima calanchima Marshall & Marshall, 1871 [lapsus]
  • Cyanops nuchalis Shelley, 1891
  • Megalaima oorti nuchalis Ripley, 1945

台灣擬啄木鳥學名Psilopogon nuchalis,台灣作五色鳥臺灣話花仔和尚[註 1]花褂鳥[註 2]),又作臺灣擬啄木台灣擬啄木,是鴷形目鬚鴷科擬啄木鳥屬下的一種鳥類。[2][3][4]這個物種是臺灣特有鳥類,主要以果實為食,曾一度被視為馬來擬啄木鳥的亞種,但在2006年後拆分為獨立物種。

這個物種的體長約20—22厘米,其身體大部分為翠綠色,而頭部則有藍、黃、紅、黑四色,故得名「五色鳥」。其叫聲為單調而響亮的「嘓嘓嘓……」,因類似敲木魚的聲音,而另得「花和尚」一名。台灣擬啄木鳥的繁殖季在4—8月之間,期間會啄樹洞為巢,每窩產3枚卵,13至15天孵化,幼鳥會在23至29天後離巢,是臺灣四種一級洞巢者鳥類之一。

台灣擬啄木鳥雖然是森林性的鳥類,但也能在都市環境及人為干擾下生存,是常見的臺灣鳥類。其數量據觀察呈現增加的趨勢,因此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及2024年《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這個物種被列為無危物種,而在國際間沒有特殊保育措施,在臺灣也亦非保育類物種。但目前台灣擬啄木鳥在都市的種群,受到枯木過少及昆蟲不足而難以成功繁殖後代的問題所困擾。

命名與分類

[編輯]
古爾德與石版刻劃家李賀德英語Henry Constantine Richter繪製的台灣擬啄木鳥

1860年代,擔任英國駐臺灣副領事博物學家斯文豪北部山區首度採集到台灣擬啄木鳥,並將標本送至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典藏(館藏編號:NHMUK 1889.2.1.10)[5]。斯文豪指出,這種擬啄木鳥的體型比亞洲大陸上的大擬啄木鳥還要小,但羽色更為秀麗,被當地的閩南裔種群稱作「花褂鳥」[註 3],他亦以相應的英文名「embroidered barbet」稱呼這種鳥[7]。後來斯文豪因病暫返倫敦休養,將標本送給倫敦動物學會鳥類學家約翰·古爾德[8]。古爾德認為,其羽色與當時東洋界其他已知的擬啄木鳥都明顯不同,特別是後頸的紅色斑塊,因此將之描述為新鳥種,並冠以種加詞nuchalis[9][10],在中世紀拉丁語中意為「頸部的」或「後頸的」,即指台灣擬啄木鳥後頸的紅斑[11]:276[12]

至少自1945年起,這個物種同中南擬啄木鳥英語Indochinese Barbet等物種被美國鳥類學家悉尼·狄龍·里普利英語Sidney Dillon Ripley歸類為馬來擬啄木鳥的亞種之一,其學名為M. oorti nuchalis[13][14]根據羽毛型態的差異,馬來擬啄木鳥下的數個亞種可分為三組,分別是fabersini亞種、nuchalis亞種、annamensisoorti亞種。[15]但此一差異長期在生物分類學中被忽略,因為nuchalis的羽色恰好充當了兩組中間的過渡種,因而被認為最好將這些分類單元視作同一物種。[15][16]:205

台灣擬啄木鳥 P. nuchalis

黑眉擬啄木鳥 P. faber

休氏擬啄木鳥 P. incognitus

藍喉擬啄木鳥 P. asiaticus

中南擬啄木鳥 P. annamensis

綠喉擬啄木鳥 P. chersonesus

馬來擬啄木鳥 P. oorti

細胞色素bND2英語MT-ND2FIB7英語Fibrinogen beta chain三個基因建立的擬啄木鳥屬支序圖(局部)[17]

在1996年發現三者鳴聲有所差異之前,將台灣擬啄木鳥獨立為一完整物種的名錄不多,如德國鳥類學家漢斯·埃德蒙·沃爾特斯德語Hans Edmund Wolters的名錄就拆分成三個物種。[15][18]2004年,英國鳥類學家奈傑爾·科勒德語Nigel Collar比對了特林自然歷史博物館英語Natural History Museum at Tring的標本後,認為這三組的差異大到足以視為不同物種,進而在2006年分析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後提議拆分。[15][19]2008年以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生物地理學角度的研究及2013年的另一份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也都支持這數個物種的拆分,並認為其近緣種為黑眉擬啄木鳥,兩物種約在距今113萬年前的更新世時分化。[17][20][21]至此,台灣擬啄木鳥成為了當時中華民國野鳥學會所認定的17種臺灣特有鳥類之一。[22]

而本物種的屬名變更則發生在2004年起的不同研究中,2004年的研究發現原為單型屬的火簇擬鴷屬(Psilopogon,今「擬啄木鳥屬」)深深鑲嵌於擬鴷屬內,且2010年代的研究也支持此一發現。[2][23][24][17]這導致在《國際動物命名法規》的規則下,具有命名優先權英語Principle of priority的火簇擬鴷屬成為其屬名至今。[2][25]其現行屬名來自古希臘語ψιλός羅馬化psilos,意指「裸露的」)及πώγων(羅馬化:pōgōn,意指「鬍鬚」)。[11]:321

中文名沿革

[編輯]

本種在臺灣慣稱「五色鳥」,指其身上有綠、紅、黃、藍、黑五種顏色,為日治初期的鳥類學家所取[註 4][27][28]。當時,台灣擬啄木鳥是日本境內唯一的鬚鴷科鳥類[29],「五色鳥」遂演變為日文對鬚鴷科成員的通稱,並沿用至今,「五色鳥科」[註 5]亦成為鬚鴷科的標準和名

至於臺灣話對台灣擬啄木鳥的俗稱,除了「花褂鳥」外,現今以「花仔和尚」更為常見,形容如和尚敲木魚般的叫聲,亦指其葷素不忌的食性[30][31][32][33]

形態描述

[編輯]

台灣擬啄木鳥的體長20—22厘米,體重約62—123公克,是一種中型擬啄木鳥。[34][35]鳥喙寬平均約8.4毫米、深平均約10.3毫米、嘴峰長平均約23.5毫米,翼長平均約10厘米,翼展25—34厘米;跗蹠平均長約25.8毫米,尾長平均約6.2厘米。[36][34]

一隻成鳥與剛被餵食的幼鳥,攝於臺灣臺北市

成鳥整體上為體型圓胖、翅膀圓短、頭大尾短的粗喙鳥類。[37][38]其眼睛虹膜紅褐色;鳥喙黑色,嘴基帶有剛毛;腿足暗灰色。[34][39]其頭部顏色較多:臉頰、頭頂、耳部為藍色,眼先英語Lore (anatomy)、後頸紅色,額頭、喉部黃色,眉線黑色,前額及喉側也有較窄的黑色條紋。[34][40]身體的羽毛主要為綠色,其中背部、翅膀是帶有紅色斑點的深綠色底,胸腹側則是淡綠色(或鮮黃綠色),越接近尾端會越呈黃綠色。[34][40][12]胸部上方為藍綠色帶紋,下方為紅色帶紋。[40]尾部外側為蒼綠色,內側除中央尾羽外,為黑褐色。[12]

雖然其關係與啄木鳥相近,但台灣擬啄木鳥的鳥喙構造實際上並不如啄木鳥般可用以啄木取食,其粗厚的鳥喙較適合用以將原有的枯樹樹洞拓寬、整理並作為鳥巢使用。[41][42]雌雄相似,但雌鳥後頸上的紅斑相對於雄鳥而言範圍來得較小;而亞成鳥的黃色喉部相對較淡,當中偏年輕的個體會有膚色眼圈裸露。[34][43][37]幼鳥的顏色則明顯較淺而不鮮明,且也有裸露眼圈。[34]

與黑眉擬啄木鳥相比,台灣擬啄木鳥體型略小於前者且頭頂亦非黑色。[33]金喉擬啄木鳥相比時,則可以以台灣擬啄木鳥的黑色眉紋區別。[39]

分佈範圍與環境

[編輯]

台灣擬啄木鳥為僅分佈於臺灣的留鳥,通常分佈於海拔2400米以下的地區,但根據多個數據庫的統合數據顯示,該物種幾乎在全臺灣均有所分佈。[38][12][44]這個物種主要生活於中低海拔地區的闊葉林樹冠層及其他次生林中,是一種森林型樹棲型鳥類。[38][35]其偏好的棲息地是潮濕和炎熱的地方,對植被沒有特別具體的需求。[45]雖然這個物種是森林鳥類,但台灣擬啄木鳥亦常見於市區的公園綠地、校園等人造環境,也能容忍相對較高程度的人類干擾,例如台北植物園[35][45][46][47]

生態習性

[編輯]

這個物種在非繁殖季期間是獨居的鳥類,喜好在枝葉濃密處停留,在葉片間靜止不動。[40][34][48]通常,台灣擬啄木鳥只會在樹林的中上層區域跳躍或短距離飛行,但長距離飛行時則相當迅速,以定時快速鼓翼的方式波浪式前進。[40][37]

食性

[編輯]
捕獵螳螂的台灣擬啄木鳥

台灣擬啄木鳥成鳥為完全的食果性英語Frugivore鳥類,但育雛時會捕捉昆蟲,作為幼鳥的蛋白質來源。[38][49][36]在自然及都市環境下的兩次調查顯示,台灣擬啄木鳥親鳥餵食昆蟲比例有62.7%及30.8%,佔有一定比例。[49]台灣擬啄木鳥在覓食果實時是以機會性的方式覓食,通常果實越多的地方其造訪頻率越高,每次的取食時間大多小於5分鐘。[50]經其消化過的果實易於於發芽,是一種種子傳播者。[50]

繁殖

[編輯]

台灣擬啄木鳥採一夫一妻制繁殖,其繁殖季位於4—8月之間,通常在3月時雄鳥就會開始尋覓適合的樹開始挖洞。[33][46][48]這個物種是一級洞巢者(primary cavity nester),意即可替其他物種建造後續使用棲所的物種,因此被視為是關鍵物種;而在臺灣已被確認為一級洞巢者的物種包含台灣擬啄木鳥在內,僅有另外三種啄木鳥[註 6],而當中台灣擬啄木鳥分佈最為廣泛。[33][46]

台灣擬啄木鳥偏好外側相對健康而內部較腐朽的枯木使用,且比起單子葉植物更偏好選擇樟樹,這可能與樟樹質地較軟而易挖掘有關。[51][46][48]其巢洞口為圓形,洞口大小與其體型有關,挖掘時間可達三週,通常會在直徑15—30厘米的樹上掘出向內9—13厘米,再向下22—42厘米的布袋型巢穴。[51][46][12]一對成鳥可在一個繁殖季中鑿出多個洞穴但並不一定會使用全部的樹洞。[12]

在相似體型的鳥類中,台灣擬啄木鳥屬於繁殖時間較長的物種。[42]其白色、不待其他斑點的卵略呈橢圓形,每窩產卵3枚。[12][38]並由雌雄鳥輪流孵卵,雛鳥約13至15天孵出。[12]雛鳥孵出後由親鳥共同負責育雛,幼雛需要約23至29天離巢。[12]

繁殖成功率視地點決定,通常在都市的台灣擬啄木鳥成功率較低,原因來自於環境中的昆蟲獵物較少(由於除草、施灑農藥等因素):當昆蟲占食物比例少於30%的狀況下,幼鳥會成長得較慢,且容易夭折,死亡率較高。[42][52][49]也因此在都市環境中的台灣擬啄木鳥會以一年多巢的形式因應,最多可達一年三巢。[42]

叫聲

[編輯]
台灣擬啄木鳥的叫聲,錄製於臺灣臺北市

在繁殖季時,雄鳥會發出單調而響亮的叫聲,類似敲木魚的聲音「叩叩叩……」(或作「嘓嘓嘓嘓嘓—」)的領域鳴叫。[53][38][47]有些單音節叫聲會類似於赤腹松鼠的警戒聲。[37]清晨第一聲的鳴叫時間會隨日出時間而改變。[12]

天敵與威脅

[編輯]

目前台灣擬啄木鳥並未有嚴重的生存威脅,但這種鳥類常有窗殺英語Bird–window collisions的問題,且亦為常作為寵物鳥販售。[54][33]而當前公園綠地的政策也常常與台灣擬啄木鳥繁殖的方式有所衝突——台灣擬啄木鳥需要使用枯木或枯枝繁殖,但都市公園不保留任何枯殘不健全的的樹枝的方式,容易導致台灣擬啄木鳥難以繁殖。[51][52][46]除草及滅蟲措施導致的昆蟲數量不足也間接使台灣擬啄木鳥繁殖難度上升,或導致幼鳥間體型差異較大,使幼鳥易夭折[51][52]

而在自然環境中,蜥蜴等掠食者為其主要天敵,例如赤腹松鼠、鳳頭鷹松雀鷹王錦蛇已被確認會捕食台灣擬啄木鳥,而周遭曾出沒的蛇類則包含中華眼鏡蛇黑眉錦蛇烏梢蛇紅斑蛇等。[52][48][46]

數量與保育情形

[編輯]

根據英國動物學家馬克·布拉齊爾英語Mark Brazil的預估,目前台灣擬啄木鳥的數量預估在10,000—100,000對繁殖對英語Breeding pair之間[55],而美國保育生物學家科瑞·湯瑪斯·卡拉漢(Corey Thomas Callaghan)等人在2021年以模型估測,全臺約有1.6萬隻台灣擬啄木鳥[56]。在中華民國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現今的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推動的「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中,台灣擬啄木鳥的數量在2011—2021年間大幅增加(預估增加51.3%,範圍在+36.5%—+67.4%之間),是在臺灣十分普遍的鳥類。[33]原先在臺灣南部的台灣擬啄木鳥較北部來得多,但近年來北部的數量也逐漸普遍。[12]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雖然其棲地有限,但在種群趨勢並不被認為超過近危物種的門檻,因此國際鳥盟將台灣擬啄木鳥列為無危物種[1][57]同樣在2024年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這個物種被列為「國家無危物種」(NLC)。[54][58]目前並非臺灣的保育類物種,國際間也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32][3][33]

與人類的關係

[編輯]

台灣擬啄木鳥於1999年7月時被選為新竹縣的縣鳥。[59]同時也是中華航空空中巴士A350機隊的「台灣飛行大使」之一。[60]

註釋

[編輯]
  1. ^ 白話字hoe-á hôe-siūⁿ臺羅hue-á huê-siūnn。實際讀音可能因地域而異。
  2. ^ 白話字:hoe-kuà-chiáu,臺羅:hue-kuà-tsiáu
  3. ^ 斯文豪記為「Hoë-kwa-cheow」,曾被解讀作「好看鳥」[6]
  4. ^ 日語:五色鳥ゴシキトリ goshiki-tori。在1931年付梓的《臺日大辭典》中,亦有收錄以臺灣話發音的「台灣擬啄木鳥」(白話字:gō͘-sik-chiáu,臺羅:gōo-sik-tsiáu[26],備考。
  5. ^ 日語:ゴシキドリ科 goshiki-dori-ka
  6. ^ 星頭啄木鳥白背啄木鳥灰頭綠啄木鳥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silopogon nucha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e.T22734433A95085425. [2024-07-17].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34433A95085425.en可免費查閱. 
  2. ^ 2.0 2.1 2.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編. IOC World Bird List (v14.1). 2024 [202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3) (英語). 
  3. ^ 3.0 3.1 鍾國芳; 邵廣昭. Psilopogon nuchalis 五色鳥.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2022 [2024-07-13] (中文(臺灣)). 
  4. ^ 周鎮. 花仔和尚. 臺灣鄉土鳥誌. 鹿谷: 台灣省立鳳凰谷鳥園. 1998: 194–195. ISBN 957-02-2455-X (中文(臺灣)). 
  5. ^ Warren, R. L. M.; Harrison, C. J. O. (編). "Alcippe morrisonia". Type specimens of Birds in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Vol 2: Passerines.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1971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透過Bird collection type specimen database (英語). 
  6. ^ 林文宏. 台灣鳥類發現史. 臺北: 玉山社. 1997. ISBN 957-9361-70-3 (中文(臺灣)). 
  7. ^ Swinhoe, R.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Part III). Ibis. 1863, 5 (20): 377–435 [2024-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英語). 
  8. ^ 臺博館展出「以斯文豪為名—19世紀臺灣紀行特展.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7-02-14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6) (中文(臺灣)). 
  9. ^ Gould, John. Descriptions of Sixteen New Species of Birds from the Island of Formosa, collected by Robert Swinhoe, Esq., Her Majesty's Vice-Consul at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1862, 1862: 280–286 [283] [2024-07-16]. doi:10.1111/j.1469-7998.1862.tb06531.x (英語). 
  10. ^ Gould, John. Birds of Asia VI. London: London : Printed by Taylor and Francis,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1850: pl. 49 [2024-07-17] (英語). 
  11. ^ 11.0 11.1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024-06-28]. ISBN 978-1-4081-2501-4 (英語).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中).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500–506 [2024-07-19]. ISBN 97898603392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0) (中文(臺灣)). 
  13. ^ Ripley, S. Dillon. The Barbets. The Auk. 1945-10, 62 (4): 542–563 [554] [2024-07-18]. doi:10.2307/4079804 (英語). 
  14. ^ Peters, J. L.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I.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36 [2024-07-17] (英語). 
  15. ^ 15.0 15.1 15.2 15.3 Collar, N. J. A taxonomic reappraisal of the Black-browed Barbet Megalaima oorti (PDF). Forktail. 2006, 22: 170–173 [2024-07-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8) (英語). 
  16. ^ Worfolk, T. Family Capitonidae VI (Calorhamphus, Psilopogon, Megalaima).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需要免費註冊 7.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2 [2024-07-17]. ISBN 978-84-87334-37-5 (英語). 
  17. ^ 17.0 17.1 17.2 den Tex, Robert-Jan; Leonard, Jennifer A.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Asian barbets: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in the tropic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3-07, 68 (1): 1–13 [2024-07-17]. ISSN 1095-9513. doi:10.1016/j.ympev.2013.03.004 (英語). 
  18. ^ Wolters, Hans E. Die Vogelarten der Erde : eine systematische Liste mit Verbreitungsangaben sowie dt. u. engl. Namen需要免費註冊. Hamburg ; Berlin: Parey. 1975: 150–151 [2024-07-17]. ISBN 978-3-490-09118-5 (德語). 
  19. ^ Collar, N. J. Endemic subspecies of Taiwan birds— first impressions. BirdingASIA. 2004-12, 2: 34–52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20. ^ Feinstein, Julie; Yang, Xiaojun; Li, Shou‐Hsien.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he Black‐browed Barbet species complex ( Megalaima oorti ). Ibis. 2008-01, 150 (1): 40–49 [2024-07-17]. ISSN 0019-1019. doi:10.1111/j.1474-919X.2007.00732.x (英語). 
  21. ^ 隱身師大校園的「花仔和尚」—臺灣擬啄木.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4-07-17] (中文(臺灣)). 
  22. ^ 黃明堂. 五色鳥 請改叫牠台灣擬啄木. 自由時報. 2009-05-22 [2024-07-18] (中文(臺灣)). 
  23. ^ Moyle, Robert G. Phylogenetics of barbets (Aves: Piciformes) based o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dat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4-01, 30 (1): 187–200 [2024-07-17]. ISSN 1095-9513. doi:10.1016/S1055-7903(03)00179-9. 
  24. ^ Ericson, Per G. P.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birds in three continents: biogeography and parallel radiation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12-05, 39 (5): 813–824 [2024-07-18]. ISSN 0305-0270. doi:10.1111/j.1365-2699.2011.02650.x (英語). 
  25. ^ 國際動物命名規約 第四版 (PDF). ICZN: 99.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08) (中文(繁體)). 
  26. ^ 小川尙義(主編). ゴオ・シェク・チャゥ. 臺日大辭典 上卷. 臺北: 臺灣總督府. 1931: 524 (日語). 
  27. ^ 菊池米太郎. 臺灣產鳥類ノ習性. 黑田長禮 (編). 臺灣島の鳥界. 日本鳥學會臨時刊行物 6. 東京: 日本鳥學會. 1916: 49–66 (日語). 
  28. ^ 周鎮. 花仔和尚. 臺灣鄉土鳥誌. 鹿谷: 臺灣省立鳳凰谷鳥園. 1998: 194–197. ISBN 957-02-2455-X (中文(臺灣)). 
  29. ^ 蜂須賀正氏; 淸棲幸保; 黑田長禮; 鷹司信輔; 內田淸之助; 山階芳麿 (編). 日本鳥類目錄(改訂三版). 東京: 日本鳥學會. 1942 [2024-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4) (日語及英語). 
  30. ^ 高維奇. 公園枯木少 啄木鳥、五色鳥育雛難.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9-06-06 [2024-07-18] (中文(繁體)). 
  31. ^ 梁珮綺. 動物園聞木魚聲 五色鳥在求偶啦. 中央社. 2017-04-07 [2024-07-18] (中文(臺灣)). 
  32. ^ 32.0 32.1 楊思瑞. 密集挖樹洞築巢 台南水道博物館見五色鳥公寓. 中央社. 2023-03-12 [2024-07-18] (中文(臺灣)).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蔡錦文. 五色鳥(台灣擬啄木、花和尚). 台灣特有鳥類手繪圖鑑. 貓頭鷹出版社. 2022-08: 76–77. ISBN 9789862625620 (中文(臺灣)).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34.7 蕭木吉.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三版.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21-12: 254. ISBN 9789865455682 (中文(臺灣)). 
  35. ^ 35.0 35.1 35.2 趙欣如; 朱雷; 關翔宇; 錢程; 張棽; 鐘悅陶; 崔月. 中国鸟类图鉴. 2018-06: 商務印書館. : 392.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國大陸)). 
  36. ^ 36.0 36.1 Tobias, Joseph A.; Sheard, Catherine; Pigot, Alex L.; Devenish, Adam J. M.; Yang, Jingyi;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03, 25 (3): 581—597 [2023-07-22].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英語). 
  37. ^ 37.0 37.1 37.2 37.3 沙謙中. 賞鳥Easy Go:陸鳥篇. 遠流出版. 2008-08: 64–65. ISBN 9789573263623 (中文(臺灣)). 
  38. ^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方偉宏. 台灣鳥類全圖鑑(全新美耐版) 二版. 臺北市: 貓頭鷹. 2010-04: 222–223. ISBN 9789862620250 (中文(臺灣)). 
  39. ^ 39.0 39.1 趙正階. 申桂蘭 , 編. 中国鸟类志 上卷 非雀形目. 長春: 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06. ISBN 7-5384-2407-5 (中文(中國大陸)).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Brazil, Mark.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East Asia.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80. ISBN 978-0-7136-7040-0 (英語). 
  41. ^ 蔡錦文. 鳥巢:破解鳥類千奇百怪的建築工法. 商周出版. 2018-12: 48 [2024-07-18]. ISBN 978-986-477-58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8) (中文(臺灣)). 
  42. ^ 42.0 42.1 42.2 42.3 范欽慧. 【綠色小方舟】現代阿信──坎坷求生的都會五色鳥. 環境資訊中心. 2016-08-23 [2024-07-19] (中文(臺灣)). 
  43. ^ 葛兆年; 張靖; 許詩涵. 五色鳥兩性在羽色及體形上的差異. 台灣林業科學. 2016, 31 (3): 161–168 [2024-07-18] (中文(臺灣)及英語). 
  44. ^ Chang, An-Yu; Chen, Wan-Jyun; He, Rui-Yang; Lin, Da-Li; Lin, Yong-Lun; Lin, Te-En; Chou, Shih-Ping; Lin, Chun-Fu; Lin, Ruey-Shing; ChangChien, Lin-Wen; Chang, Shih-Wei; Cheng, Hsi-Chi; Lin, Yu-Hsiu; Tsai, Jo-Szu; Lee, Pei-Fen. Range map datasets for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across Taiwan. Data in Brief. 2022-06, 42: 108060 [2024-07-19]. ISSN 2352-3409. doi:10.1016/j.dib.2022.108060 (英語). 
  45. ^ 45.0 45.1 Ko, Chia-Ying; Lin, Ruey-Shing; Lee, Pei-Fen. Macro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Hotspots of Endemic Bird Species in Taiwan. TAIWANIA. 2010-09-15, 55 (3): 216–227 [2024-07-19]. ISSN 0372-333X. doi:10.6165/tai.2010.55(3).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1) (英語). 
  46. ^ 46.0 46.1 46.2 46.3 46.4 46.5 46.6 葛兆年. 良禽擇木而居-五色鳥築洞有術. 林業研究專訊. 2010-04-01, 17 (2): 53–56 [2024-07-19]. ISSN 1605-6922. doi:10.29953/FRN.201004.0013 (中文(臺灣)). 
  47. ^ 47.0 47.1 是誰在哪裡「敲木魚」?五色鳥求偶超賣力!. 2017-04-07 [2024-07-19] (中文(臺灣)). 
  48. ^ 48.0 48.1 48.2 48.3 認識鬚鴷科五色鳥. 冠羽. Vol. 213 (台北市野鳥學會). 2018-12-13: 3–14 [2024-07-19] (中文(臺灣)). 
  49. ^ 49.0 49.1 49.2 張靖; 葛兆年. 食物中昆蟲量是否影響五色鳥(Megalaima nuchalis)幼鳥生長速率? (PDF). 國家公園學報. 2014, 24 (2): 57–64 [2024-07-19] (中文(臺灣)). 
  50. ^ 50.0 50.1 張心怡. 五色鳥食物資源利用及其對種子傳播的影響 (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 2010 [2024-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5) (中文(臺灣)). 
  51. ^ 51.0 51.1 51.2 51.3 葛兆年; 呂芳千. 台北植物園台灣擬啄木繁殖巢樹及巢洞初探 (PDF). 台灣林業科學. 2009, 24 (3): 213–219 [2024-07-18] (中文(臺灣)及英語). 
  52. ^ 52.0 52.1 52.2 52.3 葛兆年; 許詩涵; 鄭惟仁; 陳銘瑝; 黃尹宣; 葉耕帆; 張靖; 羅英元. 環境昆蟲量對五色鳥(Megalaima nuchalis)幼鳥生長與存活之影響 (PDF). 台灣生物多樣性研究. 2013-08, 15 (3): 185–195 [2024-07-18]. 
  53. ^ 王嘉雄; 吳森雄. 台灣野鳥圖鑑. 台灣台北縣: 亞舍圖書有限公司. 1991-01: 146. ISBN 957-9578-00-1 (中文(臺灣)). 
  54. ^ 54.0 54.1 林瑞興; 邱承慶. 「2023 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初稿」公開說明.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3-09-30 [2024-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27) (中文(臺灣)). 
  55. ^ Brazil, M. Birds of East Asia: China, Taiwan, Korea, Japan, and Russ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02. ISBN 978-0-6911-3926-5 (英語). 
  56. ^ Callaghan, Corey T.; Nakagawa, Shinichi; Cornwell, William K. Global abundance estimates for 9,700 bir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05-25, 118 (21) [2024-07-12]. doi:10.1073/pnas.202317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0) (英語). 
  57. ^ Gilroy, J. Species factsheet: Taiwan Barbet (Psilopogon nuchalis). BirdLife Data Zone. 2024 [2024-07-17] (英語). 
  58. ^ 林瑞興; 邱承慶; 潘森識. 2024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南投集集: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4: 16. ISBN 978-626-7368-83-1 (中文(臺灣)). 
  59. ^ 縣樹、縣花、縣鳥. 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2024-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中文(臺灣)). 
  60. ^ 卞金峰. 華航A350飛行大使 美麗誕生. 中央社. 2016-07-24 [2024-07-18] –透過Yahoo Sports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