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丹薩替寺

座標29°18′1″N 91°58′20″E / 29.30028°N 91.97222°E / 29.30028; 91.972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丹薩替寺
藏文轉寫
藏文གདན་ས་ཐེལ
威利轉寫gdan sa thel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桑日縣
座標29°18′1″N 91°58′20″E / 29.30028°N 91.97222°E / 29.30028; 91.97222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帕竹噶舉派
開基多吉傑布
開山時間1159年
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鄧薩提寺
地址山南市桑日縣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62年11月20日
地圖
地圖

丹薩替寺藏語གདན་ས་ཐེལ威利轉寫gdan sa thel,又譯鄧薩提寺)是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桑日縣的一座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寺院,是帕竹噶舉派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帕竹噶舉派的早期主寺。[1]

歷史

[編輯]

丹薩替寺位於桑日縣江鄉日崗村北的山腰上。[2]丹薩替寺是帕竹噶舉派最早的寺廟。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噶舉派僧人多吉傑布創建該寺。[1]一說,1159年(藏曆第三繞迥土虎年),丹薩替寺由達布噶舉派創始人達布拉吉的弟子多吉傑布修建。[2]建寺之後,多吉傑布在該寺收徒傳法十多年,因其地名叫「帕竹」,故該派發展為帕竹噶舉派,該寺遂成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多吉傑布本人也被稱為「帕木竹巴」。[1]

多吉傑布時期,丹薩替寺僅有多吉傑布修行用的一間茅屋。1198年起,方由多吉傑布的兩位大弟子直貢巴達隆唐巴開始修建祖拉康大殿。[3]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出身於當地郎氏家族的僧人扎巴迥乃(grags-pavbyung-gnas,1175-1255)出任該寺寺主,自此該寺寺主一職專由郎氏家族的兄弟叔侄世襲。元朝分封烏思藏各地方勢力為萬戶,帕木竹為十三萬戶之一。萬戶長一職依例由丹薩替寺的寺主興薦。1320年代,扎巴迥乃的侄曾孫絳曲堅贊出任帕竹萬戶長,集家族及政教權力於一體,並使用武力兼併了前藏的大部分地區,同控制後藏薩迦派抗衡,建立了帕竹第司政權。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絳曲堅贊另外興建了澤當寺,澤當寺主要講授顯教經論,而主寺丹薩替寺則專門修習密法。後來,帕木竹巴轉而注重顯教,丹薩替寺的地位遂漸被澤當寺取代。[1]

丹薩替寺是帕竹噶舉派的主寺,又是從帕竹噶舉派分出的8個支派的母寺,宗教地位很高。京俄·扎巴迥乃扎巴仁欽絳曲堅贊扎巴堅贊等知名佛教人物,均曾長期出任丹薩替寺的座主。1434年發生內亂,1481年帕竹政權遭到推翻,丹薩替寺乃衰落。[3]

1962年,丹薩替寺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丹薩替寺遭到毀滅性破壞。1992年至1993年,西藏自治區文物局投資重建了丹薩替寺。[3]

建築

[編輯]

如今,丹薩替寺南北寬500米,東西長1000米,佔地面積大約30萬平方米,海拔高度大約4400米。[3]丹薩替寺依山而建,自西向東分別為帕木竹巴修行洞、佛塔「果芒曲丹」、僧舍、經堂、大殿、神殿等建築。[2]

  • 帕木竹巴修行洞:寬3米,深2米。1159年,帕木竹巴·多吉傑布來到該地,在此洞前修建了一座茅棚,取名「丹薩替」。後來,有人在該洞前興建了一座經堂,並對該山洞稍加鑿刻,該洞從此成了當地的朝聖點之一。原來,洞內主供帕木竹巴·多吉傑布的銅像。如今,洞內供奉着帕木竹巴·多吉傑布佩戴加持刀的塑像及手杖,帶有足跡的右旋海螺直貢噶舉派敬獻的曼陀羅,各種佛經和法器,帕竹噶舉派的施主郎氏家族敬獻的綴以珍珠的黃銅帽等等。[2]
  • 果芒曲丹:修行洞以東是丹薩替寺的八棱多門方形佛塔「果芒曲丹」。[2]
  • 僧舍:果芒曲丹以東為大片的僧舍。僧舍以東是丹薩替寺的主體建築:大殿、經堂。[2]
  • 大殿:大殿面積大約1570平方米,共有36柱,牆體厚1.2米,以方石砌成。大殿西牆南端開有一個小門。大殿建在峭壁之下,該峭壁經人工修整,距經堂外牆有3至5米,從而形成了大殿轉經甬道。大殿的南、北、東三面共有10根柱子。大殿四壁繪滿壁畫,內容豐富,有些壁畫的落款還是漢文。大殿藏經的部分又名「藏經殿」,藏經殿中的10根木柱上寫有京俄·扎巴迥乃的柱銘,藏經殿內的經書架和建築的牆壁等高,藏經方式和薩迦寺相同。大殿的頂層是京俄·扎巴迥乃的寢宮,為漢式塔形結構建築。[2]
  • 神殿:位於大殿以西,面積大約300平方米。[2]
  • 佛塔:位於大殿和神殿之間。[2]
  • 靈塔殿:位於大殿以南,殿牆高1.2米,厚0.6米,殿內供奉兩座靈塔,靈塔遠高於殿牆。靈塔殿前為一條很長的石階。[2]
  • 經堂:經堂位於大殿向南約20米處。坐北朝南,面積大約300平方米,牆厚1.1米。經堂有門廊,門廊左側是上樓的梯子。經堂北面、東面有一座高1.2米、寬1米的佛龕。經堂向南為一條通往僧舍的石階。經堂西南角,有一座三套間的神殿,三套間中的後面一套為一座佛殿,其地面高出前面兩套的地面1.6米。[2]
  • 辯經場:大殿和經堂之間,為一座長60米、寬大約20米的平台,是丹薩替寺的辯經場。[2]
  • 望樓:丹薩替寺最南端是一座建於小山頂上的望樓,望樓前為小庭院。望樓位於整個寺院前端,起觀察哨或烽火台的作用。望樓的外形像碉堡,站在望樓上,向前可望見雅魯藏布江及其兩岸,向後可鳥瞰丹薩替寺全寺。[2]

大殿內主供帕木竹巴能言吉薩瑪、舍利質二尊崗青等等黃銅鍍金像。佛殿內供奉頭蓋寶傘的紅帽系堅俄那仁的塑像,以花崗石刻成的那若巴噶舉派的二祖師)的骨飾等等。大殿的佛龕上還有黃銅鍍金的京俄·扎巴迥乃的靈塔、一百多座銀制多門吉祥塔、帕木竹巴的吉祥發光塔、帕竹噶舉派的傳承活佛像、其他各種寺寶及佛像。法器中,有嶺·格薩爾王的銅盔、刀、弓以及具備加持力的護法神刀等等。[2]

丹薩替寺造像

[編輯]
可能來自丹薩替寺的金剛亥母像,約15世紀作品,現存美國洛杉磯縣立藝術博物館

丹薩替寺的各類佛教造像數量很多,十分珍貴。圖齊是國外學者中最早注意到丹薩替寺造像者,曾於1948年訪問丹薩替寺,目睹看帕木竹巴家族為丹薩替寺的座主們興建的許多舍利塔,塔身四周置有造像。圖齊在其所著《去拉薩及以遠》一書中首次提出,丹薩替寺造像屬於一種特殊的風格。隨圖齊到西藏的弗朗西斯·梅爾拍攝了圖齊讚譽的舍利塔的多張照片。[3]

如今,丹薩替寺造像在西方的博物館、私人收藏、藝術市場、拍賣會上散見者,初步統計總數約100多尊。西藏博物館布達拉宮等單位出版的圖錄中,僅列有3尊丹薩替寺造像。瑞士的施羅德所著的《西藏佛教塑像》第二卷,刊有10多尊。中國信息中心的出版物中,刊有10多尊。2005年,在重建丹薩替寺時,在該寺遺址出土了600多件文物,其中大約有300多尊造像,存放在當地。[3]

丹薩替寺造像的供奉形式特殊,不像一般佛像供在佛龕或神壇,而是供在舍利靈塔的塔身四周,數量少則200多尊,多則3000多尊。首都博物館研究員黃春和將丹薩替寺造像分為三個時期:(1)產生期:13世紀,即第二任、第三任座主靈塔的建設時期;(2)發展、定型期:14世紀,丹薩替寺以及帕竹噶舉派的鼎盛期;(3)衰落期:15世紀中葉後,帕竹政權滅亡,丹薩替寺衰落。[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丹萨替寺. 中國西藏新聞網. 2002-08-13 [2013-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丹萨梯寺遗址. 山南網. 2010-10-19 [2013-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張長虹. 西藏丹萨替寺藏传佛教艺术. 西藏文化網. 2011-03-07 [2013-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