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9°47′21″N 115°58′54″E / 39.78917°N 115.98167°E / 39.78917; 115.98167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47′21″N 115°58′54″E / 39.78917°N 115.98167°E / 39.78917; 115.98167

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
萬佛堂文保碑正面照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5-200
認定時間2001年

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萬佛堂村內,是一片佛教主題的文物群,由唐代所建的萬佛堂、隋唐金代開鑿的孔水洞石刻、遼代花塔和元代密檐塔組成。其中孔水洞為當地的一個天然喀斯特岩洞,唐代平盧軍節度使朱希彩出資在孔水洞口上方建寺,是為萬佛堂原屬寺廟。後寺廟屢次因戰火被廢又屢次重建,在此期間萬佛堂周邊先後建造了兩座佛塔。明朝正德年間時,在萬佛堂後的山崖上的唐代漢白玉浮雕被移動到了萬佛堂內。1979年,萬佛堂、孔水洞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

關於孔水洞的記載,最早見於《水經注[1],而相關的記載也被隋代的《隋州郡圖經》予以佐證,而且在孔水洞中也出現了隋代開鑿的佛龕[2]。唐玄宗在位時(713-755年),平盧軍節度使朱希彩出資在孔水洞周圍建起了一座寺廟,由比丘尼號溪老人負責具體建造。該寺廟原名龍泉寺,後於唐代宗大曆年間被改稱為龍泉大曆禪寺,其寺名為朱希彩奏請唐代宗御賜而得[3]:551。其中在孔水洞的出口墩台之上修建有一座佛堂,是為萬佛堂。遼代末年時,該寺廟在戰火中被毀。金朝初年,海慧禪師將寺廟恢復,但在金朝末年時該寺廟被蒙古軍隊摧毀,並於窩闊台二年至窩闊台七年完成了重建。元代大德年間、龍泉禪寺還曾得到重修。明初時,龍泉禪寺再次毀於戰火。永樂年間,龍泉禪寺所在的周邊山區被分封給了護國公張輔,而張輔的弟弟張輗讓自己的孫女悟興擔任龍泉禪寺的主持,隨後悟興重修了寺廟[4]:196-197。明代正德年間,龍泉禪寺也有重修[5]:11;553,並留下了記事碑[2]。在這次重修中,僧人們將原來鑲嵌在山崖上,但卻大幅殘損的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取了下來,並安置在萬佛堂中[4]:197。最後一次史料所載的維修記錄是在明代萬曆十七年(1589年)完成的[6]:163清代之後,寺院內大部分建築被改為關帝廟,但之後被荒廢[4]:197-198。1960年,北京礦務局房山煤礦將礦部搬遷至萬佛堂旁,萬佛堂自此被容納進了房山礦的辦公廠區中[5]:208。1982年,由於孔水洞中的泉水被淤塞,房山煤礦工人進入孔水洞中清淤,並於清淤時發現了7條唐代的青銅質地的「金龍」,長短不一,最短14.5厘米,最長19.5厘米[5]:43

結構

[編輯]

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位於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萬佛堂村,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萬佛堂、孔水洞、遼代花塔、元代密檐塔。

萬佛堂

[編輯]
萬佛堂正面照片,下方為孔水洞入口

萬佛堂建於孔水洞前的一個依山而建的磚石墩台上,面闊三間,屋頂為無梁歇山頂,上方覆蓋有灰筒瓦,挑大脊吻獸。該堂正面正中辟門,左右兩個次間各開一窗。門窗由漢白玉發券,上有飛禽和花卉的浮雕。門楣上方鑲嵌有一塊石匾,上有楷體字「大曆古蹟萬佛龍泉寶殿」,旁邊落款「大明萬里己丑春吉日重建」,石匾四周有浮雕蓮花。兩扇窗均為半圓形石券窗,窗扇為石制透雕網形紋。在萬佛堂內的其餘三面牆鑲嵌有《文殊普賢萬菩薩法會圖》石制浮雕一幅,長23.8米,高2.47米,由31塊長方形漢白玉浮雕拼嵌而成。浮雕正中雕有一尊釋迦牟尼舉手說法造像,螺髻,袒胸,寬袍大袖,右手平舉伸掌,左手置於腿上,雙腿下垂,赤足,腳下有兩個夜叉和摩尼珠。兩側雕有護持的文殊普賢菩薩造像,兩尊造像均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飄帶,前後有供養菩薩、天王、神人等簇擁。在釋迦牟尼造像上方雕刻有發轉輪王神像,後背有雙翼,裸體,身披瓔珞,手捧日月,足踏二龍女[a]。此外在主題浮雕之外,還雕刻有飛天散花、伎樂演奏等內容。此外,左右上三個方向雕刻有千佛像,南側山牆上則刻有一段發願文,文字殘缺,尚存文字中留有「大曆五年三月八日」的陰刻題記。部分相接的石刻之間圖樣無法相連。在石雕上方還留有19處殘存墨書,其文字顯示為標記方位用,分別標記在不同的漢白玉石塊上,大致可以推測原來這些石刻並未相連,而是分開在三面山牆上,但其原有佈置方式已不可考。[3]:551[7]:264[8]:684[5]:530;553[2]

孔水洞

[編輯]

孔水洞位於萬佛堂正下方,為天然喀斯特溶洞。洞的入口處砌有石磚,上滿有雕刻的水獸,左右各有一條游龍,泉水從入口處的正下方流出。石磚周圍原有石門痕跡,現僅剩上方的兩根石樑。進入洞口後的石壁處有隋唐和金代時期的造像和刻經。造像位於刻經上方,共有左右兩個龕,其中左龕為拱形龕,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龕左右有2個騎牛大自在天造像。龕高1.05米,底寬0.65米,龕左右雕刻有八棱形梭柱,柱子中部裝飾有仰覆蓮浮雕。佛為坐佛,面形長圓,高肉髻,結跏趺座。佛旁有2尊立像,下方承接蓮花座,身着寬袍大袖。右龕內有1尊勇猛跏趺坐的菩薩,頭戴華鬘冠,頭後有楣栱型圓光並刻有火焰紋飾,左臂下垂,右手搭在左膝上,右臂肘部上曲,手指處有殘損,左小腿盤起,右腿自然下垂。兩龕下岩壁內凹,內刻佛經,其中隋代大定十年(614年)的摩崖刻經的摩崖範圍寬度在300厘米至400厘米之間,高度不詳,其經文為《大般涅槃經壽命品》和《如來蓮花經觀世音普門品》,共有49行楷書,每行大概可分辨20字,1979年發現時該經書下部三分之一的部分浸沒在孔水洞的泉水中。在隋代題刻的右側有金代大定二十年(1180年)所刻的題字,字體為楷書,部分內容缺失,可辨識的字樣為「北陵北垂口大房古剎金佛殿 應囗囗囗大定庚子廿年」「吏部尚書駙馬都尉烏林口題婿曹河 西完顏口疙疸侍行題記」。由於多年水分侵蝕,石刻已經略顯模糊。[5]:554[2][7]:264;480-481

花塔

[編輯]
位於萬佛堂西北側的花塔

在萬佛堂的西北方向的半山腰上有一座遼代花塔,是北京市境內除鎮崗塔外唯一一座花塔。該塔坐北朝南,通高20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底部為無紋飾的基座,上承須彌座。須彌座下梟八角,八面的每面正中央雕刻有一個荷葉墩,左右各闢有1扇壺門式龕,內為獅頭裝飾。須彌座上承束腰,束腰的八角和八面中央浮雕有立柱,中央呈寶瓶式,八角處則為力士像,共有甲冑或裸體兩種。每兩個立柱之間均開闢有2個壺門式龕,內為姿態各異的伎樂神像,而龕的左右兩側則為伎樂神、力士、花卉、淨瓶等物品的浮雕。立柱上方承接仿斗拱構造的平座,平座斗拱每面施補間鋪作一朵,轉角鋪作除去正面和側面出斜拱兩縫之外與補間鋪作相同。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之間有正心拱。勾欄華版上浮雕勾片、字等花紋。[5]:554[2]

平座以上為仰蓮,仰蓮上方承接塔身。第一層塔身較高,八角為抹角方柱,柱子下方為覆盆式柱礎,柱頂有檐,檐下為闌額和普柏枋。檐下斗拱每面施補間鋪作一朵,重拱五鋪作計心造。塔的4個正面中有3個開有券形假門,而面北的正門可供進出,其餘4個斜面均開有方形假窗。正門面南,門楣中間雕刻有2尊伎樂神,兩邊為纏枝花和伎樂天人,上方雕刻有一尊帶蓮座高冠合十菩薩,上下左右也各有一尊菩薩造像。東南方向的假窗山崗雕刻有獅駝文殊菩薩,東側的假門門楣雕刻有雙龍戲珠,楣心則有2個仙人浮雕。門上裝飾有2個方形蓮瓣門笘;4排門釘,每排3個;以及鋪獸銜環。門下方為方形門枕石,門上有殘存的紅漆。門的兩側各有一尊站姿甲冑力士,門的上方雕刻有5尊神人造像、2尊瓔珞菩薩造像、1尊羅漢造像。東北方向的假窗周圍裝飾與西北方向相同。正北側的假門門面裝飾與正西側基本相同,但門為婦女掩門狀。周圍的浮雕有佛、阿難、迦葉、2尊菩薩,以及2尊坐佛。西北方向的假窗上部浮雕為一尊合十坐佛,左右肩部各有一隻獅子浮雕做撕咬狀。坐佛左右兩側各浮雕有一尊侍者造像。假窗右下方浮雕有一條遊船,船上有人做持槳划行狀。西側的假門門楣門兩側各有1尊甲冑力士,門上部有一佛二菩薩浮雕,上方雕有4小佛。西南方向的假窗上方雕刻有一尊普賢菩薩造像。塔室內四壁和藻井原有壁畫,但因年久而剝落,已無法看清原有內容,其內還有大量現代刻劃的塗鴉。此外,第一層塔身多處刻有或寫有「咸雍六年」、「大定囗年」、「壽昌七年五月廿九日再次」等題記。[5]:554[3]:551[2][9]

第一層塔身上方為第二層塔身。塔身的八角均有立柱,立柱之間沒有雕飾,頂端則有普柏枋,普柏枋上有斗拱,每面設有補間鋪作一朵,單抄四鋪作,專家鋪作出了正面和側面為45°斜拱兩縫外,其餘與補間鋪作相同。第二層塔檐以上為七層逐漸收分的圓形平座。這七層平座中第一層為兩層的天宮樓閣,該層為仿木結構,樓閣山牆有側腳,兩層樓閣之間開有假門和假窗。其餘的6層均開有方形佛龕,每座龕內均有一尊坐佛,龕與龕之間有浮雕的獅頭和象頭。最頂端的塔剎部分為八角形小閣式塔剎,寶珠部分已經殘毀,由於年久失修,已經無從判斷形制。[2][10]:100

密檐塔

[編輯]
位於萬佛堂東南側的密檐塔

萬佛堂的東南側還有一座元代的齡公和尚舍利塔,通高18米,為八角七級密檐磚塔,整體形制與銀山塔林當中的金代塔相同,但關於齡公和尚的相關生平則沒能找到史料記載。[5]:554[2]

保護

[編輯]

1979年,萬佛堂、孔水洞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5]:554[7]:725。1994年,北京市文物局撥款對萬佛堂進行專門維護[7]:591。2001年6月25日,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558。2004年4月,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搶險修繕工程正式啟動[11],並於當年12月完工[12]

2017年5月,有文物保護志願者在萬佛堂花塔塔心室中找到一個深約一米的盜洞,挖掘盜洞時取出的磚塊散落一地。該盜竊案據勘察發生在半年之內,至於是否盜走物品尚不得而知[9]

註釋

[編輯]
  1. ^ 這塊浮雕與其他部分的石材有較大區別,疑為後來補刻[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水經注·卷十二·聖水》:「聖水出上谷……水出郡之西南聖水谷,東南流逕大防嶺之東首。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高廣四五丈,入穴轉更崇深,穴中有水。耆舊傳言,昔有沙門釋惠彌者,好精物隱,嘗篝火尋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餘,穴分為二,一穴殊小,西北出,不知趣詣;一穴西南出,入穴經五六日方還,又不測窮深。其水夏冷冬暖,春秋有白魚出穴,數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蓋亦丙穴嘉魚之類也。」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北京市文物管理處. 北京万佛堂孔水洞调查. 文物. 1977-07: 16–23. 
  3. ^ 3.0 3.1 3.2 段柄仁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於長江(卷)主編. 北京志·旅游卷·旅游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11-01: 1014. ISBN 7-200-06349-5. 
  4. ^ 4.0 4.1 4.2 楊亦武. 房山历史文物研究. 北京: 奧林匹克出版社. 1999: 370 [2015-01-28]. ISBN 7800673898.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北京市房山區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房山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9-09-01: 786. ISBN 7-200-03730-3. 
  6. ^ 6.0 6.1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城乡规划卷·建筑工程设计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7-03-01: 607. ISBN 7-200-06440-8. 
  7. ^ 7.0 7.1 7.2 7.3 張明義,王立行,段柄仁主編;宋惕冰(卷)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8.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志·综合卷·总述·大事记·历史概要.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3-03-01: 868. ISBN 9787200096330. 
  9. ^ 9.0 9.1 万佛堂辽古塔塔心藏盗洞. 法制晚報(北京). 2017-05-18 [2017-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8) (中文(中國大陸)). 
  10. ^ 羅哲文編著. 中国古塔. 北京: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5-06-01: 322. ISBN 7-5007-3007-1. 
  11. ^ 房山四塔、万佛堂等修缮工程正在进行. 華夏經緯網. 2004-06-17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2) (中文(中國大陸)). 
  12. ^ 京城千年古刹万佛堂首次大修 万尊佛雕让人惊叹. 中國新聞網. 2004-12-21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7)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