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虞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1年2月26日) |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1年2月26日) |
鮮虞,姬姓[1],是由先秦華夏人群分裂出來的先秦北狄部落一支[2][3]。
歷史
[編輯]鮮虞一名最早出現於史書《國語·鄭語》。公元前774年,當時黃河以北分布着周朝的封國和北狄各部落,有衛、燕、鮮虞、潞、洛、泉、徐、蒲。除燕和衛是周的封國,其餘均屬狄部落。因其地處周王畿以北,稱北狄。
西周衰弱後,周失去了對這一地區的控制,狄人活躍起來,多次侵伐中原,前652年春攻擊邢國,前651年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
春秋時,狄人在河北中部,建立了三個小國。即:鮮虞(在今正定);肥國(在今藁城);鼓國(在今晉州)。
前530年(魯昭公十二年)冬,晉國乘滅亡肥國以後而順路攻打鮮虞,《穀梁傳》將晉視為狄,認為鮮虞屬於中國,認為這是夷狄攻打中國[4]。前529年秋,晉國在平丘會盟諸侯,鮮虞人聽說晉國軍隊全部出動,於是不在邊境警戒,不修治武備。晉國的荀吳從著雍帶領上軍侵襲鮮虞,到達中人(今河北省唐縣西),驅使衝車和鮮虞人爭逐,大獲全勝然後回國。前527年,荀吳圍攻鼓國,俘虜鼓國國君鳶靼。前520年,滅亡重新依附鮮虞的鼓國。[5]前507年九月,鮮虞人在平中打敗晉軍,俘虜了自恃勇敢而輕敵的晉國將領觀虎。前506年,晉國士鞅、衛國孔圉率軍攻打鮮虞。前505年,為了報復觀虎被俘的平中戰役,晉國的士鞅率軍包圍鮮虞。[6]前494年,衛國孔圉聯合齊國、魯國、鮮虞,干預晉國六卿之戰,援助范氏,占取了晉國棘蒲。前492年,齊國、衛國圍攻戚地,向鮮虞(中山)求援。前491年,六卿之戰結束,中行氏的荀寅逃亡到鮮虞,齊國和鮮虞把荀寅送到柏人邑。前489年春,因為鮮虞幫助范氏,晉國趙鞅率軍進攻鮮虞。[7]進入戰國時期,鮮虞發展為中山國。
祖源
[編輯]據杜預等人記載,鮮虞為姬姓白狄。據應劭《風俗通義》,鮮虞為箕子後代,為子姓,跟《世本‧氏姓篇》說的姬姓[1]不相同。
名稱來由
[編輯]史學家考證,鮮虞大約因初居鮮虞水(今滹沱河上游五台山西南的清水河)而得名;一說以地而命名,《後漢書·鄭國志》有「新市有鮮虞亭,故國,子姓」的記載,就是說,這裡的鮮虞亭是子姓鮮虞國的故地。上述一水一地都是商部落活動的區域。
相關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世本‧氏姓篇》鮮虞,姬姓,白狄也。
-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指出「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當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關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來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來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復雜過程。」
- ^ 《穀梁傳》:「晉伐鮮虞,其曰晉,狄之也,其狄之何也?不正其與夷狄交伐中國也。」
- ^ 《左傳·昭公》
- ^ 《左傳·定公》
- ^ 《左傳·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