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高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麗
고려
918年—1392年
高麗高麗國印
高麗國印
高麗的位置
高麗的位置
首都京都開城府
常用語言中世紀朝鮮語
宗教
佛教
政府君主制
國王 
• 918年-943年
王建(太祖)(首)
• 1389年-1392年
王瑤(恭讓王)(末)
歷史 
• 王建開國
918年
• 統一朝鮮半島
936年
993年
1231年
• 李成桂奪位
1392年
面積
1392年221,000平方公里
人口
• 1392年
5,545,000
前身
繼承
後高句麗
後新羅
後百濟
朝鮮王朝
今屬於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大韓民國

ㄌㄧˊ(韓語:고려,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王朝。918年,後高句麗弓裔部將王建在其他部將的擁立下,推翻弓裔,改國號高麗,年號「天授」。935年,高麗合併新羅後,於次年滅後百濟,統一朝鮮半島後三國[1]:62-63[2]:3-15。國都京都開城府,歷經34代君主,國祚近500年,直至1392年爲朝鮮王朝取代。

高麗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文化繁榮時期。青瓷發展在高麗時期達到鼎盛,出現了翡色青瓷、鑲嵌青瓷等獨具特色的高麗青瓷。學術界有觀點認為高麗青瓷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其母體宋代青瓷[3][4][5]。高麗時期文學發展日臻完善。高麗文人以新羅鄉歌為基礎創作出國語詩歌正統體裁時調。與此同時,漢文詩、詞、騷、賦、古文、駢文、應用文等各種文學體裁達到很高的水準,出現了李奎報李齊賢金富軾鄭知常等文學大家[6]:253-266。高麗是佛教國家,同時盛行儒學,958年開始實行科舉制度[7]:146。高麗官學由國子監(後改為成均館)、學堂和鄉校構成[7]:146[8]:291文宗時期,崔沖亦開創私學[8]:291。高麗印刷術發達,《直指心體要節》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所認定現存世界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名列世界記憶遺產名錄[9]:105-106[10]

名稱

[編輯]

高麗國號取自高句麗的簡稱,成宗時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確表示:「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11]高麗經阿拉伯人介紹,爲西方世界所知。今日朝鮮半島國家的外文名稱,如英文名「Korea」等,就是「高麗」羅馬拼音「Goryeo」的變形[12][13]。在一些場合,高麗國號前會冠中國名號,如「有唐高麗國」、「有晉高麗國」、「有(大)宋高麗國」、「有(大)元高麗國」等,但臣事時則無此習慣,向單稱「高麗國」[14][15]

歷史

[編輯]
朝鮮半島歷史
朝鮮半島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
時代
舊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櫛文土器
青銅器時代無文土器
傳說
時代
桓國·倍達國·檀君朝鮮
古朝鮮 辰國 箕子朝鮮
衛滿朝鮮

三國
時代
三韓 漢四郡
樂浪
帶方





三國

時代
伽倻



熊津·安東
統一新羅 渤海
屬地
後三國
時代
新羅 後百濟 後高
句麗
高麗王朝
屬地
征東行省 遼陽行省
雙城·東寧·耽羅
朝鮮王朝
大韓帝國
朝鮮日治時期
盟軍託管時期
駐朝美軍政廳 蘇聯政廳·北朝鮮委會
大韓民國
(南韓)
朝鮮民主主義
人民共和國

(北韓)

君主 · 首都 ·
文學史 · 教育史
電影史 · 韓醫史
陶瓷史 · 戲劇史
南韓國寶 · 北韓國寶

朝鮮半島主題

早期歷史

[編輯]

建國

[編輯]

9世紀以後,新羅國日益腐朽,再加上貴族及農民起義,國家統治機構趨向衰落,地方封建集團乘機擴張勢力範圍。公元900年,新羅海防軍裨將甄萱在完山州(今全羅北道全州)割地自立,建立後百濟國。 901年,新羅王族弓裔在鐵圓(今江原道鐵原)成立以復興高句麗為目的的後高句麗政權,904年改國號「摩震」,年號「武泰」。朝鮮半島形成新羅、後百濟和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後三國」。[1]:62

918年,弓裔手下的幾位大將擁立王建推翻弓裔,改國號為「高麗」,年號「天授」,次年遷都至松岳(今開城)。後百濟新羅都遣使到高麗與其建交。920年,後百濟攻打新羅,高麗出兵相救。後百濟從此與高麗斷交,於924年和925年兩次攻打高麗,雙方後相互以親戚為人質議和。926年,後百濟人質甄萱外甥在高麗病故。甄萱認為是被高麗所殺,於是殺死了高麗在後百濟的人質王建的堂弟。927年,高麗聯合新羅與後百濟大戰。同年9月,甄萱攻進新羅國都慶州,逼迫新羅景哀王自殺後,立金傅為王,是為敬順王。931年,太祖王建應敬順王之邀訪問新羅共商征討後百濟之策。934年高麗太祖大敗後百濟後,後百濟發生王子爭奪王位的內亂,甄萱被其子軟禁於金山寺,脫逃後歸順高麗。935年,敬順王主動將新羅江山讓給太祖王建,並娶王建長女為妻,成為高麗駙馬。936年9月,高麗滅後百濟 ,實現朝鮮半島統一[1]:62-63[2]:3-15。930年和938年,芋陵(鬱陵島)和耽羅(濟州島)先後主動臣服於高麗[註 1][2]:20-21

鞏固中央集權

[編輯]

高麗建國後開始致力於中央集權的鞏固。為了遏制地方貴族的勢力,高麗太祖一方面鼓勵地方貴族移居開京,另一方面修復已經荒蕪的昔日高句麗國都平壤,希望將其建成高麗王室獨占的西京。王建強化中央集權的建國理念可見於其留給繼承人的《訓要十條》、《政戒》一卷和《戒百僚書》八篇中。[1]:65

光宗時期,高麗為消弱地方貴族勢力於956年頒布《奴婢按檢法韓語노비안검법》,釋放了地方貴族勢力所占有的大量奴婢。958年,光宗開始推行科舉制度,兩年後改革官服和品級體制,通過文治壓制貴族勢力。景宗時期,高麗對太祖以來實行的「役分田」制進行了改革,開始推行根據官位高低分配田租的田柴科制,為中央集權的進一步鞏固提供了經濟基礎。成宗時期,崔承老上《時務策二十八條》,中央集權體製得到強化。983年,高麗在全國設置12牧,由中央派遣官員出任地方官。中央政府建立起三省六部和中樞院,並設立國子監。成宗15年(996),高麗發行鑄幣乾元重寶,整治貨幣流通秩序。此外,成宗還開始在西京平壤建立與開京一樣的官僚機構為副都,以擺脫貴族勢力的牽制。[1]:65

中期歷史

[編輯]

高麗契丹戰爭

[編輯]
金銅龍頭吐首風鐸

成宗十二年(993),契丹定安國後,開始攻打高麗。遼駙馬蕭遜寧率80萬大軍攻下蓬山郡。高麗上下驚恐。前去營救蓬山郡的高麗大將徐熙察覺遼只想讓高麗臣服而非為擴張領土而來,於是返程與成宗商議與遼議和。與此同時,遼軍在安州受阻。高麗以少勝多,大敗蕭遜寧。徐熙請命與蕭遜寧談判。蕭遜寧認為高麗以新羅建國。鑑於遼已攻占高句麗舊土,高麗應交出所占高句麗舊土,臣服於遼,否則兵戎相見。徐熙則反駁說高麗都高句麗舊都平壤,以高麗為國號,高句麗舊土為高麗所有。他表示高麗並非不願臣服,只是兩國被女真相隔。經過談判,蕭遜寧在得到遼聖宗的批准後與高麗最終達成協議。遼將鴨綠江左岸女真之地讓給高麗,高麗與斷交,奉遼為正朔,使用遼的年號統和[2]:50-66。此後,高麗在鴨綠江東修築了興化、龍州、通州、鐵州、郭州、龜州6城[16]:159

1009年,高麗發生康兆政變。高麗將軍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王詢為王,是為顯宗。1010年,高麗尙書、左司郞中河拱辰攻擊東女真,兵敗後懷恨在心,與和州防禦郞中柳宗一起殺死了95名來高麗朝貢的女真人。女真後求契丹為其出氣。同年11月,遼聖宗耶律隆緒趁機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率40萬契丹大軍攻打高麗。遼的入侵遭到高麗頑強抵抗,但耶律隆緒最終於1011年1月1日攻克高麗開京,並放火焚燒了開京。不過顯宗早已南下。由於後方興化、龜州、通州和西京的高麗軍民仍在奮力反擊遼軍,耶律隆緒無力南下追殺顯宗,於1月11日撤兵。後退之時,「所降諸城皆叛」[註 2],龜州、通州和郭州等地高麗軍民對撤退的遼軍發起猛烈攻擊,遼軍傷亡甚重。[2]:67-85[16]:161-162

1011年,高麗遣使謝遼班師,但耶律隆緒顯宗親自來朝覲。高麗以「王病不能親朝」為由拒絕。此後,遼開始要求高麗歸還鴨綠江南岸的6城。之前耶律隆緒從高麗撤軍時遭到6城猛烈襲擊,險些全軍覆沒。高麗擁有這6城後,東北女真各部紛紛來高麗朝貢與高麗建立友好關係。耶律隆緒因此決意收回6城。幾番外交周旋無果後,遼先後於1014年10月、1016年1月、1017年8月和1018年10月四次大規模入侵高麗,企圖以武力奪取6城,但都被高麗擊退。耶律隆緒原本打算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戰爭,但雙方都疲憊於常年征戰,最終議和。1022年,遼冊封顯宗為高麗國王,送食邑萬戶、食實封千戶,以及很多禮品。1029年,興遼國謀求聯合高麗攻打契丹。高麗並未響應。1031年,顯宗和遼聖宗相繼去世。1033到1044年,高麗德宗下令在朝鮮半島北部修建千里長城[2]:86-105[16]:163-166

中期繁榮

[編輯]
文宗時期高麗青瓷發展進入興盛期

遼聖宗耶律隆緒去世後,遼國開始逐漸走向衰弱。文宗時期,與遼的實力幾近相當,遼、宋、高麗三國和平相處。高麗同時與遼和宋保持着良好的關係。1071年,高麗與宋恢復了高麗契丹戰爭後中斷的外交關係。文宗統治前後,高麗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出現繁榮復興的局面。[2]:109-111[17]:136

貴族政治的瓦解與武臣當政

[編輯]

高麗仁宗即位之初,高麗外戚當道。自文宗中書令李子淵三女嫁文宗為妃後,李氏家族7代歷80餘年權傾高麗朝野。1122年,李子淵之孫睿宗的國舅李資謙睿宗升遐後,擁立其外孫睿宗之子高麗仁宗為王,並逼迫仁宗娶其三女和四女為后妃。李資謙與及其黨羽拓俊京把持高麗朝政,引起仁宗厭惡。1126年,仁宗近臣欲密謀誅殺李資謙黨羽拓俊京的弟弟和兒子,以剷除李資謙勢力。但李資謙和拓俊京得卻藉機反叛,火燒王宮,殺死仁宗親信,逼迫仁宗將王位讓給李資謙。由於高麗大臣們的反對,李資謙並未得逞。之後,李資謙企圖投毒殺死仁宗,但由於仁宗王妃的保護,也未成功。此後,李資謙與拓俊京之間出現矛盾。仁宗通過拉攏拓俊京,除掉李資謙勢力,並將之流配至全羅道靈光。數個月後,李資謙病死於流配地。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後,卻仗着功勳而日益囂張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墮島(現今智島)。[1]:76-77[17]:150-152

李資謙之亂後,開京殘破。西京平壤貴族希望藉機讓仁宗遷都。西京僧人妙清鄭知常的引薦下,以風水地理之說勸仁宗離開王氣已盡的開京,到西京稱元建帝,復興王室,北伐金國。1129年2月,位於西京林原驛的宮殿正式落成。但是,遷都計劃遭到了開京貴族的強烈反對。1135年1月,妙清與趙匡等人在西京起事,自立國號「大為」,年號「開天」,史稱「妙清之亂韓語묘청의 난」。同年,妙清之亂被金富軾平定。[1]:77[17]:152-153

描繪高麗貴族生活的繪畫

毅宗時期,高麗重文輕武的政策達到極致。1170年8月,鄭仲夫李義方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毅宗和文臣的欺壓發動政變,建立明宗傀儡政權, 史稱「武人之亂」。高麗從此進入武人統治時代。1208年,以崔忠獻為代表的武臣政權正式形成。[1]:77-78[17]:156-168

後期歷史

[編輯]

蒙古入侵

[編輯]

高宗十八年(1231),攻打金國窩闊台撒禮塔率師攻打高麗。由於高麗軍民奮力反擊,蒙古軍在龜州忠州慈州等地受阻後與高麗議和。蒙古人留下72名達魯花赤後,於次年1月撤軍。這72名達魯花赤為擄掠錢財在高麗橫徵暴斂。1232年7月,高麗武臣政權統治者崔瑀處死了達魯花赤。利用蒙古人不善水戰的弱點,崔瑀將高宗及其王室轉移到江華島,將其設為戰時國都(江都),並發表「入保山城,入避海島」的全國令,備戰蒙古再次入侵。1232至1259年,蒙古又先後5次大規模入侵高麗,使高麗經濟、文化遭到極大破敗。保存於大邱符仁寺的《高麗大藏經》初版,慶州皇龍寺都在戰火中被蒙古人燒毀[17]:173-178[1]:99-100。但在高宗在位的40餘年間,蒙古人始終未能攻下江都[18]:29[1]:99

高宗四十五年(1258),主張繼續抵抗蒙古入侵的武臣政權統治者崔竩被殺。蒙古人趁機再度入侵高麗。次年3月,高麗與蒙古議和。1260年高宗去世後,傾向附元的元宗即位,高麗正式成為蒙古藩屬國。不過武臣政權的三別抄部隊仍然繼續反擊蒙古入侵,直到1273年4月被元朝和高麗的聯合討伐所滅。忠烈王即位後,高麗開始與元朝聯姻。高麗君主娶元朝公主為王后,元朝則通過嫁到高麗的公主控制、干涉高麗朝政。1275年,元朝聯合高麗攻打日本,兵敗。1280年,元朝為再度攻打日本在高麗設征東行省,次年再度聯合飽受倭寇侵擾的高麗攻打日本,但再度失敗。[1]:100-101[17]:-179-183

滅亡

[編輯]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東女真地區,招撫當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進抵端州(今端川市),女真首領金同不花降附,高麗命令其大將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於吉州平,女真敗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原雙城總管府之地設置鐵嶺衛,移文告知高麗。高麗國王王禑、門下侍中崔瑩密議進攻遼東,守門下侍中李成桂反對無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軍都統使曹敏修、右軍都統使李成桂出兵攻遼東。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上書要求班師,王禑不聽。於是在威化島回軍,回師松都,流放崔瑩。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為東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統使,賜忠勤亮節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號;八月,都總中外諸軍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圖復辟,事敗,李成桂以明朝稱王昌非恭愍王之後而不許入朝為藉口,廢王昌為庶人,改立高麗宗室王瑤,是為恭讓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華,十二月被誅。恭讓王以李成桂為奮忠定難匡復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寧君、開國忠義伯,食邑一千戶,食實封三百戶,田二百結、奴婢二十口,稱中興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孫蔭職。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脅迫恭愍王妃廢黜恭讓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趙浚、奉化郡忠義君鄭道傳、同知密直司事南誾等親信的勸進下,權知高麗國事李成桂在松都壽昌宮即位,時年五十八歲。高麗王朝滅亡。

政治制度

[編輯]
日本西福寺所藏高麗時代佛畫《觀經序分變相圖》

高麗國剛成立時,採用了「外王內帝」政策,在國內自稱「皇帝」,受中原王朝冊封「高麗國王」。高麗光宗十一年稱首都為皇都,高麗成宗十四年又改成開城府,首都的皇宮被稱為「皇城」。同時採用了與中國近似的皇室制度,皇帝的命令稱為「詔」;皇帝的繼任人被稱為「皇太子」; 皇帝的母親被稱為「皇太后」。與中國不同的是高麗君主除了被稱為「皇帝」,也被稱為「海東天子」,敬稱「陛下」。1275年高麗向元朝稱臣後,高麗忠烈王從元大都返回開城即位,不再以皇帝自稱,改稱國王,敬稱「殿下」。政府機關的尚書省中書門下省改為僉議府,樞密院改為密直司,御史台改為檢察司,吏部禮部改為典理司,刑部改為典法司。宰相頭銜的侍中改為中贊,平章事改為贊成事,高麗的廟號制度也從元宗後廢止。

高麗的官員分為不同的班,文班任文職,武班任武職,南班任宮中差役,軍班任軍中官職。

高麗前期仿效宋朝的政治體制,設立了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軍事的樞密院和主管財政的三司。其中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合稱中書門下省尚書省亦稱「尚書都省」。三省長官為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品秩均為從一品,地位僅次虛位三師三公。尚書令和中書令不常設,多以門下侍中為宰相,加「平章事」銜者亦為宰相。高麗忠烈王時期,將都兵馬使改制成「都評議使司」,成員包括僉議府和密直司的高級官員,成為最高權力機關。

1280年,元朝為攻打日本在高麗建立征東行省。在王京(今朝鮮開城)設達魯花赤管理征東事務及監管高麗國政;高麗忠烈王王椹後成為第一個在元朝機構里兼任達魯花赤的高麗國王。

對外關係

[編輯]

與遼朝

[編輯]
姜邯贊塑像

契丹於926年滅渤海國後,高麗太祖吸納渤海遺民並打算北伐[註 3]。942年,契丹送給高麗50匹駱駝,但遭高麗太祖拒絕。 契丹來使被放逐到孤島,所送駱駝也都被餓死(萬夫橋事件)。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採取敵對的政策並與宋朝結盟。為了防止高麗與宋聯合對付契丹,契丹先後於983年,985年,989年小規模偷襲高麗。[12] 993年,80萬契丹大軍越過鴨綠江大舉入侵高麗西北部。高麗軍隊與契丹在鳳山郡展開激烈的鬥爭,最終將契丹大軍阻擋在清川江。 契丹意識到以武力征服朝鮮半島的代價較大,於是契丹開始與高麗進行談判。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盟並臣服契丹後,契丹軍撤退。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主張抗遼的大將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高麗顯宗為王。 契丹趁機以平叛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入侵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契丹軍占領開城後,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擔心會受到高麗反擊,開始撤退。高麗趁勢反攻,給予契丹沉重打擊。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捲土重來。雙方之後議和,以後契丹再也沒有入侵高麗。[19]

與女真

[編輯]

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為高麗的臣屬,向高麗朝貢[20] 女真氏族首領接受高麗授予的武官官職有將軍、寧塞將軍、歸德將軍、柔遠將軍、懷化將軍等;文官官職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21] 由於這些女真部落位於高麗東北部而稱為「東女真」或「東北女真」。[21]

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後,女真變得強大,開始向高麗挑釁並最終入侵高麗。面對女真的入侵,高麗肅宗下令讓高麗所有軍人上陣抵抗侵略,但卻不敵入侵的女真。不過在尹瓘的說服下,女真後來撤退。女真撤退後,尹瓘感到高麗缺乏一支精實的部隊,於是重組高麗軍隊並培訓一支精銳部隊。1107年,尹瓘率領一支1萬7千人的重組部隊攻打女真並最終取勝。勝利後尹瓘在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九城)。1108年,高麗宮廷大臣爭鬥。高麗新君主睿宗令尹瓘撤兵。1115年,女真建立起金國,不久滅了遼國。金國的崛起,割斷了高麗與中國宋朝和其它鄰國的聯繫。由於受到孤立,高麗國力開始削弱。

與蒙古

[編輯]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高麗王室從松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元朝軍隊至1273年。蒙古入侵高麗期間,高麗大藏經被蒙古人破壞。高麗高宗下令重新修復大藏經,以期待佛祖能夠保佑高麗的平安。

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入侵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首領被文派殺害後,蒙古與高麗達成和平協議,同意保留高麗的國家主體,高麗首都則遷回開城。忽必烈即位後,高麗成為其藩屬,後設征東行省,高麗國王兼任行省達魯花赤。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元大都(今北京)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

文化

[編輯]

教育

[編輯]
高麗成均館

高麗官學由國子監、學堂和鄉校構成[7]:146[8]:291。太祖十三年(930年),西京平壤和一些地區出現了鄉校。成宗六年(987年),高麗開始向地方十二州派經學博士和義學博士,高麗中央開始管理地方教育。鄉校作為高麗官學的地方教育機構也在這一時期在高麗得到普及。[22]:108958年,高麗開始建立科舉制度,把儒學經典列為考試科目[7]:146。成宗十一年(992年),高麗將國學改稱為國子監。文宗時期(1047-1083年),國子監除設有國子學、太學、四文學等儒家學部外,還增設了書學、算學、律學等技術學部,擁有完善的「京師六學」。睿宗四年(1109年),國子監增設了「七齋」。一到六齋為儒學齋,即學習《周易》的麗澤齋、學習《尚書》的待聘齋、學習《毛詩》的輕德齋、學習《周禮》的求仁齋、學習《戴禮》的服膺齋、學習《春秋》的養正齋。第七齋為武學齋(講藝齋)。忠烈王時期國子監被改名為「成均館」。[22]:107學堂是高麗中期在開京設立的中等教育機構,主要向私學書堂的進修者傳授經典、技術、宗教等[8]:291

高麗私學興起於文宗時期(1047-1083年),由高麗重臣崔沖首創。文宗七年,崔沖辭去官職,後在松岳山下創建以九經三史為中心的九齋私學堂。其弟子在高麗科舉考試表現不凡,頗具影響。文宗九年(1055年),開京先後又出現了11個由出身官僚文人設立的私學。這十二家私學被稱為「十二功道」或「十二公徒」[22]:108除了十二功道,高麗私學還有在高麗中期仁宗時出現的書堂。書堂是面對平民子女設立的初等教育機構,專注於教育大眾化。朝鮮王朝時期書堂得到了巨大的發展。[8]:291

文學

[編輯]

三國時期出現的鄉歌在高麗前期得到繼續發展。僧人均如為了用通俗語言向民眾解說佛理,在光宗十八年以《華嚴經》中的「普賢十願」為基礎創作了鄉歌《普賢十願歌》。宋朝君臣見其漢文譯詩後稱「願王歌主必是一佛出世。」[6]:270-271[23]:136-137高麗時期還出現了一種形式更為靈活的國語詩歌體裁「長歌」(「俗謠」、「別曲」)。現存的高麗長歌有《西京別曲》、《青山別曲》、《雙花店》、《動動》(咚咚)、《處容歌》、《滿殿春》、《履霜曲》、《鄭石歌》、《思母曲》、《嘎西里》、《井邑詞》11首[6]:279-288武臣當權時期,高麗文人開始嘗試融合國語詩歌和漢詩,從而出現了「景幾體」歌[6]:293-299[23]:142。在其影響下,高麗文人最終創作出了具有朝鮮民族代表性的正統詩歌體裁「時調」。時調是朝鮮文學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語詩歌形式,其地位相當於中國詩歌中的近代詩地位[6]:301-303[23]:144-146

李齊賢

高麗前期漢文詩歌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朴寅亮金富軾鄭知常[6]:313-314。金富軾與鄭知常是高麗最早寫七律的人。金富軾的詩歌一般較為凝重,帶有說教色彩。鄭知常的詩歌則唐詩韻味十足,風格獨特。他的七律是高麗近體詩成熟的標誌[6]:316-323[23]:76-79武臣專政,高麗詩壇出現了文學史上的第一個漢詩流派「海左七賢」[6]:324-333[23]:80-82。高麗後期的李奎報李齊賢並稱高麗漢詩雙壁。李奎報早期作有長篇敘事詩《東明王篇》,做官後創作了許多反映農民疾苦,批評腐敗政治的現實主義作品,晚年蒙古入侵高麗期間創作了一些愛國主義抒情詩,留有《東國李相國集》41卷和《東國李相國集後集》12卷[23]:86-98。李奎報曾是忠宣王元大都的侍臣,廣交中國名士,是朝鮮文學史上為數很少的詞人。他在元朝創作的詩詞不僅在朝鮮文學史上創作出新的高度,而且在元朝詩壇、詞壇也占有重要地位。李齊賢留有文集《益齋亂稿》和稗說集《櫟翁稗說》 [6]:389-415}[23]:99-110

高麗散文體裁豐富,有傳記、賦、古文、駢文、應用文、擬傳體、稗說體等。高麗官修正史《三國史記》在寫法上與中國的《史記》一樣,通過塑造人物,以達到教化的目的,有着其它一般正史所不能及的文學價值。其「本紀」部分塑造了仁義的赫居世、儒雅的真興王、先知的善德王等性格豐滿、層次豐富的君主形象[6]:432-437[23]:149-150。列傳部分更具文學價值,其中以《金庾信傳》最具代表性[23]:149-150[6]:432-437是高麗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之一。最為流行的賦體是駢賦。崔滋的《三都賦》是篇愛國大賦,通過描繪開京西京蒙古入侵高麗時期臨時國都江華島(江都),批判高麗統治者依仗江華島天險消極應戰,不顧民生疾苦橫徵暴斂以滿足自己享樂的腐敗行徑,與中國西晉左思的名篇《三都賦》相比具有更為複雜的內涵[6]:485-489武臣執政時期,高麗文人對政治敢怒不敢言,擬體散文作為文人表達對社會不滿的一種方法得到蓬勃發展[6]:492-497。高麗後期還出現了類似筆記文學的稗說體散文,為後世小說的出現起到了推動作用[6]:497-506

藝術

[編輯]

高麗青瓷

[編輯]
鑲嵌青瓷菊花紋杯與托盞

統一新羅時期從中國引進的製瓷技術,特別是青瓷的製作在高麗時期得到長足發展並形成高麗獨特風格。12世紀初,高麗純色青瓷發展到頂峰,出現了釉色接近翡翠色的「翡色青瓷」。北宋徽宗年間到訪高麗的使臣隨員徐兢在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二器皿條如是讚賞翡色高麗青瓷:「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近年以來製作工巧,色澤尤佳……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為蹲獸,下有仰蓮以承之。諸器為此物最精絕。」宋代太平老人所著的《袖中錦》將高麗青瓷稱為「高麗秘色」,並將其列為天下第一的物品之一:「監書、內酒、端硯、徽墨、洛陽花、建州茶、蜀錦、定瓷、浙漆、吳紙、晉銅、西馬、東絹、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他處雖效之,終不及。」[24]:17-18[25]

韓國國寶65號青瓷麒麟香爐韓語청자 기린형뚜껑 향로(12世紀)

12世紀中葉,高麗青瓷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峰。鑲嵌青瓷隨着高麗鑲嵌技法的日趨成熟開始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高麗青瓷釉色透亮,並出現開片。器形方面顯示出流暢、柔和的高麗風格,擺脫了稜角犀利的中國陶瓷的影響。12世紀後半期,鑲嵌青瓷已發展成為高麗代表性陶瓷,被大量批量生產。與此同時,高麗青瓷的鑲嵌方法與紋樣也日趨繁多,主紋與從屬紋開始一起使用,傳統的印花雲鶴紋、折枝紋以及牡丹唐草紋等紋樣也鑲嵌得更加精巧,從而形成高麗青瓷獨有的風格。[24]:21[26]

繪畫

[編輯]
高麗佛畫

高麗繪畫在統一新羅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題材與風格更加多樣化,佛教、人物、山水、花鳥等一應俱全。高麗設有掌管繪畫的機構「繪畫院」,王室、貴族、僧侶都熱衷於繪畫,出現了諸如李寧韓語이녕李光弼韓語이광필 (고려)慧虛韓語혜허、徐九方等畫家。李寧在出使北宋時曾得到宋徽宗的高度評價。宋徽宗還令翰林待詔向李寧學習繪畫。李寧之子李光弼亦是位深受高麗明宗褒獎的畫家[9]:98-99[27]:150。高麗山水畫代表作品主要有李寧的《禮成江圖》和《天壽寺南門圖》,無名氏的《金剛山圖》、《晉陽山水圖》、《松都八景圖》,恭愍王的《狩獵圖》,李齊賢的《騎馬渡江圖》等。高麗的佛教繪畫一般以大山大水為背景,主要代表作包括魯英的《地藏菩薩圖》,慧虛的《楊柳觀音圖》等。人物畫和肖像畫在高麗時期也很盛行,並出現了用於懸掛王族肖像畫的建築物。代表性肖像畫作品是《安珦肖像畫》[9]:98-99[27]:150-151。傳入中國的高麗繪畫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宋代繪畫評論家郭若虛在其《圖畫見聞錄》中稱:「惟高麗國敦尚文雅,漸染華風,至於技巧之精,他國罕比。故有丹青之妙。」元人湯厚所著的《古今畫鑒》說:「高麗畫觀音像甚工」。[9]:99[28]:204

宗教

[編輯]

宋朝版本的《大藏經》傳入高麗後,促進了高麗佛教文化的發展。在高麗顯王時,開始雕印《高麗大藏經》,至宋仁宗趙禎天聖七年(1029年)完成,其內容主要根據宋朝《開寶藏》復刻。

高麗大藏經

高麗大藏經,是13世紀高麗高宗用16年時間雕刻成的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全面的大藏經之一。 高麗大藏經內容全面、準確,做工精美,為韓國第32號國寶。其保存地韓國海印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的世界遺產

科技

[編輯]

金屬活字印刷術

[編輯]
白雲和尙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世界現存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

高麗從中國引進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後,研製了金屬活字印刷術,先後用銅活字印刷術印製了《詳定古今禮文》(1234年),《南明和尚頌證道歌》(1239-1242年)。1377年青州牧(今韓國忠清北道清州市)興德寺印製的《白雲和尙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是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金屬活字本,並被其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9]:105-106[10]

醫學

[編輯]

建國初期,高麗設立了醫學教育與行政機關體系。太醫監主管全國醫療行政和醫生教育及任用,尚藥局負責王室的醫療事務,此外還有東宮醫官、翰林醫官、食醫、軍醫、獸醫、獄醫等以及東西大悲院、濟危寶、恵民局、救濟都監等救療機構。在醫學教育方面,高麗在建國初設有醫學院,主要邀請宋醫教授醫生。958年,高麗開始通過科舉考試任用醫官。成宗穆宗時期,高麗醫療制度得到進一步的完善。[29]:9[9]:107[30]

高麗中期在繼承唐宋醫學和綜合印度阿拉伯醫學的知識後,高麗醫學開始創立。宋醫帶來的《太平聖恵方》、《聖濟總錄》、《證類本草》、《神醫普救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醫學典籍得到普及。受宋醫的影響,高麗改變了原始的治療方法,開始以陰陽五行為中心展開醫學理論探討,辯證論治的思想開始發展[29]:9-10。在本草方面,宋《本草要括》、《證類本草》的傳人使高麗新藥的知識更加豐富。高麗《鄉草救急方*方中鄉藥目草部》記載有180餘種藥物。高麗與中國的醫學交流達到空前水平。高麗使節來華大多有醫官相隨。中國醫事制度、醫藥著作、藥材大量輸出到高麗。中國醫生到高麗也不絕於途[29]:10。1078年,翰林醫官邢等去高麗帶去100種藥材,並贈送了龍腦硃砂麝香牛黃等。1118年,曹誼率醫官楊宗立、藍茁、徐競等7人攜帶藥材赴高麗教授內外科。此後,高麗設立藥局,置太醫、醫學、局生之職[29]:11

高麗中後期的醫學自主性得到增強,雖然依然遵循中醫理、法、方,但在藥物的使用上形成了使用鄉藥的風氣。鄉藥的理論基礎是「在本國發生的疾病應以本國藥材進行治療」的宜土性理論。相對於「鄉藥」,從中國輸入的藥材被稱為「唐藥」。高麗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有金永錫的《濟眾立效方》(約1146-1166年)、崔宗俊的《御醫撮要方》(1226年)。脈診在高麗很被重視,但辨證論還不成熟,仍處於對症治療的階段,以藥物治療為主。《鄉藥救急方》、《三和子鄉藥方》、《鄉藥古方》、《東方經驗方》、《鄉藥惠民經驗方》、《鄉藥簡易方》等許多鄉藥方書的出現,顯示高麗自主醫學已經過渡到以唐宋醫學為基礎,適當結合經驗醫術的階段。高麗末期,由於戰亂,高麗內憂外患,但高麗的自主醫學卻有了飛躍的發展,逐漸擴充了鄉藥的醫藥知識[29]:11-12[9]:108[30]。在醫學理論方面,高麗醫學對《黃帝內經》、《甲乙經》、《難經》等有了新的理解與詮釋,並整理編撰了《黃帝八十一難經注義圖序論》,對《難經》各條文進行註解,並對全部理論輔以圖表加以解釋[29]:9

注釋

[編輯]
  1. ^ 1105年,耽羅改編成為高麗郡縣[2]:21
  2. ^ 《遼史》第15卷,《聖宗紀六》,統和二十九年春正月乙卯朔,第169頁。
  3. ^ 高麗太祖八年12月,原渤海國左首衛冒豆乾率千戶投靠高麗。太祖十年3月,渤海工部卿吳興與和尚載雄等110餘人投靠高麗。太祖十二年6月,洪見率20條滿載人與物的船隊歸順高麗;7月,正近等率300餘人歸順。太祖十七年7月,渤海王太子大光顯率數萬名軍民投靠高麗;12月陳林160人投靠高麗。太祖二十一年,朴昇等率3000多戶歸順高麗。渤海王室、將軍、文官歸順高麗後,得到高麗太祖厚待,賜姓、封官,贈送耕地。[2]:17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舊五代史·卷138》,出自薛居正舊五代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五代史·卷74》,出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487》,出自脫脫宋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金史/卷135》,出自脫脫遼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遼史·卷115》,出自脫脫遼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元史·卷208》,出自宋濂元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新元史/卷249》,出自柯劭忞新元史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高麗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楊雨蕾等編著.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韓]盧啟鉉 著; : 紫荊、 金榮國 譯. 《高丽外交史化》. 延吉: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02年7月. ISBN 9787563416066. 
  3. ^ 劉毅. 高丽青瓷的几项突出成就. 《中原文物》. 2004年第3期. 
  4. ^ 東方曉. 出于蓝又胜于蓝的高丽青瓷. 《東方收藏》. 2012年05期. 
  5. ^ 馬爭鳴. 镶嵌青瓷的无穷魄力. 《收藏家》. 2003年06期.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李岩、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7. ^ 7.0 7.1 7.2 7.3 田景 等. 《韩国文化论》.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0年5月. ISBN 9787306036575. 
  8. ^ 8.0 8.1 8.2 8.3 8.4 (韓)林敬淳. 《韩国文化的理解》. 由尹敬愛、王妍翻譯. 大連: 大連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505-0190-4.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楊昭全. 《韩国文化史》.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ISBN 978-7-5607-3874-1. 
  10. ^ 10.0 10.1 Baegun hwasang chorok buljo jikji simche yojeol (vol.II), the second volume of "Anthology of Great Buddhist Priests' Zen Teachings".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 [2009-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0) (英語). 
  11. ^ 《高麗史·卷九十四·徐熙傳》。
  12. ^ 12.0 12.1 《世界歷史百科全書》第二卷,高麗王朝,Ency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Vol II, P238 Koryo Dynasty
  13. ^ History: South Korea, wiuec.org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0.
  14. ^ 例如,《廣照寺眞澈大師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大安寺廣慈大師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號全稱「有唐高麗國」,《五龍寺法鏡大師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淨土寺法鏡大師慈燈塔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號全稱「有晉高麗國」,《淨土寺弘法國師實相塔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靈巖寺寂然國師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國號全稱「大宋高麗國」,《玄化寺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號全稱「有宋高麗國」,《文殊寺藏經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李兆年墓志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國號全稱「有元高麗國」,《神福寺重興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李彥沖墓誌銘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國號全稱「大元高麗國」。
  15. ^ 金昌鉉:《고려시대 묘지명에 보이는 연대와 호칭 표기방식》(高麗時代墓志銘所見之年代、稱呼標記方式)(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韓國史學報》48,2012年。
  16. ^ 16.0 16.1 16.2 王小甫. 《中韩关系史*古代卷》.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年. ISBN 978-7-5097-5142-8.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朴真奭; 姜孟山 朴文一 金光洙 高敬洙. 《朝鲜简史》. 延吉: 延邊大學出版社. 1997年. ISBN 7-5634-0990-4. 
  18. ^ 烏雲高娃. 《元朝与高丽关系研究》. 蘭州: 蘭州大學出版社. 2011年12月. ISBN 978-7-311-03737-6. 
  19. ^ 宋遼時期遼與高麗的戰爭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10-13., 中國在線. 2007年6月28日
  20. ^ 日《高麗史·定宗世家》載:「三年(948年)九月,東女真大匡蘇無蓋等來獻馬七百匹及方物,」(卷2)
  21. ^ 21.0 21.1 元以前中朝東段邊界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1-07.
  22. ^ 22.0 22.1 22.2 楊雨蕾 等. 《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1年6月. ISBN 9787306038999. 
  23.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韋旭昇. 《韩国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ISBN 978-7-301-14042-0. 
  24. ^ 24.0 24.1 鄭良謨. 《高丽青瓷》.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6月. ISBN 7-5010-1200-8. 
  25. ^ 彭善國. 高丽青瓷初探. 《北方文物》. 1997年03期. 
  26. ^ 馬爭鳴. 青翠靓丽话青瓷. 《收藏家》. 2002年04期. 
  27. ^ 27.0 27.1 安豐存; 鄭鮮日. 《韩国传统文化概览》. 延吉: 延邊大學出版社. 2016年5月. ISBN 978-7-5688-0147-8. 
  28. ^ 吳焯. 《朝鲜半岛美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年. ISBN 978-7-3001-1930-4.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車武. 《许浚与《东医宝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660-0134-4. 
  30. ^ 30.0 30.1 朱承宰. 韩国医学史简介. 《世界科學技術》. 1997年, (04期).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