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雞籠中元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雞籠中元祭
位置 臺灣基隆市
官方名稱雞籠中元祭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評定時間2007年10月8日
詳細登錄資料
雞籠中元祭
2007丁亥年雞籠中元祭的主普壇
位置基隆市
官方名稱基隆主普壇管理委員會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重要民俗
評定時間2008年1月29日
詳細登錄資料

雞籠中元祭(英語譯名: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或稱為「基隆中元祭」,是每年農曆七月台灣北部基隆地區舉辦的中元法會,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與主普壇開燈時間長達一個月。其名列交通部觀光署「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與虎尾中元文化祭並列為「基隆虎尾」,為全台灣中元節最熱鬧盛大的兩個地區。其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重要民俗

信仰背景

[編輯]

中元節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其宗教祭典卻涵蓋整個農曆七月。其發源本來自道教地官大帝誕辰,於農曆七月釋放地獄鬼魂的傳說。又結合佛教目連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蘭盆會」。長期以來係已揉合佛教道教的各種儀式,為超度無主孤魂,台灣俗稱「拜好兄弟」的節日。

而台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因漢人社會特別重視血緣傳承、宗族延續,沒有後嗣的「羅漢腳」,死後無人祭拜則被視為無主孤魂。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陰廟信仰。

歷史沿革

[編輯]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雙方因籍貫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除了祖籍之外,由宜蘭傳入的北管音樂團體也因分為西皮及福祿,西皮以為稱號供奉田都元帥,福祿以為號供奉西秦王爺,除一般拼陣外也發生集體械鬥情形,以致今日兩者以旭川河為其分界處。

1851年(咸豐元年)八月,漳泉衝突不斷發生,至1853年,雙方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註 1],有漳籍、泉籍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1855年(咸豐五年),基隆中元祭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輪值字姓

[編輯]
2012壬辰年雞籠中元祭工作證,基隆市陳胡姚姓宗親會印製。

自咸豐年間開始,即由基隆十一姓氏宗親輪流主普,稱為「十一字姓」。傳說經由抽籤決定的順序,稱為「張頭許尾」。

1947年(民國36年)起,基隆字姓宗親會正式加入基隆市「聯姓會」。 1952年(民國41年),基隆市聯姓會第一次參加鷄籠中元祭活動。

1954年(民國43年),基隆市聯姓會首次輪值主普(當時由 姓主辦)。

然而基隆 等字姓宗親組成的「聯姓會」,於1954年(民國43年)要求加入輪流主普,共十二單位輪值。

1981年(民國70年),李姓、郭姓、黃姓脫離基隆市聯姓會組織,單獨參加每年的鷄籠中元祭活動。

因臺灣人以「黃尾」之稱覺得不吉,經協調後,改成今日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 1991年(民國80年) 基隆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1992年(民國81年) 基隆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1993年(民國82年) 基隆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字姓輪值列表

[編輯]

 ↓ (主普字姓輪值列表)

字姓輪值列表 (西元 1994年 ~ 2008年)

[編輯]
西元年 民國紀年 輪值次第 農曆歲次 主普字姓
1994
083年
140
甲戌
張廖簡
1995
084年
141
乙亥
1996
085年
142
丙子
劉唐杜
1997
086年
143
丁丑
陳胡姚
1998
087年
144
戊寅
1999
088年
145
己卯
2000
089年
146
庚辰
2001
090年
147
辛巳
2002
091年
148
壬午
何藍韓
2003
092年
149
癸未
2004
093年
150
甲申
2005
094年
151
乙酉
聯姓會(柯蔡)
2006
095年
152
丙戌
2007
096年
153
丁亥
2008
097年
154
戊子

字姓輪值列表 (西元 2009年 ~ 2023年)

[編輯]
西元年 民國紀年 輪值次第 農曆歲次 主普字姓
2009
098年
155
己丑
張廖簡
2010
099年
156
庚寅
2011
100年
157
辛卯
劉唐杜
2012
101年
158
壬辰
陳胡姚
2013
102年
159
癸巳
2014
103年
160
甲午
2015
104年
161
乙未
2016
105年
162
丙申
2017
106年
163
丁酉
何藍韓
2018
107年
164
戊戌
2019
108年
165
己亥
2020
109年
166
庚子
聯姓會(白、童)
2021
110年
167
辛丑
2022
111年
168
壬寅
2023
112年
169
癸卯

字姓輪值列表 (西元 2024年起)

[編輯]
西元年 民國紀年 輪值次第 農曆歲次 主普字姓
2024
113年
170
甲辰
張廖簡
2025
114年
171
乙巳
2026
115年
172
丙午
劉唐杜
2027
116年
173
丁未
陳胡姚
2028
117年
174
戊申
2029
118年
175
己酉
2030
119年
176
庚戌
2031
120年
177
辛亥
2032
121年
178
壬子
何藍韓
2033
122年
179
癸丑
2034
123年
180
甲寅
2035
124年
181
乙卯
聯姓會()
2036
125年
182
丙辰
2037
126年
183
丁巳
2038
127年
184
戊午

參與單位

[編輯]

清代以迄日治時期,基隆中元祭典共有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合稱為「四大柱」共同辦理。
在道教祭祀儀式裡,舉辦儀,除在廟內設立道壇,稱為「內壇」外,在祭典區域內,還另外設立四個外壇,一般是天師壇、北帝壇、觀音壇、福德壇,分別由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出資捐獻。當時除由「十一字姓」輪值主普外,主會、主壇、主醮則由地方行號分區承擔。其分區大致如下:

  • 草店尾、石牌街、灰窯仔
  • 福德街、崁仔頂
  • 新店街、蚵殼港、仙洞


主會、主壇、主醮等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已停辦,如今僅剩主普。然而全部祭典,最初由基隆港碼頭「元發號」苦勞間(碼頭工會)承接,後改由慶安宮辦理。
目前除輪值主普字姓宗親會慶安宮之外,整個鷄籠中元祭係受中央基隆市政府輔導、補助。其架構如下:

參與區域

[編輯]

清代以迄日治時期,參加基隆中元祭的地區包含金包里堡基隆堡三貂堡石碇堡等地(即清代基隆廳轄區),合稱為「金鷄貂石」,大體包含以下今日區域:

但現今的中元祭典,大致上只限於基隆市轄區而已。

祭典儀式

[編輯]

目前的鷄籠中元祭的「祭典儀式」有
  (01)起燈腳、(02)開龕門、(03)異國靈情、(04)送燈獻敬、(05)豎燈篙、
  (06)開燈放彩、(07)迎斗燈、(08)發表放榜、(09)水燈頭繞境、(10)放水燈、
  (11)中元普度、(12)送大士爺、(13)跳鍾馗、(14)關龕門、(15)交接手爐

相關藝文活動

[編輯]

周邊藝文活動

[編輯]

每年除各輪值宗親會舉辦傳統宗教儀式外,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中心、基隆社區大學,以及地方文藝團體也經常舉辦相關的藝文活動。近年來,也邀請國外藝文團體參與活動,增加鷄籠中元祭的國際視野。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咸豐年間基隆漳泉械鬥共有三次,分別為咸豐三年(1853年)、九年及咸豐十年(1860年),基隆小刀會動亂有兩次,發生於咸豐四年與八年。[1]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來源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