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 (1914年)
陳光(1914年11月—1986年12月20日),原名胡德輝,曾用名胡德瀚,江西瑞金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1914年11月,陳光生於江西省瑞金縣壬田區竹山下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26年參加農民協會和農民赤衛軍。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第一、第二、第五次反「圍剿」鬥爭[1][2]。長征途中,陳光任紅五軍團政治部科長、中共西康省丹壩縣委副書記,1936年12月任陝甘寧省政府主席團巡視員[2]。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光起初在延安任中央馬列學院科長,不久到抗日前線任中共皖南特委委員兼涇縣縣委書記,協助新四軍軍部成立工業生產合作社。1940年,陳光任蘇皖區黨委丹北中心縣委書記、蘇北區黨委委員兼京滬路北特委書記。1941年3月,丹北的地方武裝組建為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第五十一團,陳光任該團政治委員。陳光初到丹北時,該地區還沒有公開成立抗日民主政權。1941年4月,在陳光領導下,江南第四行政專署成立,在根據地遭敵分割的情況下重建縣制。此後陳光又開展區鄉政權改造,建起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權[2]。
1941年11月,日偽軍3000多人對丹北地區大掃蕩。當時新四軍主力轉移至鐵路以南,路北特委僅有主力第四團的第三營及少量地方武裝。陳光率丹北抗日軍民堅持了丹北抗日陣地,粉碎了日偽「清鄉」,使丹北地區成為蘇南、蘇中、淮南三大抗日根據地的紐帶[2]。
1943年,陳光調任淮南區黨委組織部長、淮南區津浦路東地委書記,並且兼任新四軍二師四旅政治委員、淮南區津浦路東軍分區政治委員。任內他領導各級中共黨組織抓好黨員幹部培訓,建立健全黨內民主生活,使整風運動深入開展。他還和地委其他領導號召在路東開展生產運動、互助工作,取得了成功經驗,對當時華中其他地區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互助合作運動都起了借鑑作用[2]。
1945年,陳光返回蘇南任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分區政委、蘇南區黨委副書記,任內為南下的新四軍提供後勤保障,同軍分區首長部署地方武裝作戰,調配幹部接管新解放的地域及城鎮[2]。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歷任中共中央華中分局二地委書記、揚州軍管會主任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處書記、代理省委第一書記、省委常務書記等職[2]。他是第一屆[3]、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
文革期間,陳光蒙冤和受迫害八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陳光獲得平反。1978年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983年6月,在全國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政協常務委員[1]。
1986年12月20日,陳光在南京病逝,享年72歲[2][1]。1986年12月29日,陳光同志追悼會在南京舉行,追悼會由民政部副部長張德江主持,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致悼詞[1]。
參考文獻
[編輯]廣東省 | |
---|---|
廣西僮族自治區 | |
上海市 | |
山東省 | 丁履德、韋慤、王洵才、王美恭(女)、王首道、王深林、鄧拓、丘金、劉寧一、劉民生、劉長勝、劉同誥、劉先志、劉惠民、孫曉村、朱學范、朱洗、沈雁冰、邢西萍、李克佐、李順章、李澄之、陳少敏(女)、陳孟元、陳雷、吳德峰、呂鴻賓、余心清、谷牧、林遵、張天民、張公制、張兆美、張含英、張璽、金寶珍、金明、周仁、趙丹、胡繩、胡耀邦、范文瀾、範式人、郎咸芬(女) 郝建秀(女)、夏衍、夏鼐、晁哲甫、徐士高、徐運北、徐佐夏、徐建春(女)、徐眉生、許之楨、郭永懷、郭貽誠、康生、畢德顯、崔德錫、童第周、馮沅君(女)、曾山、舒同、楊得志、楊蘊玉(女)、董邊(女)、臧克家、蔡邦華、滕景祿、錢之光、錢昌照、錢瑛(女)、謝覺哉、魏秀英(女)、譚啟龍、酆雲鶴(女) |
山西省 | |
雲南省 | |
內蒙古自治區 | |
寧夏回族自治區 | |
甘肅省 | |
遼寧省 | 丁貴堂、于振瀛、王文山、王玉吉、王世宗、王忠、王恆成、王炳南、王崇倫、王鳳恩、鄧兆祥、毛鶴年、劉立富、劉寶田、劉洪達、劉盛田、劉慎諤、劉瀾波、鞏天民、孫孝菊(女)、車向忱、嚴濟慈、李成君、李廷順、李寶書、李炳勛、李風(女)、李恩業、李熏、李錫奎、陳先舟、吳執中、吳英愷、呂正操、佟玉蘭(女)、龐觀祥、鄭錫坤、林漢達、林楓、張大煜、張文春、張文裕、張俊秀、張振發、張凱、孟泰、邵象華、金肇野、丘新野、禹光韓、姜培祿、婁爾康、趙國強、趙清、胡兆森、胡明、胡愈之、高揚、高鳳琴(女)、唐立言、栗德萃、許興柱、郭述申、曹吉慶、尉鳳英(女)、甯武、費廣泰、黃歐東、喻屏、靳樹梁、楊克冰(女)、楊樹棠、楊海波、錢仲舉、韓光、魏曦、顧敬心 |
北京市 | |
四川省 | 王文彬、王壽才、王海民、王道周、王維舟、鄧小平、鄧芳芝(女)、鄧錫侯、巴金、瓦渣木基、尼古果果(女)、盧子鶴、田一平、田漢、田景琦、安登銀、劉文輝、劉希媛(女)、劉承釗、劉昂(女)、劉星垣、陽翰笙、艾蕪、朱德、伍文才、任白戈、華爾功、成烈、沙汀、蘇新、李大章、李伯釗(女)、李宗林、李初梨、李劼人、李斯熾、陳文貴、陳辛仁、陳書舫(女)、陳曉嵐、陳彭年、吳玉章、吳昱恆、余秋里、谷志標、成曉法、何懼、何源海、但懋辛、鄭紹文、林甲鏞、張文治、張文金、張為炯、張天翼、張際春、張利珍(女)、張秀熟、張泗洲、張經武、阿旺嘉錯、阿侯魯木子、邵荃麟、果基木古、羅文才、羅世發、羅瑞卿、金錫如、周欽岳、周澤昭、施復亮、趙爾陸、榮科、胡子昂、柯召、降央伯姆(女)、侯外廬、侯光炯、侯德封、郎毓秀(女)、索觀瀛、袁志先、夏克刀登、夏康農、桑吉悅希、徐伯昕、能海、郭沫若、蕭龍友、蕭松立、蕭則可、童小鵬、童少生、馮鉉、彭迪先、黃汲清、黃榮昌、黃魚門、程子健、程紹迥、雷從民、藍田、楊開渠、廖井丹、廖世剛、廖志高、廖蘇華(女)、裴昌會、熊克武、熊尚元、賴際發、閻紅彥、謝立惠、鐘體乾、聶榮臻、薩空了、譚文斌、龔飲冰 |
江西省 | |
江蘇省 | |
安徽省 | |
吉林省 | |
西藏 | |
華僑 | |
河北省 | 于學忠、萬曉塘、王歷耕、王光英、王偉、王芸生、王昆(女)、王國權、王國藩、王德滋、王澤華、王鶴壽、石志仁、盧郁文、田秀涓(女)、劉子厚、劉長福、劉白羽、劉仙洲、劉秀峰、劉寶忠、劉持鈞、劉清揚(女)、劉瀾濤、齊燕銘、戎冠秀(女)、孫桂珍(女)、朱憲彝、朱夢蘇、朱繼聖、李永、李兆珍(女)、李國鈞、李燭塵、李耕濤、李培之(女)、李鳳蘭(女)、李頡伯、李質忠、李德全(女)、陳翰笙、吳文燾、吳韞山、谷小波、林鐵、張慶春、張蘇、張國忠、張國藩、張岩、張香桐、張礪生、孟目的、羅玉川、金直夫、周叔弢、丘光河、榮高棠、俞靄峰(女)、昝凌、侯寶政、高樹勛、耿長鎖、馬萬水、馬卓洲、馬彥祥、馬思聰、馬約翰、郗占元、徐欣(女)、章靳以、康修民、蕭長華、陶孟和、楊石先、楊扶青、楊秀峰、楊雨民、楊琍瑛(女) 錢嘉光、薄一波、譚真 |
河南省 | |
青海省 | |
軍隊 | |
浙江省 | |
陝西省 | |
湖北省 | |
湖南省 | |
黑龍江省 | |
貴州省 |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
福建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