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奧多西亞
費奧多西亞 Феодосія(烏克蘭語) Kefe(克里米亞韃靼語) Феодосия(俄語) | |
---|---|
城市 | |
坐標:45°02′56″N 35°22′45″E / 45.0489°N 35.3792°E | |
國家 | 烏克蘭(法理宣稱) 俄羅斯(實際統治) |
自治共和國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烏克蘭法理宣稱) 克里米亞共和國(俄羅斯實際控制) |
區 | 費奧多西亞區(烏克蘭法理宣稱) |
建立 | 前6世紀 |
城市地位 | 1787年 |
政府所在地 | 98100, АР Крим, м. Феодосія, вул. Земська, 4 |
面積 | |
• 總計 | 35 平方公里(14 平方英里) |
海拔 | 10 公尺(30 英尺) |
人口(2021年) | |
• 總計 | 66,293人 |
• 密度 | 1,894人/平方公里(4,906人/平方英里) |
居民稱謂 | Феодосієць, Феодосійка, Феодосійці;Теодосієць, Теодосійка, Теодосійці |
郵遞區號 | 98100, 98105, 98107, 98108, 98109, 98111, 98112 |
電話區號 | +380-6562 |
費奧多西亞[1](烏克蘭語:Феодосія,羅馬化:Feodosiya;克里米亞韃靼語:Kefe;俄語:Феодосия)法理上是烏克蘭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費奧多西亞區的城市及該區的行政中心,事實上為俄羅斯克里米亞共和國的直轄市。該市位於黑海北岸克里米亞半島,始建於前6世紀,城市面積3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0米,2021年人口數量為66,293人。
歷史
[編輯]公元前6世紀,來自米利都的希臘殖民者建立了名為提奧多西亞(希臘語:Θεοδοσία)的城邦,前6世紀時,提奧多西亞因其肥沃的土地和發達的貿易聞名一時。公元四世紀被匈人摧毀。此後幾百年,提奧多西亞一直得不到發展,停留在小城鎮階段。考古證據表明,自9世紀以來,提奧多西亞被東羅馬帝國和可薩人爭奪。13世紀30年代,蒙古西征,這裡被欽察人統治。
熱那亞共和國時期
[編輯]13世紀末期,來自熱那亞共和國的商人從欽察汗國購買了這裡。他們根據利古里亞語將這裡重命名為卡法(利古里亞語:Cafà),在熱那亞人的經營下這裡走向了繁榮,人口突破7萬人。卡法幾乎壟斷了黑海地區的貿易,是克里米亞地區的主要港口,也是熱那亞共和國在黑海地區的行政中心,還是全歐洲最大的奴隸市場。在1204-1261和1296-1307年間,卡法由熱那亞的主要競爭對手威尼斯共和國統治。
1318年初,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在這裡建立了拉丁禮教會卡法教區,作為天主教熱那亞總教區的下屬教區。在教宗詔書中,教區幅員遼闊,經度上自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到薩萊,緯度上自黑海至魯塞尼亞。
1347年,蒙古欽察汗國札尼別汗一度圍攻卡法,蒙古人把死亡的鼠疫病人屍體用投石機投入卡法城,後來一名熱那亞商人把鼠疫帶回意大利,從而引發歐洲黑死病大瘟疫。這有可是歷史上第一次生物戰。但當時守城部隊擁有火炮,射程1千米,因此投石機說可以存疑。而且自金帳汗國至歐洲還有很多水路和陸路貿易路線,歐洲的黑死病也不一定是僅僅由卡法帶去。
在這之後,卡法逐漸恢復並再次繁榮。15世紀30年代,西班牙旅行者佩德羅·塔福爾來到了這裡,並將其描述為一個繁榮的,文化多元的大都市。1462年,卡法宣稱受到了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雅蓋隆契克的安全保障,但當卡法受到奧斯曼帝國的攻擊時,波蘭並未提供援助。
奧斯曼帝國時期
[編輯]自從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奧斯曼帝國將擴張的注意力轉移到黑海沿岸的其他地方上來,包括特拉比松帝國、阿瑪斯拉以及卡法等地。奧斯曼帝國伺機而動。
1473年,克里米亞汗國的吐屯去世,隨即一場關於王位繼承的爭奪開始了,熱那亞共和國也深陷其中。在支持爭奪失敗的繼承人的奧斯曼貴族的請求下,穆罕默德二世決定出兵。穆罕默德二世派遣一支由蓋迪克·艾哈邁德帕夏率領的艦隊,於1475年五月19日離開伊斯坦布爾,6月1日到達卡法城下,並於次日開始炮擊。6月6日,卡法投降,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領土。在接下來的幾天內,軍隊劫掠了市民,並迫使1,500名市民成為蘇丹皇宮中的奴僕。6月8日,奧斯曼帝國迫使所有西歐人遷移到伊斯坦布爾的異教徒社區。奧斯曼帝國將卡法更名為Kefe,卡法成為了土耳其人在黑海最重要的港口。
這裡是克里米亞汗國最重要的奴隸市場,克里米亞韃靼人把奴隸從這裡運輸到伊斯坦堡販賣是汗國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
1615年札波羅結哥薩克毀壞了奧斯曼帝國艦隊,並占領了卡法,並將被奴隸的人們解放。
1783年,被俄羅斯帝國占領,1802年改為現名。
近現代時期
[編輯]1900年,在該市發現了齊波爾德收集器,建造於古希臘時期,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通風井。
二戰期間,該市被納粹德國占領,自1944年11月16日至12月15日,別動隊殺害了該市3,248名猶太人。一名被YIU採訪的證人描述了猶太人是如何被集中起來:「城市裡張貼了海報,海報上講猶太人必須攜帶三天的食物自首,他們將會被送到以色列(最後當然沒有)。」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在刻赤和辛菲羅波爾高速公路的十字路口,人們為猶太人大屠殺的遇難者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但這座紀念碑卻屢遭破壞。
此後,蘇聯斯大林當局以在二戰期間當地克里米亞韃靼人與納粹合作,反對蘇聯並參與了猶太人種族滅絕為藉口,將全體當地韃靼人流放至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地區,並移入俄羅斯族,這是克里米亞最重大的種族清洗事件。
1954年,在時任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的授意下,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以紀念佩列亞斯拉夫條約簽署300周年為由將包括該市在內的整個克里米亞半島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轉交給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2014年,俄羅斯軍隊在三月初占領了該市。
其他
[編輯]今天的費奧多西亞是一個旅遊城市。這裡有美麗的海灘、礦泉、泥浴、休養所和療養院。除了旅遊業,該市的農業和漁業也比較發達,當地工業主要包括釀酒和罐頭製造。從民族上來講,當地與克里米亞其他地區類似,俄羅斯人占大多數,烏克蘭語使用頻率很低。2006年,當地發生了費奧多西亞反北約抗議活動。
與克里米亞其他地區以鵝卵石為主的海灘不同,在費奧多西亞有一處小貝殼構成的「黃金海岸」(俄語:Золотой Пляж,羅馬化:Zolotoy Plyazh),綿延15千米長。
該市的商業和旅遊旺季為六月中旬到秋季,其中在七八兩月達到頂峰。如同其他地處克里米亞的旅遊城市,這裡的遊客大多來自獨立國家聯合體成員國。著名的海景畫畫家伊萬·艾瓦佐夫斯基一生住在這裡,作家亞歷山大·格林的晚年也度過於此。著名的景點有艾瓦佐夫斯基國家美術館和熱那亞共和國時代的城堡。
人口
[編輯]2001年該市內人口約108,788人,據2001年烏克蘭人口普查的人口構成:
地理
[編輯]氣候
[編輯]當地氣候溫暖乾燥,為副熱帶濕潤氣候。不同於地中海式氣候,當地在夏季沒有顯著的乾燥趨勢。
費奧多西亞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9.1 (66.4) |
18.6 (65.5) |
27.1 (80.8) |
27.5 (81.5) |
31.9 (89.4) |
35.4 (95.7) |
37.9 (100.2) |
38.1 (100.6) |
33.3 (91.9) |
29.0 (84.2) |
26.9 (80.4) |
21.8 (71.2) |
38.1 (100.6) |
平均高溫 °C(°F) | 4.7 (40.5) |
5.1 (41.2) |
8.5 (47.3) |
14.6 (58.3) |
20.6 (69.1) |
25.7 (78.3) |
29.1 (84.4) |
28.7 (83.7) |
23.2 (73.8) |
17.0 (62.6) |
10.8 (51.4) |
6.5 (43.7) |
16.2 (61.2) |
日均氣溫 °C(°F) | 1.8 (35.2) |
1.7 (35.1) |
4.9 (40.8) |
10.6 (51.1) |
16.2 (61.2) |
21.1 (70.0) |
24.2 (75.6) |
23.8 (74.8) |
18.7 (65.7) |
13.1 (55.6) |
7.5 (45.5) |
3.7 (38.7) |
12.3 (54.1) |
平均低溫 °C(°F) | −0.8 (30.6) |
−1.1 (30.0) |
2.0 (35.6) |
7.2 (45.0) |
12.3 (54.1) |
16.8 (62.2) |
19.8 (67.6) |
19.5 (67.1) |
14.6 (58.3) |
9.6 (49.3) |
4.7 (40.5) |
1.2 (34.2) |
8.8 (47.8) |
歷史最低溫 °C(°F) | −25.0 (−13.0) |
−25.1 (−13.2) |
−14.0 (6.8) |
−5.5 (22.1) |
1.1 (34.0) |
5.0 (41.0) |
9.1 (48.4) |
9.4 (48.9) |
1.4 (34.5) |
−11.2 (11.8) |
−14.9 (5.2) |
−18.6 (−1.5) |
−25.1 (−13.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6 (1.4) |
41 (1.6) |
42 (1.7) |
37 (1.5) |
36 (1.4) |
43 (1.7) |
31 (1.2) |
49 (1.9) |
45 (1.8) |
38 (1.5) |
50 (2.0) |
51 (2.0) |
499 (19.6) |
平均降雨天數 | 12 | 8 | 10 | 11 | 9 | 7 | 7 | 6 | 9 | 8 | 12 | 12 | 111 |
平均降雪天數 | 8 | 8 | 6 | 0.3 | 0.1 | 0 | 0 | 0 | 0 | 0.1 | 2 | 6 | 31 |
平均相對濕度(%) | 82 | 80 | 79 | 75 | 71 | 69 | 64 | 64 | 70 | 77 | 81 | 83 | 75 |
月均日照時數 | 63 | 72 | 129 | 182 | 252 | 283 | 308 | 287 | 246 | 166 | 85 | 51 | 2,124 |
數據來源1:Pogoda.ru.net.[2] | |||||||||||||
數據來源2:NOAA (sun, 1961−1990)[3] |
- 烏克蘭 哈爾科夫(1996年5月14日)
- 俄羅斯 薩馬拉(1999年6月7日)
- 俄羅斯 庫爾斯克(2002年9月3日)
- 烏克蘭 頓涅茨克(2002年9月19日)
- 俄羅斯 斯塔夫羅波爾(2002年11月25日)
- 義大利 貝加莫省(2003年5月24日)
- 烏克蘭 基輔 舍甫琴科區(2003年)
- 烏克蘭 尼古拉耶夫(2003年11月7日)
- 俄羅斯 亞速(2006年8月1日)
- 俄羅斯 莫斯科 東行政區(2007年6月4日)
- 波蘭 科沃布熱格(2007年11月8日)
- 俄羅斯 北德文斯克(2008年1月19日)
- 亞美尼亞 阿爾馬維爾(2008年7月28日)
- 俄羅斯 喀琅施塔得(2010年6月9日)
- 烏克蘭 阿盧什塔(2011年9月30日)
- 俄羅斯 阿爾馬維爾(2013年9月20日)
- 俄羅斯 烏里揚諾夫斯克(2014年3月29日)
- 俄羅斯 烏拉爾地區卡緬斯克(2014年4月17日)
- 俄羅斯 沙德林斯克(2014年6月20日)
- 俄羅斯 特維爾(2014年7月25日)
- 俄羅斯 新切博克薩爾斯克(2015年2月26日)
- 俄羅斯 索契(2016年7月30日)
- 俄羅斯 彼得羅扎沃茨克(2016年10月4日)
- 保加利亞 卡洛費爾(2016年6月10日)
- 義大利 邦德諾(2017年7月6日)
- 義大利 阿爾夸托堡(2017年7月8日)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烏克蘭 阿爾切夫斯克(2017年12月18日)
- 亞美尼亞 迪利然(2022年4月7日)
當地名人
[編輯]- 伊萬·艾瓦佐夫斯基:俄羅斯亞美尼亞族畫家。
圖集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周定國 (編). Feodosiya 费奥多西亚 [乌克]. 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97. 2008-01. ISBN 978-7-500-10753-8. OCLC 885528603. OL 23943703M. NLC 003756704.(簡體中文)
- ^ Weather and Climate-The Climate of Feodosia. Weather and Climate. [1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俄語).
- ^ Feodosija Climate Normals 1961–1990.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 March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9).
- ^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feo.rk.gov.ru.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8)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