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14年1月17日) |
49°15′49″N 123°15′05″W / 49.2636°N 123.2514°W
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 |
---|---|
成立 | 2010年 |
地址 |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貝蒂生物多樣性中心 |
網站 | 博物館官方網站 |
地圖 | |
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英語:The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是一座自然史博物館,位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占地1900平方米,2010年10月16日向公眾開放,每年接待遊客約3萬人。
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收藏有200餘萬種標本,這些標本的製作年代跨越1910年代至現在。博物館展廳包括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海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化石標本館、斯賓塞昆蟲標本館、魚類動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博物館尤其注重收藏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育空地區、太平洋海岸特有物種的標本。博物館最著名的陳列是一具雌性藍鯨骨架,高達25米,以凌空懸吊方式展示。[1]
博物館舉辦的活動包括面向兒童、遊客、貝蒂生物多樣性中心相關實驗室的故事會和科學討論會、生物多樣性公眾報告會、播放電影紀錄片。
位置和參觀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和貝蒂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位於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直接與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毗鄰的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漁業中心,漁業中心非常顯眼得在天井中陳列着一具小鬚鯨骨架、一具虎鯨骨架、兩具北海獅骨架。[2]
在學校開學期間,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在星期四到星期日開放,開放時間為早上10點至下午5點。公眾憑博物館會員證和門票入內參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師生和有學校教師工作證的教師免費參觀。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另外還提供園博參觀通票,持通票可以參觀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渡戶紀念花園[3]。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每年接待遊客約3萬人[4]。
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 95% 的空間都向公眾開放,但還是有一定數量的藏品保存在密封的櫥櫃裡,以免標本退化[5]。
設施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中心與博物館為一四層樓,面積 11,520 平方米[6]。該樓由帕特考建築事務所於2009年設計,為2006年建的水生生態系統實驗室的院落的最後一部分[7][8]。樓造價5000萬美元[8],設計體現了可持續性的思想,有一個綠化屋頂,以減少污染物和改善排水。該樓除了部分實驗室之外沒有空調系統,通過自然通風和樓外的遮陽天棚調節溫度。該樓有優化的自然採光設計,減少用電量,並有助於保護一些對光敏感的標本。該樓有多處回收中心,並有把有機廢棄物轉化成堆肥的裝置。[6]
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包括一個放映廳和2000平方米的標本收藏展廳和展覽空間[9] 。進入博物館,首先要穿過加瓦德‧馬瓦法吉安廳(Djavad Mowafaghian Atrium),該廳是個兩層樓高的玻璃走廊,裡面除了有禮品店和咖啡館,還有博物館的震館之寶:加拿大最大的藍鯨骨架[6]。遊客透過玻璃觀看藍鯨骨架。藍鯨骨架以凌空懸吊方式展出。[7] 藍鯨展區設置有「親子區」,並提供給青少年的閱讀材料,還設置有發現實驗室,提供教學用品[5]。博物館的標本藏品,絕大多數都置於玻璃櫥櫃裡或陳列框裡展示,還有一些置於「發掘坑」里,上面覆有玻璃,遊客可以走在上面參觀[10]。
歷史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收藏的標本要早於博物館的修建,有些標本是20世紀早期製作的,但是,這些作品都分散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各處。修建一座博物館,把這些標本集中在一起,這個想法是2001年提出的,當時設想「為促進生物多樣性領域的交叉學科研究,可專門修建一座樓,把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學者和樣品集中在這座樓里,樓里設一自然史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11]
博物館以羅絲·貝蒂和特麗莎·貝蒂的姓命名,她們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友,捐資800萬加元修建該博物館。生物多樣性中心還得到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知識發展基金和加拿大創新基金會各1650萬美元資助、加瓦德‧馬瓦法吉安基金會300萬美元資助、大學撥款600萬美元資助。[6]
博物館的展覽設計和布置由本地一家科學傳播公司「Talk Science to Me」歷時9個月完成。[12]
博物館於2010年5月13日舉行開幕式,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戈登·坎貝爾宣布博物館正式開放,並發表講話,「我們投資的前沿實驗室和設備,是這些富有才華的科學家的工具,他們用這些工具探索物種如何出現,研究我們如何保護瀕危物種」[6]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杜思齊講話指出,「這裡是共享的科研空間,……,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將對我們理解複雜的和 互相聯繫的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6] 羅絲·貝蒂和加拿大創新基金會時任主席也出席了開幕式。[6]
2010年5月22日,博物館舉辦「藍鯨先睹為快活動」[13] [14] 。2010年9月,在博物館天井舉辦了主要面向兒童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科學節活動,並為加拿大兒童圖書中心募捐[15]。2010年10月16日,博物館首次整體向公眾開放.[9]。
藏品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收藏有各種標本200餘萬種,部分標本的製作年代可追溯至1910年代。[16] 標本分在6個主要的展廳展出: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海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化石標本館、斯賓塞昆蟲標本館、魚類動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還有500個永久展覽[5]。每一個標本都配有說明卡片,簡要介紹物種的細節和產地等信息[10]。另外,博物館的牆上還布滿微生物的放大圖[10]。
藍鯨展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具25米長的雌性藍鯨骨架,陳列在博物館的玻璃天井裡,是加拿大最大的藍鯨骨架,是世界上無支撐物懸吊的最大的骨架,是世界上21具公開展覽的藍鯨骨架之一[6][13]。大約與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展覽藍鯨骨架同時,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館開始展出一具幼年藍鯨骨骼[17]。
這頭藍鯨1987年擱淺在愛德華王子島沙灘上,並埋葬在愛德華王子島蒂格尼什村。2007年,愛德華王子島政府和自然博物館決定允許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把該鯨挖掘出來,並運往尚未完工的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以備將來展覽。發掘工作於2008年5月開始。發掘出來的骨頭通過鐵路運往維多利亞市。在那裡,骨頭進行全面的酸敗油脂清理工作,鑄模並拼接起來,然後運往溫哥華,並於2010年4月7日送到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藍鯨骨骼已經被數字掃描,以便將來在不接觸骨骼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研究。藍鯨9個最大部分被吊起來,用不鏽鋼索系住骨架上的附着點,掛在天花板上的U型螺栓上。.[13] 藍鯨骨架安置成衝刺捕食的姿勢。[4]
藍鯨這個修復、運輸和布展的過程被發現頻道排成紀錄片《吊起大藍》(Raising Big Blue)(大藍是這頭藍鯨在展覽上的名字),於2011年6月5日在加拿大首播。這部紀錄片也在博物館的放映廳里反覆播放。[13]
博物館館長埃里克·泰勒說「藍鯨是為了吸引大眾的注意,當他們來到這裡,會被博物館其他好東西吸引走。這是個非常好的誘餌。」[4]
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
[編輯]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最初名為考文脊椎動物標本館,始建於1951年,以第一任館長伊恩·麥克塔格特·考文(Ian McTaggart Cowan)博士的名字命名,後來合併了多個標本館,包括K. Racey鳥類和哺乳動物標本館、HR Macmillan 鳥類博物館,還有J. Wynne收集的動物學資料。
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收藏有4萬餘標本,涵蓋2000種脊椎動物,包括分屬在540種的18000個哺乳動物標本,17500個鳥標本,7000個鳥卵標本,1600個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標本。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第二大的鳥類、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標本館。[18]
考文四足動物標本館收藏的標本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涵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幾乎所有的脊椎動物和海洋哺乳動物的物種和絕大部分亞種。有些標本甚至是1849年製作的。有些標本非常稀有,比如小熊貓、瀕危的溫哥華島旱獺,甚至有已滅絕的動物的標本,如旅鴿。
超過39000項標本已經在Vertnet網上做了索引,這個網站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目的是通過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數據發布者共同合作,將生物多樣性數據在網上免費公開開放。[19][20]
海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
[編輯]海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源於1930年代,最早的標本是麥克萊恩·弗雷澤( C. McLean Fraser)博士與伊恩·麥克塔格特·考文(Ian McTaggart Cowan)博士製作的用酒精保存的標本。這些標本最初主要用於教學,最後發展到幾千種標本,涵蓋了無脊椎動物的主要譜系。該標本館在2006年由於外來捐贈的數千貝殼和珊瑚,規模急劇擴大。隨後幾年,標本館繼續接受捐贈,規模進一步擴大。[21]
標本館收藏的標本可以代表「動物的主要譜系」,包括刺胞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棘皮動物、甲殼動物、多孔動物等[5] 。對標本館中收藏的標本的分類工作尚未完全完成[21]。
植物標本館
[編輯]植物標本館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歷史最久的的標本館之一,建於1912年,由時任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首席植物專家約翰·戴維森 創辦。當時收藏的標本主要為維管植物標本,放置於溫哥華市中心的植物辦公室內,1925年,改存放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內。與此相獨立,大學多次得到大規模的種子標本捐贈,建立了種子標本館。在1952年之前,大學建立藻類植物標本館,並且從一個規模很小的標本館,很快發展到收藏有67000餘項標本的規模較大的標本館。1949年,大學建立苔蘚植物植物標本館,該館在1960年後的幾年,規模得到很大擴展。以上這些標本館在1973年合併為植物標本館,存放於大學的植物系,在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完工之後怡入該博物館。[22]
植物標本館收藏的標本數超過65萬,是加拿大西渥太華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植物標本館用於幫助研究人員辨認植物,描述新物種,追蹤多樣性演化。標本館收藏的標本的植物種類不僅有陸地植物——松柏、蕨類植物、苔蘚植物、開花植物,及這些植物的親緣植物,還有藻類植物、地衣、真菌。標本館收藏有22萬3千維管植物標本、8萬5千藻類植物標本、24萬2千苔蘚植物標本、1萬6千真菌標本、4萬地衣標本。標本館着力收藏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植物,太平洋藻類植物、真菌、夏威夷植物、熱帶竹芋科植物和藍藻型地衣[22]。藻類標本收藏「堪稱所有植物標本館裡最全的」,特別是,這裡收藏有東北太平洋物種。苔蘚植物標本收藏規模全加拿大最大,真菌標本擁有「不列顛哥倫比亞規模最大的大型真菌標本研究館藏」。地衣標本收藏規模在西北美洲地區前列。收藏的維管植物產地,三分之二為加拿大(45%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22%為加拿大其他地區),16%為美國(9%為夏威夷和太平洋沿岸,7%為美國其他州),其餘17%為其他國家。[22]
斯賓塞昆蟲標本館
[編輯]斯賓塞昆蟲標本館是喬治·斯賓塞(George Spencer)博士在1920年代創辦的,其中部分標本是早在1830年代製作。標本館創辦時還不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承認的標本館。斯賓塞博士退休時,收藏的標本數超過30萬。標本館在1953年被正式宣布為大學的標本館,「作為學生和動物系送的退休禮物」。1958年,傑弗里·斯卡德(Geoffrey G.E. Scudder)擔任館長,在其40年任期內,標本館收藏量增大一倍。[23]
斯賓塞昆蟲標本館主要收藏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和育空地區昆蟲標本,現在收藏的標本數超過60萬,其中超過50萬為針插標本,2萬5千為玻片標本,7萬5千酒精標本。該標本館為加拿大第二大昆蟲標本館,收藏強項為半翅目、蜻蛉目、蚤目、裸尾目和蝨毛目。標本館除了標本,還收藏圖書350冊及其他與昆蟲學研究相關的印刷品。[23] 標本館一定數目的標本尚未編入索引。[24]
魚類動物標本館
[編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系第一任系主任麥克萊恩·弗雷澤博士在1940年代將自己收藏的魚類動物標本捐獻給學校,陳列在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魚類博物館,並於1945年編目。1952年漁業研究所成立,魚類動物標本收藏量快速擴大。魚類動物標本館在1960年轉入生物系,後來又隨植物標本館一起移至貝蒂多樣性博物館。[25]
魚類動物標本館的標本收藏量超過80萬,包括整魚的酒精標本、骨骼標本、魚無色和染色標本、魚X片。還收藏有5千DNA樣品。魚類動物標本館是加拿大第三大魚類動物標本館,收藏強項為淡水魚和近海魚,標本魚產地包括加拿大、阿留申群島、馬來群島、墨西哥、科隆群島、巴拿馬、亞馬孫盆地。[25]
魚類動物標本館還有其他諸多用途,如動物保護、環境評估、科學研究,還是加拿大培養頂尖魚類生物學家的教育資源。[25]
魚類動物標本館中2300餘物種被收錄在世界魚類數據庫[26],是世界魚類數據庫第一個編入索引的標本館[25]。
化石標本館
[編輯]化石標本館於1924年創辦,創辦者是默頓·亞伍德·威廉姆斯,他同時還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的創辦者之一。化石標本館自1971年開始在地質科學中心展覽,展覽在1995年因資金緊張而關閉。2003年,化石標本館成為太平洋地球博物館的一部分,在重新編目的過程中移入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27]
魚類動物標本館的標本收藏量超過2萬,重要藏品包括疊層石(5億年前的藍綠藻化石,屬於最古老的已經滅絕的物種)和伯吉斯頁岩。[27]
活動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內設有葉家海發現實驗室(Allan Yap Discovery Lab),供兒童進行科學探索活動,舉行的活動包括聽故事、手工製作、看木偶劇和做中學等。博物館藏品向公眾開放參觀,但是有部分藏品只對研究人員開放,博物館還有隻對研究人員開放的科研設施。博物館放映廳播放關於環境的電影和紀錄片,並舉辦以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公眾講座。博物館還為中小學生和大學課程野外考察提供支持。[3]
博物館還舉辦大量的專門的展覽,表現生物多樣性的各個方面。2013年秋季學期的特戰是《不可見的肖像》,展出的微生物的藝術作品,如金屬雕塑、木雕和放大的畫像。[28]
博物館發布電子新聞郵件,詳細介紹博物館舉辦的活動。博物館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上傳教育視頻資料,包括尋找新物種系列報告和《研究人員給你講好酷的生物》。[29]
組織和人事
[編輯]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執行館長為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教授埃里克·泰勒,博物館員工都向他負責。博物館還配備一名數字媒體專家和一名活動策劃助理,設置有營銷和外聯的部門、教育和社區活動部門。[30]
貝蒂生物多樣性博物館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系、動物系、微生物系、免疫學系、地球和海洋科學系關係密切[31]。博物館與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有戰略夥伴關係,共同促進在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和教育的進步[32]。
參考資料
[編輯]- ^ Manzer, Jenny. Big blue on display. British Columbia Magazine. 2010-Fall, 52 (3): 9.
- ^ Big Bones (PDF). Frontier. Fall/Winter 2009: 13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24).
- ^ 3.0 3.1 Become a Member.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4.0 4.1 4.2 Bailey, I. UBC has a whale of an exhibit. Globe and Mail. 19 August 2013.
- ^ 5.0 5.1 5.2 5.3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pamphlet)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NEWS RELEASE - NEW UBC CENTRE HOME TO CANADA'S LARGEST WHALE EXHIBIT. BC Office of the Premier. 2010-05-13 [201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11).
- ^ 7.0 7.1 Kalman, H.; Ward, R. Exploring Vancouver: the architectural guide. Douglas & McIntyre. 2012: 237–238. ISBN 9781553658665.
- ^ 8.0 8.1 Beaty Natural History Museum. UBC Archives.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9.0 9.1 Hui, Stephen.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opens doors at UBC this weekend. straight.com. 2010-10-15 [2011-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1).
- ^ 10.0 10.1 10.2 Gulamhusein, N. The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Montecristo Magazine. 6 December 2010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 ^ History of the Museum.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6).
- ^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Talk Science To Me.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 ^ 13.0 13.1 13.2 13.3 The Blue Whale Story.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视频]巨型蓝鲸骨架在加拿大展出. 中國網絡電視台. [2013-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6).
- ^ Celebrate science. Canadian Children's Book News. 2011, 34 (1): 17.
- ^ Collections.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4 August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 ^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Museum of Vancouver.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6).
- ^ Cowan Tetrapod Collection.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About VertNet. VertNet.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8).
- ^ Publisher: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VertNet.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8).
- ^ 21.0 21.1 Marine Invertebrate Collection. UBC. [2013-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22.0 22.1 22.2 22.3 Herbarium.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23.0 23.1 Spencer Entomological Collection.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 ^ Climate change may disrupt butterfly flight seasons. Science Daily. 2013-11-21 [201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英語).
- ^ 25.0 25.1 25.2 25.3 Fish Collection.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FishBase: a global information system on fishes. FishBase.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9).
- ^ 27.0 27.1 Fossil Collection.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Events and News.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5).
- ^ Beaty Biodiversity Museum. YouTube.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9).
- ^ Contact. UBC. [21 Februar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 ^ Partners. UBC. [21 Nov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1月16日).
- ^ A United Approach to Biodiversity. Trek. 2011, 2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