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西藏寺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藏寺廟指的是西藏地區在佛教背景下建造的寺廟。西藏地區地廣人稀,但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會有寺廟,寺廟是人們聚集、祈禱、修定的中心。這一地區的寺廟的建築和裝飾風格都獨具特色,有着很濃厚的藏傳佛教特點。現在大部分寺廟都可供旅遊者參觀,有不少已被類入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編輯]

西藏的寺廟隨着佛教在西藏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開端

[編輯]

公元七世紀時,松贊干布統一了西藏,並迎娶了尼泊爾墀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為妻。為供奉二人攜帶的佛經、佛像、法器等,開始修建寺廟。大昭寺小昭寺就是那時為兩位公主修建的。此後松贊干布在拉薩四周又修建了許多寺廟,還建了許多修定道場。

拉康建築時期

[編輯]

從公元7世紀到9世紀,是西藏寺廟發展的第一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在西藏地區幾經興廢,以留下的建築很少。這一時期除少數一些寺廟外(如桑耶寺),多數寺廟的規模很小,往往是孤立的佛殿,佛殿前也很少有經堂,也沒有僧舍等附屬建築。

寺廟建築時期

[編輯]

公元9世紀後,佛教在西藏復興,至15世紀相繼形成了許多教派和教派支系,這些教派和教派支系都有各自的寺院,其建築形制也有很大的發展,規模也趨於大型化,形成了各類型並存的特點。

寺廟建築完備時期

[編輯]

17世紀後,西藏各地新建寺廟漸少,主要是對以前修建的寺廟的維修、擴建等,寺廟建築和其附屬住逐漸完備。各地寺廟流行金頂,部件雕刻日漸華麗,壁畫彩繪也日益豐富。

據《西藏兵志》記載,到西藏民主改革前,著名的寺院有2711座,僧尼114105人;文革前(1956年)有寺廟361座,僧尼6248人。

類型

[編輯]

西藏地區地理環境複雜,寺廟的建造與地勢、地形結合很密切。按其藝術風格和選址布局,可分為:

城堡宮殿式

[編輯]

這一類型的建築在西藏具有古老的傳統,可追溯到公元前雅隆部落的「雍布拉康」。由於這一類建築的防禦性和宮山一體的特徵,令這類建築成為了西藏政教合一統治的象徵。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達拉宮

依山式

[編輯]

依山式建築是從城堡宮殿式發展而來,特點是順山勢而起,層層升高,高低相配,建築群錯落有致。其中的代表有哲蚌寺甘丹寺等。

平川式

[編輯]

平川式建築一般坐落在江河平川地帶,布局以大殿為中心,其他建築呈輻射狀擴延。此類的代表是大昭寺

園林式建築

[編輯]

這一類的建築受中原文化影響較深,從18世紀以後,由單一的城堡宮殿式建築像園林化轉化。其中的代表是羅布林卡

塔寺合一式

[編輯]

這一類建築中作為寺廟布局的一個重要元素出現,是13世紀末到15世紀中葉的代表形式。這一類的代表是江孜白居寺

溝丘散式

[編輯]

這一類建築是由西藏傳統的民居建築發展而來的,一般分布在河溝和低矮的土丘上。這一類寺廟的選址依山傍水,讓人有融入自然的升華之感。代表寺廟有墨脫仁欽崩寺

帳篷式

[編輯]

西藏地區多是游牧民族,帳篷既是人們的居所,也成為了僧人安奉佛像之處。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多縣丹堆鄉的柏爾貢巴寺

布局

[編輯]

西藏寺廟的布局特色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體現:

群體布局

[編輯]

西藏的寺廟在群體布局上吸收的內地佛教寺院的章法,具有封閉式的特點。除實體式、天井式、廊院式之外,都綱式最具有代表性。都綱式就是平面呈「回」字形,中部升高,四周是迴廊的布局。其外形氣派,中部採光充足,整體顯厚重。

單體布局

[編輯]

整體之中的單體是寺廟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 措欽:供僧眾集會的場所,是寺廟最高的管理機構。
  • 扎倉:供僧眾研究佛學的綜合性學院。對於較小的寺廟,扎倉的經堂又兼作措欽的大殿。
  • 康村:供僧人居住的地方。
  • 拉康:供奉佛像的場所。
  • 拉讓:供活佛居住的地方,其規模取決於活佛的地位。
  • 辯經台:供活佛和僧人考試辯經的地方。
  • 佛塔:標誌性的建築,用來象徵佛,常為窣堵坡的形制。
  • 靈塔:用於存放活佛屍骨的地方。

平面布局

[編輯]

西藏寺廟的平面多為正方形或長方形。在大門入口處有一對「嘛呢杆」。縱深進入依次是門廊、集會廣場、經堂、佛殿,四周式扎倉、拉康等配殿。

寺廟內部

[編輯]
  • 造像雕塑:西藏寺廟裡供奉的佛教造像種類繁多,主要有佛、菩薩度母羅漢護法神祖師。西藏寺廟的雕塑歷史悠久,以材料不同分為石雕、銅鑄、木雕、泥塑等。
  • 壁畫:壁畫常繪製在牆壁、天花板、門板、梁柱上。在松贊干布建大昭寺時就開始繪製壁畫,雖閣門牌的形成和發展,寺廟的壁畫也越來越豐富。壁畫的內容有佛、菩薩、羅漢、護法神等的肖像、傳記,佛教經典、歷史故事、民風世俗等。
  • 唐卡,是一種畫在布幔或紙上的畫像。
  • 酥油燈:在西藏的寺廟裡,供奉佛像的殿堂都要點燃酥油燈,並且終年不熄,以示佛教教義永放光明。升騰的煙火與昏暗的燈光,為寺廟增添了神秘的氣息。

其他

[編輯]

西藏寺院中地位最高的當屬布達拉宮,此外「拉薩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也都具有相當高的地位。依西藏的慣例,達賴喇嘛在親政之前,必須考取「格西」學位,有權向達賴授予該學位的僅有拉薩三大寺。

傳統上僧侶在西藏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特別是隨着佛教研修而升入高級喇嘛階層時,更是倍受信眾尊崇,並可相應掌握社會資源的支配權。不過研修佛學本身是相當清苦的。寺院中的喇嘛有學經僧和普通喇嘛之分,學經僧的地位高些,在為寺院負擔勞役等方面會受到照顧,但需要付出較高的費用。考取高級「格西」學位是喇嘛升入高位的條件,因而是所有喇嘛的理想,但確屬不易,通常需要二十年以上的勤奮苦讀。

古時西藏的寺院掌握大量的財富,因此其重要性不但體現在宗教和政治領域,同時也社會重要的經濟體。據十七世紀清朝初年統計,當時西藏39.5%的耕地掌握在寺院和上層僧侶手中。不對稱的社會結構之下,藏民們的虔誠參拜並不能阻止寺院有時運用其優勢地位盤剝民眾。曾有一位名叫次仁貢布的藏民,其祖父向色拉寺借了700公斤糧食,祖孫三代還債,共還糧食56噸,但寺院說他還欠140噸糧食。[來源請求]

參考

[編輯]

楊輝麟 《西藏佛教寺廟》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ISBN 7-220-0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