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林
西柏林 West-Berlin | |||||||||
---|---|---|---|---|---|---|---|---|---|
西德的自由市(事實上)、美英法占領區 | |||||||||
1949年—1990年 | |||||||||
西柏林被東德包圍,為西德事實上的外飛地 | |||||||||
坐標:52°30′N 13°17′E / 52.5°N 13.28°E | |||||||||
國歌 | |||||||||
《德意志之歌》 別稱:Das Lied der Deutschen(德文) 《德國人之歌》 | |||||||||
國家 | 西德 | ||||||||
政府 | |||||||||
市長 | |||||||||
• 1949年-1953年 | 恩斯特·羅伊特 | ||||||||
• 1989年-1990年 | 瓦爾特·蒙佩爾 | ||||||||
歷史時期 | 冷戰 | ||||||||
• 建立 | 1949年5月23日 | ||||||||
• 柏林圍牆倒塌 | 1989年11月9日 | ||||||||
• 兩德統一 | 1990年10月3日 | ||||||||
貨幣 | 德國馬克 | ||||||||
| |||||||||
西柏林在柏林的位置(著有藍色為法國控制區、紫色為英國控制區,而海藍色為美國控制區) |
柏林歷史 |
---|
勃蘭登堡侯國時期(1157–1806) |
普魯士自由邦時期(1918–1947) |
另見:年表 · 條約 · 分類 |
西柏林(德語:West-Berlin;法語:Berlin-Ouest;英語:West Berlin)是對1949年至1990年間柏林西部地區的稱呼。西柏林是自1945年二戰結束後建立的英美法共同占領區,此地區在其存在期間行政上很大程度是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邦份,但是在法律上並非屬於西德的一部分。相對於西柏林,城市東部的蘇聯占領區稱為東柏林,並是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所定的首都;但西方國家認為柏林在法律上仍為四國聯合占領區,因此不承認東柏林的首都地位。
西柏林是由西方盟國控制,並且被由蘇聯所控制的東柏林以及東德所包圍的地區。西柏林在冷戰時期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允許批評與諷刺政府,經濟發達並被普遍認為是繁榮的「自由之島」。但它豐富的生活底下,有部分宣傳的元素,作為「西方的樣板」,其實得到了西德資助的大量金援。[1]作為一個富裕的城市,西柏林以其獨特的國際化特徵和教育、研究和文化中心而聞名。西柏林大約有200萬居民,是冷戰時期德國人口最多的城市。[2]
西柏林位於西德邊境以東和以北100英里(161公里)處,由於被包圍,從西德只能通過狹窄的雙方同意的特定鐵路和公路走廊從陸路進入,空中走廊盟軍則掌握三條進出動線,柏林危機時一度整個城市均仰賴空運。它由1945年建立的美國、英國和法國占領區組成。1961年修建的柏林圍牆將西柏林與東柏林及東德分隔開來,直到1989年倒塌。[3]1990年10月3日,德國正式統一,東西柏林正式合併為現代的柏林。
起源
[編輯]《波茨坦協定》為二戰後占領德國確立了法律框架。根據這項協議,德國將正式由四個盟國(美國、英國、蘇聯和法國)管理,直到一個「所有各方都能接受的」德國政府建立起來。德國的領土將被劃分為四個區域,每個區域由四個盟國中的一個管理。柏林被蘇聯占領區及德國中部新建立的大部分地區包圍並分割開來,由此西方盟國占領的柏林西部地區組成飛地。根據該協定,對柏林的占領只有在四方協定的結果下才能結束。西方盟國被保證有三條通往柏林的空中走廊,蘇聯還非正式地允許西柏林和德國西部之間的公路和鐵路通行。
起初,這一安排是臨時性的,所有各方都宣稱德國和柏林將很快重新統一。然而,隨着西方盟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惡化和冷戰的開始,德國和柏林的聯合政府崩潰了。很快,蘇聯占領的柏林和西方占領的柏林就有了各自的城市管理機構。[4]1948年,蘇聯試圖通過對西方地區實施陸地封鎖,也就是柏林封鎖,迫使西方盟國離開柏林。作為回應,西方利用其空中走廊,通過柏林空運,向他們所在的那部分城市提供食品和其他物資。1949年5月,蘇聯解除了對西柏林的封鎖,西柏林作為一個獨立的城市保留了自己的管轄權。[4]
柏林暫時解除封鎖之後,東西柏林恢復了正常的聯繫。這只是暫時的,直到談判重新開始。[4]1952年,東德政府開始封鎖邊境,進一步孤立西柏林。[5]直接的結果是,電網被分開,電話線被切斷。[4]人民政府和蘇聯軍事人員還繼續封鎖所有通往城外的道路,導致幾次武裝對峙,並在那年6月與法國憲兵隊和德國聯邦軍隊發生了至少一次小規模衝突。[5]然而,分裂的高潮直到1961年柏林牆的建造才出現。[4]
法理上的地位
[編輯]根據西方盟國所遵循的法律理論,對德國的占領於1949年結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於5月23日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於10月7日成立。根據《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或憲法)》第127條,規定聯邦法律應在頒布後一年內擴大到大柏林(西柏林的正式名稱)以及巴登、萊茵蘭─普法爾茨和符騰堡─霍亨索倫。[6]然而,由於對柏林的占領只能通過四方協議來結束,因此柏林仍然是同盟國正式主權下的被占領領土。因此,《基本法》並不完全適用於西柏林。[7]
概要
[編輯]西柏林與波恩的西德聯邦政府達成協議,外交與貨幣行政由西德政府負責,故此通行德國馬克,亦有不少西德人移居當地,市長與市議員均歸屬西德的政黨,是西德實際上的外飛地。但因為法律上西柏林不屬於西德的一部分,故西柏林與西德有以下區別:
- 西柏林當地選出的西德聯邦議會議員並沒有總理任命權、預算審議權及關乎聯邦的議案投票權,但有發言權、委員會投票權等。
- 西柏林簽發的身份證與護照,設計類似西德政府發行的證件,卻沒有德國聯邦的字樣及國徽,由西柏林市簽發,國籍一欄寫上的是西柏林市。
- 西柏林屬於美、英、法共同管理地區,故西德的徵兵法律並不適用,加上因為移居當地有政府補助金,所以有些逃避兵役的西德年輕人選擇移居。
- 航空服務在柏林-滕珀爾霍夫機場由泛美航空、Dan-Air(後來合併到英國航空)、法國航空提供,漢莎航空並沒有參與。
- 蘇聯雖然不曾統治西柏林,但直到1990年9月12日之前,除了會負責每四個月輪流看守施潘道監獄外,還有權駐紮在蘇聯英雄紀念碑一帶。
分治時期
[編輯]1952年,東德關閉了東西德國之間的邊界,但沒有關閉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東德人可以將柏林作為一個中轉站通往西德,因此大批人從此地前往西德。
1961年8月13日,東德突然建起柏林牆阻止人們流動。1963年6月26日,美國約翰·肯尼迪總統訪問西柏林發表演講,並留下了一句著名的名言「我是一個柏林人。」(德語:Ich bin ein Berliner)。
1971年9月,四國簽署四國柏林協議和1972年5月簽署中轉協議,以緩解西柏林局勢和方便兩邊的居民通行。1987年,美國總統雷根在勃蘭登堡門前發表著名的「推倒這堵牆」演講,對蘇聯共產黨總書記戈爾巴喬夫發起挑戰,他說:「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想和平,如果你想蘇聯和東歐繁榮,如果你想要自由,那來到這個門前,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個門,推倒那堵牆!」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開放,柏林兩部分終於再次在形式上連為一體。東西德雙方,四個占領國共同簽署了「2+4協議」,為德國統一、結束柏林分占狀態鋪平了道路。1990年10月3日,東西柏林統一為柏林市,被聯邦德國併為一個州,柏林分治狀態自此結束。但美軍、英軍和法軍直到1994年才完全撤離(駐東柏林的俄羅斯聯邦軍亦是如此)。
西柏林各國占領區列表
[編輯]- 新克爾恩(Neukölln)
- 克羅伊茨貝格(Kreuzberg)
- 滕珀爾霍夫-舍訥貝格(Tempelhof-Schöneberg)
- 施泰格利茨-采倫多夫(Steglitz-Zehlendorf)
- 米特(Mitte)
- 夏洛滕堡-維爾默斯多夫(Charlottenburg-Wilmersdorf)
- 施潘道(Spandau)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Tobias Hochscherf, Christoph Laucht, Andrew Plowman, Divided, But Not Disconnected: German Experiences of the Cold War, p. 109, Berghahn Books, 2013, ISBN 9781782381006
- ^ "Berlin: Where Rivalry of East, West So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18 July 1983
- ^ "1961: Berliners wake to divided c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 ^ 4.0 4.1 4.2 4.3 4.4 Ladd, Brian. The Ghosts of Berlin: Confronting German History in the Urban Landscap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178–179. ISBN 978-0226467627.
- ^ 5.0 5.1 Attwood, William. Cowles, Gardner , 編. Berlin calmly rides out its Pinprick War. European Affairs, Look Reports. LOOK. Vol. 16 no. 15 (Des Moines, Iowa: Cowles Magazines, Incorporated). 15 July 1952: 90 (英語).
- ^ Article 127 [Extension of law to the French zone and to Berlin (PDF). [2020-05-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e promulgation of this Basic Law the Federal Government, with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ments of the Länder concerned, may extend to the Länder of Baden, Greater Berlin, Rhineland-Palatinate and Württemberg-Hohenzollern any law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mbined Economic Area, insofar as it remains in force as federal law under Article 124 or 125.
- ^ Currie, David P.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4: 89 [2020-05-08]. ISBN 978-0-226-13113-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9)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Berlin Exclaves(英文)
- History of the Western Allies in Berl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西柏林歸屬於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前任: 阿姆斯特丹 |
歐洲文化之城 1988年 |
繼任: 巴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