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布倫納
- Afrikaans
- Aragonés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eilge
- Galego
- Hausa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Italiano
- 日本語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Latviešu
- മലയാളം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mple English
- Slovenščina
- Shqip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
- Yorùbá
- 粵語
西德尼·布倫納 Sydney Brenner | |
---|---|
出生 | (1927-01-13)1927年1月13日[1] 南非聯邦德蘭士瓦省傑米斯頓 |
逝世 | 2019年4月5日(2019歲—04—05)(92歲) 新加坡 |
國籍 | 南非 |
母校 | |
知名於 | |
獎項 |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生物學 |
機構 | |
論文 | The physical chemistry of cell processes: a study of bacteriophage resistance in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B(1954) |
博士導師 |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5][6] |
博士生 | |
受影響自 | 弗雷德里克·桑格[9] |
西德尼·布倫納[註 1],CH,FRS(英語:Sydney Brenner,1927年1月13日—2019年4月5日[14]),南非生物學家,200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教育和早期生活
[編輯]布倫納出生在南非小鎮傑米斯頓。他的雙親是猶太移民(英語:South African Jews)。父親1910年從立陶宛來到南非,而母親於1922年從拉脫維亞的首都里加移居南非[15]。他有一個妹妹Phyllis[16][17]。
布倫納在傑米斯頓高中[1]和金山大學接受教育後,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職業和研究
[編輯]1960年代,布倫納在分子生物學領域成就突出。1961年,他與佛朗西斯·克里克通過克里克-布倫納實驗解釋了蛋白質翻譯的三元碼,發現了移碼突變。這個發現提供了遺傳密碼前期解釋。之後他專注於秀麗隱杆線蟲的研究。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細胞死亡(細胞程序化凋亡)的遺傳調控機理。2002年12月,他的諾貝爾演講的題目為"Nature's Gift to Science",介紹了線蟲動物門,他被認為選擇了正確研究方向,並選擇了正確的生物體[18]。
布倫納創建了分子科學研究院(英語: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Molecular Sciences Institute),他還和多所研究機構有合作關係,如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新加坡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院(英語: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Institute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霍華德休斯醫學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珍妮莉婭法姆研究學院(珍利亞農場研究園區)。並且他在期刊《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雜誌設有專欄「Loose Ends」,以敏銳的科學視角和辛辣的文筆而著稱。2001年他出版了專著A Life In Science。
他也是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理事[19],以及在那裡作為遺傳學教授[2]。
2006年10月11日,布倫納被新加坡科學技術研究局授予國家科學技術獎章,表彰他為新加坡科學和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20]。
榮譽
[編輯]外國勳章獎章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BRENNER, Sydney. 英国名人录. ukwhoswho.com 2015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布盧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A & C Black).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link)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 ^ 2.0 2.1 Sydney Brenner PhD. scripps.edu. [2016-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 ^ Janelia Farm: Sydney Brenner. hhmi.org.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7).
- ^ Research Units | Okinaw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raduate University OIST. Oist.jp. 2016-02-01 [2016-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 ^ 5.0 5.1 5.2 Sydney Brenner Academic Tree. neurotree.org.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 ^ Thompson, H. Cyril Norman Hinshelwood 1897-1967.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London: Royal Society). 1973, 19: 374. doi:10.1098/rsbm.1973.0015.
- ^ Rubin, Gerald Mayer. Studies on 5.8 S Ribosomal RNA.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5005534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8).
- ^ White, John Graham. Computer Aid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PhD論文).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74 [2016-12-13]. OCLC 1807020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 ^ Elizabeth Dzeng. How Academia and Publishing are Destroying Scientific Innovation: A Conversation with Sydney Brenner.. kingsreview.co.uk. 2014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5).
- ^ Brenner, S. The genetics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71–94. PMC 1213120 . PMID 4366476.
- ^ Sulston, J.; Brenner, S. The DNA of Caenorhabditis elegans. Genetics. 1974, 77 (1): 95–104. PMC 1213121 . PMID 4858229.
- ^ Sydney Brenner EMBO profile. people.embo.org. Heidelberg.: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 ^ 對我國生物醫藥科學有重大貢獻 醫學諾獎得主布倫納博士逝世 | 聯合早報. 聯合早報. 2019-04-06 [2024-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24) (中文(繁體)).
- ^ Nobel laureate Sydney Brenner, who helped place Singapore on biotech world stage, dies at 92. [2019-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5).
-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悉尼·布伦纳介绍. [200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 ^ Sydney Brenner - Autobiography. nobelprize.org. [28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04).
- ^ Brenner, Sydney (1927- ) World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encyclopedia.com. [27 Jul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0).
- ^ 諾貝爾官方網站悉尼·布倫納演講
- ^ Profi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cripps.edu; accessed 28 July 2016.
- ^ 布伦纳被新加坡科学技术研究局授予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2007-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0).
- ^ (日語)平成29年春の外国人叙勲受章者名簿 (PDF). 內閣府. 2017-04-29 [2022-05-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3-19).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 1927年:瓦格納-堯雷格 / 1928年:尼科勒 /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 1930年:蘭德施泰納 / 1931年:瓦爾堡 / 1932年:謝靈頓、阿德里安 / 1933年:摩爾根 / 1934年:惠普爾、邁諾特、莫菲 / 1935年:斯佩曼 / 1936年:戴爾、勒維 / 1937年:聖捷爾吉 / 1938年:海門斯 / 1939年:多馬克 / 1943年:達姆、多伊西 / 1944年:厄爾蘭格、加塞 / 1945年:弗萊明、柴恩、弗洛里 / 1946年:馬勒 / 1947年:科里、G·科里、奧賽 / 1948年:穆勒 / 1949年:赫斯、莫尼斯 / 1950年:肯德爾、賴希施泰因、亨奇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泰累爾 / 1952年:瓦克斯曼 /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 1954年:恩德斯、韋勒、羅賓斯 / 1955年:特奧雷爾 /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茲 / 1957年:博韋 / 1958年:比德爾、塔特姆、萊德伯格 / 1959年:奧喬亞、科恩伯格 / 1960年:伯內特、梅達沃 / 1961年:貝凱希 /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爾金斯 / 1963年:埃克爾斯、霍奇金、赫胥黎 / 1964年:布洛赫、呂嫩 / 1965年:賈克柏、利沃夫、莫諾 / 1966年:勞斯、哈金斯 /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蘭、沃爾德 / 1968年:霍利、科拉納、尼倫伯格 / 1969年:德爾布呂克、赫希、盧瑞亞 / 1970年:卡茨、奧伊勒、阿克塞爾羅德 / 1971年:薩瑟蘭 / 1972年:埃德爾曼、波特 / 1973年:弗里希、洛倫茲、廷貝亨 / 1974年:克勞德、迪夫、帕拉德 / 1975年:巴爾的摩、杜爾貝科、特明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蓋杜謝克 /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 1978年:亞伯、內森斯、史密斯 / 1979年:科馬克、豪斯費爾德 / 1980年:貝納塞拉夫、多塞、斯內爾 / 1981年:斯佩里、休伯爾、威澤爾 / 1982年:伯格斯特龍、薩米爾松、范恩 / 1983年:麥克林托克 / 1984年:傑尼、克勒、米爾斯坦 / 1985年:布朗、戈爾茨坦 / 1986年:科恩、列維-蒙塔爾奇尼 / 1987年:利根川進 /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欽斯 / 1989年:畢曉普、瓦慕斯 / 1990年:默里、托馬斯 / 1991年:內爾、薩克曼 / 1992年:費希爾、克雷布斯 / 1993年:羅伯茨、夏普 / 1994年:吉爾曼、羅德貝爾 / 1995年:路易斯、紐斯林-沃爾哈德、威斯喬斯 / 1996年:杜赫提、辛克納吉 / 1997年:布魯希納 /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納羅、慕拉德 / 1999年:布洛伯爾 / 2000年:卡爾森、格林加德、坎德爾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哈特韋爾、亨特、納斯 / 2002年:布倫納、霍維茨、蘇爾斯頓 / 2003年:勞特伯、曼斯菲爾德 / 2004年:阿克塞爾、巴克 / 2005年:馬歇爾、沃倫 / 2006年:法厄、梅洛 /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西斯 / 2008年:豪森、巴爾-西諾西、蒙塔尼耶 / 2009年:布萊克本、格雷德、紹斯塔克 / 2010年:愛德華茲 / 2011年:博伊特勒、奧夫曼、斯坦曼 / 2012年:格登、山中伸彌 / 2013年:羅思曼、謝克曼、聚德霍夫 / 2014年:奧基夫、莫澤夫人、莫澤 / 2015年:坎貝爾、大村智、屠呦呦 / 2016年:大隅良典 / 2017年:霍爾、羅斯巴什、揚 / 2018年:艾立遜、本庶佑 / 2019年:凱林、拉特克利夫、塞門扎 / 2020年:阿爾特、霍頓、賴斯 / 2021年:朱利葉斯、帕塔普蒂安 / 2022年:佩博 / 2023年:考里科、韋斯曼 / 2024年:安布羅斯、魯夫昆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京都獎獲得者 | |||||||||||||||
---|---|---|---|---|---|---|---|---|---|---|---|---|---|---|---|
| |||||||||||||||
| |||||||||||||||
| |||||||||||||||
皇家獎章獲得者 | |
---|---|
1820年代 |
|
1830年代 |
|
1840年代 |
|
1850年代 |
|
1860年代 |
|
1870年代 |
|
1880年代 |
|
1890年代 |
|
1900年代 |
|
1910年代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1951年至2000年科普利獎章獲得者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 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G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eopoldi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G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copu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