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姆 (慕尼黑)
萊姆 州府 慕尼黑
| |
---|---|
經緯度: | 48°08′25″N 11°29′50″E / 48.14028°N 11.49722°E |
面積: | 5.2859km² |
人口: | 56281人 (2017年12月31日)[1] |
人口密度: | 10,647人/km² |
郵政編碼: | 80686, 80687, 80689 |
電話區號: | 089 |
萊姆 於慕尼黑的位置 |
萊姆(德語:ⓘ)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的市轄第25區。儘管這是一個歷史比慕尼黑本身更為悠久的地方,但直至鐵路編組及貨運站通車以及接下來被併入慕尼黑後,其人口才錄得增長。如今,萊姆幾乎只用作住宅區。萊姆與位於其東部10公里外的市轄第14區萊姆畔山不是同一處地方。
地理
[編輯]方位
[編輯]萊姆是慕尼黑西部的一個市轄區。其北部邊界為蘭茨貝格街,東部邊界首先是一小段南環鐵路的軌道、然後再沿韋斯滕德街至96號高速公路止,南部邊界由96號高速和延伸至維利巴爾德街的森夫滕瑙街組成,最後的西部邊界則是維利巴爾德街。因此,萊姆在北部與諾伊豪森-寧芬堡接壤,在東部毗鄰施萬塔勒高地,在東南部與森德靈-西公園相接,在南部和西部則分別與哈登和帕興-上門欽接壤。
交通方式
[編輯]道路:萊姆最為重要的街道包括最北端的蘭茨貝格街、最南端的86號高速公路及其慕尼黑-萊姆出口、以及將蘭茨貝格街與高速公路相連的菲爾斯滕里德街。其它的重要道路還有位於萊姆東部的韋斯滕德街、通往蘭茨貝格街的兩條平行街道——阿格內斯·貝爾瑙爾街和喬克街,以及戈特哈德街。
公共交通方式:
- 搭乘通往韋斯滕德街站的地鐵U4線和通往萊姆廣場站的U5線都可來到萊姆,區內迄今共設有三座地鐵站。如果延長至帕興的路線規劃得到落實,萊姆將會在維利巴爾德街再設一座車站。[2]
- 在蘭茨貝格街/菲爾斯滕里德街的拐角處設有快鐵萊姆站,它位於慕尼黑快鐵主線上。自2009年12月起還增設有鹿園站,這同樣是位於快鐵主線的弗里登海默橋畔。
- 電車18和19號線在萊姆設有多座站點。
- 捷運巴士51、57、62線以及城市巴士130、131、132、151和168線均在萊姆設有停站。
貨物運輸:在1890年代至1990年代期間,萊姆設有一座長期被視為歐洲最大貨站的大型鐵路編組及貨運車站,作為當地最大的雇主,它對萊姆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如今,貨運在萊姆仍然發揮次要作用。
土地利用
[編輯]萊姆的面積為5.29平方公里。其中的66.1%作為居住用地(及其相關的綠化場地)。交通用地占28.3%,只有0.1%為工業用地。餘下的5.5%為休閒用地,其中運動場地約占三分之一(7.45公頃)。萊姆沒有森林或河流。因此,萊姆擁有高於慕尼黑平均水平的居住和交通面積,以及一小部分工業面積:萊姆主要是一個住宅區。僅有的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從火車總站至帕興的鐵路軸線——即所謂的「德國鐵路主裝卸線路」周圍。
人口
[編輯]人口統計
[編輯]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 人口 | 外國人(比例) | 面積 (km²) |
---|---|---|---|
2000 | 48,539 | 9,582 (19.7 %) | 9,181 |
2001 | 48,739 | 9,787 (20.1 %) | 9,219 |
2002 | 48,606 | 9,784 (20.1 %) | 9,194 |
2003 | 48,708 | 10,026 (20.6 %) | 9,214 |
2004 | 48,841 | 10,294 (21.1 %) | 9,239 |
2005 | 48,927 | 10,560 (21.6 %) | 9,255 |
2006 | 50,028 | 10,715 (21.4 %) | 9,469 |
2007 | 50,600 | 11,010 (21.8 %) | 9,576 |
2008 | 51,329 | 11,209 (21.8 %) | 9,714 |
2009 | 51,338 | 11,059 (21.5 %) | 9,712 |
2010 | 51,805 | 11,356 (21.9 %) | 9,801 |
2011 | 52,733 | 12,009 (22.8 %) | 9,976 |
2012 | 53,359 | 12,675 (23.8 %) | 10,095 |
2013 | 54,030 | 13,392 (24.8 %) | 10,222 |
2014 | 54,714 | 14,049 (25.7 %) | 10,351 |
2015 | 55,374 | 14,759 (26.7 %) | 10,476 |
2016 | 56,335 | 15,506 (27.5 %) | 10,658 |
2017 | 56,281 | 15,694 (27.9 %) | 10,647 |
來源與其他數據[3]
宗教
[編輯]萊姆設有四座天主教堂(聖烏爾里希堂、聖十二門徒堂、耶穌堂、聖斐理伯堂)和一座福音派教堂(保羅·格哈特堂)。在蘭茨貝格街上還有一個耶和華見證人的王國會館。
歷史
[編輯]建立和早期歷史
[編輯]萊姆最初是個獨立的地方,其存在的時間比慕尼黑本身更為悠久。此地是在1047年至1053年的文獻中首次以loco leima的名義(意為「萊姆之地」)被記載。聖烏爾里希教堂可能便始於這一時期,儘管它直至1315年才在文獻中首次被提到。當時的地方中心是萊姆村落廣場。萊姆的名稱來源於德文Leim,即「粘土性土壤」(Lehmboden)。然而,由於粘土儲量遠低於萊姆畔山等地,萊姆並未設有磚窯廠,其經濟直至19世紀下半葉都仍以農業為主。
儘管萊姆小宮有時也會被稱為「阿格內斯·貝爾瑙爾小宮」,但這位公爵夫人可能從未在萊姆居住過,只是於1433年在兩個萊姆教堂事務長的幫助下的獲得了一處公爵封地。
在三十年戰爭期間,這個由大約20座農院組成的村莊和萊姆貴族領地均被焚毀。1715年,選帝侯馬克斯·埃馬努埃爾獲得了萊姆貴族領地,並將它升格為宮廷領地。至1818年,萊姆成為一個獨立的市鎮。
鐵路貨場的建成與發展
[編輯]儘管自1841年起,慕尼黑-奧格斯堡鐵路的軌道便已橫貫萊姆,但當地的發展一直都未受到鐵路運輸的影響。至1890年,萊姆仍然只有290名居民。兩年後,一座鐵路編組站在萊姆建成通車,從而使當地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得到快速發展。萊姆是編組站的理想地點,因為慕尼黑火車總站的轉運能力早已不足,但萊姆仍有大量未經開發的農業用地。預計在早期階段,當地的經濟和人口將快速增長。為此,在1892年還成立了一個城市擴建辦公室,它最初由特奧多爾·費舍爾所領導,以避免城市發展不受控制。至1901年,萊姆的人口增長了十倍。快速發展最終導致萊姆於1900年1月1日被併入慕尼黑。越來越多來自內城的常住人口通過在鐵路邊上興起的服務企業和工廠區而遷至萊姆置業,也是當地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電車軌道於1908年建成通車,那裡至今仍開行有19號線。後來,一些別墅和多層建築逐漸在舊的地方中心周邊落成,部分仍保留了原始的地方風貌。得益於大型的萊姆編組站和工業企業的定居者,萊姆的地方形態日漸以工人住宅區為主。
納粹主義時期
[編輯]1938年,帕興和大哈登也被併入慕尼黑。因此萊姆不再是郊區,並擁有大約5萬居民,從而完全失去了鄉村特色。直至1943年,許多南蒂羅爾家庭都是被安置在由巴伐利亞福利建築公司所建造的「南蒂羅爾小區」內。這主要是由於在社會主義工人階級盛行的社會氛圍下,萊姆作為保守天主教的陣營,對於國家社會主義者(納粹)的支持遠低於平均水平。在納粹黨奪權之前,萊姆的國家社會主義者在國家層面的選舉結果中總是會僅有5%的得票率。而反對納粹的抵抗運動則深植於萊姆。例如,位於菲爾斯滕里德街46號、由路德維希·林澤特夫婦經營的雜貨店,便是國際社會主義鬥爭聯盟反對納粹傳單的制定和實施地點。萊姆居民的消極抵抗最終導致納粹對萊姆加強管制並進行更多的宣傳煽動。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生產武器的企業設於鐵路附近。而萊姆編組站則是二戰期間盟軍的重點打擊目標之一。因此,破壞主要集中在鐵路的相關區域內,萊姆的其它地區則基本沒有受到影響。在戰爭期間,當局曾考慮將慕尼黑火車總站遷至萊姆,但至戰後放棄了。如今已沒有可靠的來源去證實當時的萊姆居民是如何看待這項計劃的。
戰後時期
[編輯]戰爭結束後,當務之急是重建住房。當時,作為慕尼黑較偏遠的一個市轄區,萊姆從一開始就擁有大量未開發的用地以及未受戰爭摧毀的建築。居民區的興起速度非常快,部分是採用預製裝配式建築方式。這種快速建設和相關城市化的問題首先是缺乏學校和教堂。萊姆的許多現代化教堂都印證了這一點。
當代萊姆
[編輯]1992年,當慕尼黑對市轄區進行重組並縮減數量時,萊姆與相鄰的施萬塔勒高地被合併至新的第8區——施萬塔勒高地-萊姆。經過居民的長期抗議,這項合併再度於1996年分離。自那時起,萊姆變成為獨立的市轄第25區。
萊姆編組站於1990年代中期解散。自那以後,萊姆幾乎完全成為一個住宅區。2000年,為慶祝萊姆併入慕尼黑100周年,新建的萊姆村落廣場投入使用。
政治
[編輯]萊姆上一次的區議會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社民黨9席、基社盟9席、綠黨6席和自民黨1席。[4]在萊姆共40,880名符合投票資格的選民中,有17,155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為42%。
注釋
[編輯]- ^ Statistisches Taschenbuch 20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6. Januar 2019.
- ^ Geplante U5-Verlängerung nach Pasing nimmt nächste Hür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Zuletzt abgerufen am 2. Januar 2017.
-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6. Januar 2019.
-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25 – Lai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6. Juni 2014.
參考文獻
[編輯]- Mathias L. Auer: Laimer Chronik. Eine Entstehungs- und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s Stadtteils Laim von den Anfängen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Chronologische Ausführungen von den Anfängen bis 1981. Selbstverlag, München 1981, ISBN 3-9800896-0-6. (Band 2 ist nicht erschienen)
- Gernot Brauer: München Laim – Ein Stadtteil in 24 Stunden, MünchenVerlag, München 2010, 192 Seiten, ISBN 978-3-937090-44-3 Verlags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