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臘納瓦洛娜二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臘納瓦洛娜二世
Ranavalona II
馬達加斯加女王
統治1868年4月2日—1883年7月13日
加冕1868年9月3日
前任臘佐赫里納
繼任臘納瓦洛娜三世
出生1829年
伊默里納王國
逝世1883年7月13日
伊默里納王國塔那那利佛
配偶拉達馬二世英語Radama II
賴尼萊亞里沃尼

臘納瓦洛娜二世馬達加斯加語Ranavalona II;1829年—1883年7月13日)是馬達加斯加伊默里納王國君主。1868年至1883年在位。

臘納瓦洛娜二世原名臘莫納馬達加斯加語Ramoma),為拉達馬二世英語Radama II的王后;1868年,其表姐臘佐赫里納逝世後由首相賴尼萊亞里沃尼立為伊默里納女王,並與首相進行政治聯姻,臘納瓦洛娜在位期間,馬達加斯加在賴尼萊亞里沃尼的領導下進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化改革,女王本人也率領伊默里納王室皈依新教,試圖得到西方國家的接納;但改革收效甚微,馬達加斯加仍然瀕臨着亡國的危機。

生平

[編輯]

出生於1829年,為馬達加斯加王國女王臘納瓦洛娜一世的外甥女,她與表姐臘佐赫里納都嫁給了臘納瓦洛娜一世之子臘科托,成為太子妃[1]。1861年,臘納瓦洛娜一世逝世,臘科托繼位,史稱拉達馬二世英語Radama II,臘莫納也由此成為伊默里納王后。拉達馬二世試圖緩和其母親臘納瓦洛娜的嚴厲政策,加強與英法等國的外交關係;但首相賴尼沃尼納希特里尼奧尼兄弟等貴族及平民組成的聯盟卻希望終止君主絕對權力,又反對拉達馬二世的政策,並因此在1863年發動政變刺殺了拉達馬二世,擁戴臘佐赫里納為馬達加斯加女王[2]。憑藉着與時任首相賴尼萊亞里沃尼的私交,臘莫納可以隨意出入王宮。1868年4月1日,臘佐赫里納逝世,賴尼萊亞里沃尼決定立臘莫納為女王,史稱臘納瓦洛娜二世,她繼位後也像臘佐赫里納一樣,與賴尼萊亞里沃尼成婚[3]:293[4]

臘納瓦洛娜二世在位期間,首相賴尼萊亞里沃尼憑藉着與王室的政治聯姻,繼續在國內開展各項改革活動,島上各地都建立了學校並實行強制入學。軍隊的組織結構得到改善,還聘請了英國顧問來訓練士兵,令軍人職業化[5]:522-524多配偶制受到取締,基督教於1869年成為王室的官方信仰,臘納瓦洛娜二世本人也受洗成為一名基督徒,不再信仰當地的傳統宗教[6][7]。賴尼萊亞里沃尼還加強了君主對梅里納貴族之控制,阻止他們的干政行為[8];在司法上,馬達加斯加參照英國普通法系對本國的司法制度進行了改革,首都因此建立了三座歐式法院[5]:522-524。在對外關係上,馬達加斯加在1868年與法國簽訂了新條約,馬達加斯加給予法國最惠國待遇,並允許法國人在馬島開展貿易及傳教活動,緩和了與法國緊張的關係[9],又向美國英國派遣了使節;總體上改善了該國在西方世界的形象[10]

儘管如此,馬達加斯加還是受到了法國的覬覦,1883年,法國以前者不遵守《朗貝爾特許狀英語Joseph-François Lambert》為由,對馬島西北海岸的馬任加發起炮擊,第一次馬達加斯加戰爭英語Franco-Hova Wars由此爆發[11][12],臘納瓦洛娜二世亦於同年逝世。死後葬於安布希曼加[13],1897年,她被移葬到塔那那利佛王宮英語Rova of Antananarivo[14]。首相賴尼萊亞里沃尼為了繼續維持自己的地位,在王室中挑選了一名女性成員並讓她繼承王位,史稱臘納瓦洛娜三世[3]:296

參考資料

[編輯]
  1. ^ Emmanuel Kwaku Akyeampong, Henry Louis Gates, Steven J. Niven. Dictionary of African biography. 英國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年: 174. OCLC 770668294 (英語). 
  2. ^ Metz, Helen Chapin.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Madagascar. 美國國會圖書館. 1994年 [2014-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6) (英語). 
  3. ^ 3.0 3.1 海青、雪梅. 《中外女王列传》. 北京市: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0年. ISBN 9787500607229. 
  4. ^ Bonar A. Gow. Madagascar and the Protestant Impact The Work of the British Missions, 1818-95. 美國紐約: Africana Pub. Co. 1979年: 41. OCLC 4499100 (英語). 
  5. ^ 5.0 5.1 Fage, John D.; Flint, J.E.; Oliver, R.A.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From c. 1790 to c. 1870. 英國倫敦: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14-05-09]. ISBN 0-521-2041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3) (英語). 
  6. ^ Drapeyron, Ludovic. Revue de géographie, Volumes 38–39. 法國巴黎: C. Delagrave. 1896年. OCLC 79017457 (法語). 
  7. ^ Thompson, Virginia; Adloff, Richard. The Malagasy Republic: Madagascar today. San Francisco,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9–10 [2014-05-09]. ISBN 978-0-8047-027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2) (英語). 
  8. ^ 簡明大英百科全書》. 臺北市內湖區: 臺灣中華書局: 323. 1988. ISBN 9780852294734. 
  9. ^ 李安山. 《马达加斯加—法国条约》. 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2-01-20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31). 
  10. ^ John Wolcott Phelps. The Island of Madagascar (djvu). 美國紐約: John B. Alden. 1883年: 91–93 [2022-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2) (英語). 
  11. ^ 李安山. 《马达加斯加—法国条约》(1885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2-01-20 [2023-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2). 
  12. ^ Van Den Boogaerde, Pierre. Shipwrecks of Madagascar. 美國紐約: AEG Publishing Group. 2008: 7. ISBN 978-1-60693-494-4 (英語). 
  13. ^ Frémigacci, Jean. In Chrétien, Jean-Pierre , 編. Histoire d'Afrique. 法國巴黎: Editions Karthala. 1999年: 427. ISBN 978-2-86537-904-0 (法語). 
  14. ^ 新華社國際資料編輯組. 《世界名胜词典》. 北京市: 新華出版社. 1986年: 64. OCLC 88547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