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龍村
外觀
聚龍村民居 |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荔灣區衝口街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代 |
認定時間 | 2002年7月 |
聚龍村,位於中國廣州市荔灣區衝口街芳村大道東聚興大街。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光緒十五年建成,由廣東台山籍鄺氏一族所建。是廣州市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清末民居群。保留下來的19幢民居都是兩層磚木樓房,基本形式是典型的粵中三間兩廊式,經過向縱深方向發展,組合成民間所稱的「三上三下」式樓房,具有濃郁的嶺南建築風格。
介紹
[編輯]原占地面積100畝,建房屋20幢,現時的21號於1914年增建。最東面建有學堂(已毀,現芳村區教工樓),村正南面有一廣場(現衝口小學),外設圍牆,南面東西角各設一更樓(已毀)。圍牆正門有一橫匾,上刻「聚龍」。建房挖地基時因冒出紅硃石水,被風水先生稱為「龍出血」而得名。民國時期此地劃入24鄉,聚龍成為24鄉中最小的一條村而改名為「聚龍村」。此橫匾據初步了解被埋藏在中排倒塌了的第三幢房「文革」時挖的防空洞內。
全村20幢房屋全部座北向南,成井字形規劃排列,東西向三條街巷(現只存二條,北面一條已被廣州柴油機廠占有),南北向八條共十一條街巷。由南到北,第一排建房七幢,中排七幢(由東起第三幢已倒塌),後排六幢(由東起第一幢已倒塌),現存僅18幢和後增建的21號樓。
按現時實地丈量,聚龍村東西長度93.35米,南北長度56.55米,占地面積5278.9平方米;樓房每幢使用面積第一排289平方米、第二排216.2平方米,第三排200平方米。
產權
[編輯]聚龍村是由鄺氏族四大家族所有。
- 鄺其照,曾任清末駐美商務外交官員和教育部官員,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六月,《廣報》的創辦人,為廣州市最早一份的報刊。產業有3、4、11和中排倒塌的一幢共四幢。
- 鄺伍臣,是清末民初廣州有名的富商,在廣州創辦鄺美南兄弟鞋廠和天元茶樓(現清平飯店前身)。產業有5、10、12、15、16、18共六幢。
- 鄺衡石,是清末民初廣州有名的富商,在香港創辦「麗興金鋪」,被省港澳人士稱為「黃金巨子」。產業有2、6、7、8、9、17、20、21共八幢。
- 鄺明覺,清末民初廣州有名的富商,在廣州商業鬧市太平南路購置商業樓宇10幢,其中最著名的商鋪「中美大藥房」。產業有1、13、14共三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