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導彈防禦署
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機構 | |
---|---|
導彈防禦署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2002年1月 |
前身機構 | 戰術防衛局 導彈防禦組織 |
機構類型 | 政府機構、軍事組織 |
機構駐地 | 弗吉尼亞州 |
上級機構 | 美國國防部 |
網站 | www |
導彈防禦局(MDA)起源於星球大戰計劃(SDI), 在戰略防禦計劃的創新科學和技術辦公室[1] [2] [3]領導下,物理學家和工程師詹姆斯·隆森博士, [4] [5] [6] [7]的//投資主要是在基礎研究中進行的。國家實驗室,大學和工業。 這些計劃仍然是高能物理,超級計算/計算,高級材料以及許多其他重要科學和工程學科領域的頂尖研究科學家的主要資金來源 - 資金間接支持頂級科學家的其他研究工作,在美國環境的軍事預算範圍內資助最具政治可行性。 [8] 它於1993年更名為彈道導彈防禦組織 ,並於2002年更名為導彈防禦局。 [9] 現任主任是美國海軍副海軍少將喬恩·希爾。 [10]
1993年, 蘇聯迅速解體導致戰略環境的迅速變化導致比爾·克林頓專注於戰區彈道導彈和類似威脅,並將其改名為彈道導彈防禦組織BMDO。 隨着喬治·W·布什更加關注全球化,2002年該組織成為導彈防禦署。
導彈防禦局部分或全部負責開發多種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包括愛國者PAC-3 ,神盾戰鬥系統 , THAAD和陸基中段防禦系統。 他們還領導了許多其他項目的開發,包括多彈頭殺傷載具和更新的多彈頭殺傷載具, 動能攔截器和機載激光攔截器 。 作為SDI和BMDO工作的繼承者,導彈防禦署繼續資助高能物理,超級計算/計算,高級材料以及許多其他科學和工程學科的基礎研究。 [8]
主要任務
[編輯]根據該機構的網頁:
導彈防禦署的任務是開發,測試以及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使用空基,海基,陸基,太空傳感器對來襲導彈進行監視以及攔截。計劃中的導彈攔截系統能攔截所有型號的導彈。同時對導彈攔截系統的能力進行評估。.
國際任務
[編輯]為了彈道防禦署的任務能取得成功,彈道導彈防禦系統(BMD)必須能夠在世界不同地區運行。國際戰略於2007年獲得彈道防禦署主任批准。 國際總體戰略是: [11]
- 外展:通過與盟友和合作夥伴分享信息,促進全球彈道導彈防禦,宣傳導彈防禦的重要性。
- 能力和互操作性:識別並整合美國和合作夥伴系統,以創建全球導彈防禦系統。 促進盟友之間的互操作性。
- 技術:識別和評估支持彈道導彈防禦功能的可能的國際技術。
- 投資:與盟友和合作夥伴一起確定並執行投資機會。
- 勞動力:塑造一支合格的員工隊伍來執行美國彈道防禦署國際戰略。
截至2017年,導彈防禦署正在德國,羅馬尼亞,波蘭,日本,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開展任務。 [12]
美國的潛在威脅
[編輯]使用先進的液體或固體推進劑推進裝置的彈道導彈系統正變得越來越靈活,越來越準確並且能夠在更遠的距離上命中目標,並且正在全球範圍內擴散。 [13]
- 伊朗目前擁有帶有制導系統的短程和中程導彈。 伊朗發射中程固體燃料彈道導彈,證明了它能夠擊中以色列和南歐的目標。 [14] 伊朗還於2009年2月2日成功發射了薩菲爾太空運載火箭。 據推測,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並不遙遠。 據情報報道,導彈可能是在2010年至2015年之間建造的,也許是在俄羅斯和朝鮮技術的幫助下。 [15] [16]
- 朝鮮目前正在部署能夠襲擊日本和韓國的蘆洞彈道導彈,並正在開發一種可以到達關島和阿留申群島的新型中程彈道導彈(IRBM)。 他們還成功地展示了發射能夠到達美國的大浦洞2洲際彈道導彈所需的分段和分離技術。 [17] 大浦洞導彈於2006年首次測試,並在第40秒失敗。 眾所周知,朝鮮導彈技術是不可靠的,許多朝鮮導彈試驗都失敗了,包括最近在2009年和2012年發射的大浦洞-2號, [18]以及2016年BM25舞水端導彈的發射失敗。 [19] 2017年1月1日,朝鮮首次宣布了對洲際彈道導彈測試的最後準備。 [20] 2017年3月6日,朝鮮在東倉里發射了4枚導彈, [21] 在當地時間7:36發射了一個已知的遠程導彈基地,其中一枚降落在日本海,其餘三枚導彈落在日本經濟區。 [22] 2017年7月4日,朝鮮發射了一種有可能成為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道導彈。它飛入太空並落在日本海。 五角大樓的聲明說:「此次發射繼續表明朝鮮對美國和我們的盟國構成了威脅。」 [23]
- 敘利亞已被確定為擁有短程彈道導彈的國家(從朝鮮和伊朗購買設備)。 [13] :p.19/61
分類
[編輯]導彈防禦署將其系統分為四個階段:加速段,上升段,中段和末端,每個階段對應於威脅彈道導彈飛行機制的不同階段 。 每個階段為導彈防禦系統提供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參見導彈防禦),每個防禦區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可以採用的系統類型,因此靈活和分層防禦方法概念應該總體上改善防禦效力。 你攔截它的機會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或者,活動分為五個「Block」。 例如,Block 4.0是「從有限的伊朗遠程威脅中捍衛盟軍和部署在歐洲的部隊並擴大對美國國土的保護」。 其中包括將在波蘭建造的美國導彈防禦綜合體 ,以及目前位於夸賈林環礁的羅納德里根彈道導彈防禦試驗場的歐洲中程雷達(EMR),該試驗場將遷至捷克共和國 。 [24] [25] 然而,該計劃於2009年9月17日被奧巴馬政府取消。 [26]
- 提升階段
- 可以攔截所有導彈射程,但導彈助推階段只需一到五分鐘。 這是追蹤導彈的最佳時機,因為它明亮而炎熱。 導彈防禦攔截器和傳感器必須靠近發射地點,這並非總是可行。 這是最理想的攔截階段,因為它在最脆弱的地點早期摧毀導彈,而碎片通常會落在發射國的領土上。
- 上升階段
- 這是動力飛行後但在遠地點之前的階段。 它比增強階段截距要小得多,成本更低,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碎片的潛在影響,並減少了擊毀導彈所需的攔截器數量。
- 中段階段
- 這個階段在助推器關機並開始在太空中滑行之後開始。 這可以持續長達20分鐘。 任何殘留的碎屑在進入大氣層時都會燃燒。 地基導彈防禦系統可以在此階段防禦遠程和中程彈道導彈。 移動元素可以在中途防禦中短程導彈。
- 終端階段
- 這一階段是攔截彈頭的最後機會。 這包含了最不理想的攔截點 (IP),因為幾乎沒有錯誤的餘地,攔截可能會發生在靠近防守目標的地方。 [11]
加速階段防禦
[編輯]- 動能攔截器 (KEI) - 2003年12月,導彈防禦署與諾斯諾普·格魯曼簽訂了開發和測試合同。 它必須從離目標導彈發射場不太遠的地方發射(因此不太適合大國),它必須在發射目標後很快發射,而且必須非常快地增加到很高的速度(6千米/秒)。 2009年,國防部和導彈防禦署確定諾斯諾普·格魯曼無法在技術上實現突破後取消該計劃,在其後期預算提交中不再分配資金。 [27]
- 波音YAL-1機載激光器(ABL) - ABL團隊於1996年提出並贏得了該系統的合同。 2010年1月,一架安裝在改裝過的747客機上的高能激光器用於攔截測試目標[28]並於次月成功攔截了兩枚測試導彈。 [29] 雖然由於擔心其現有技術的實用性而取消了該計劃(雖然成功的系統仍然非常短暫,可能需要在防禦嚴密的空間內進行攔截)但YAL-1有助於展示這種潛力。一個系統。 能夠快速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使得潛在的未來系統極具吸引力,攔截大量導彈的能力也是如此。
- 以網絡為中心的空中防禦元素 (NCADE) - 2008年9月18日,雷神宣布獲得1000萬美元的合同,繼續研究和開發基於AIM-120 AMRAAM的導彈防禦系統NCADE。 [30]
人們可以區分攔截彈頭而只是使其失去加速能力。 後者存在「自由墜落」的風險:使發射場和目標位置之間的國家受到損害。
另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 。
上升階段防禦
[編輯]- 上升階段攔截 ( API ) - 正在開發和設計新興攔截技術,以便在其上升階段擊敗發射的導彈。 這個階段是在提升階段之後和威脅導彈的遠地點(中途)之前。 上升階段攔截程序仍然為最高機密,因此幾乎沒有相關信息。
中段(彈道)階段防禦
[編輯]- 陸基中段防禦 (GMD)
- 宙斯盾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宙斯盾BMD)
- 多殺傷載具 (MKV,原本是微型殺傷載具):國防部暫時取消了MKV計劃。 [31]
末端階段防禦
[編輯]- 戰區高空防禦導彈 (THAAD)
- 愛國者-3(PAC-3)
- 箭式防空導彈 ,美國和以色列共同開發
- 中型擴展防空系統 (MEADS), 美國國防部,德國和意大利共同發展計劃。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SDIO Funds Research. MIT: The Tech. November 5, 19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 ^ Special Presentation: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s. SPIE – Digital Library. June 3, 19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Star War's Inc.. Inc. Magazine. April 19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7).
- ^ Washington's Ins & Outs: Ionson and Mense Leave SDIO. Physics Today. June 19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Low Profile for SDI Work on Campus. The Scientist Magazine. May 19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 ^ Ionson Counters SDI Dispute. MIT: The Tech. November 19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8).
- ^ Ionson Defends SDI Progam. MIT: The Tech. October 19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6).
- ^ 8.0 8.1 85-25: National Policy on Transfer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Security Innovation for Estate Protection
- ^ MDA History. mda.mil. January 23, 2019 [May 31,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 ^ (新聞稿).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11.0 11.1 Testing: Building Confidence (PDF). Missile Defense Agency. 2009 [2009-12-23].[失效連結]
- ^ New US Missile Defence Agency Bases To Be Constructed Around World. Digitalwriters Media Pvt. Ltd. 24 May 2017 [25 Ma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 ^ 13.0 13.1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Review, 26 Jan 2010 (PDF). defense.gov. 26 January 2010 [22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29).
- ^ Iran tests longest range missiles. BBC News. 2009-09-28 [200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0).
- ^ Hildreth, Steven A. Iran's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s: An Overview.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8-07-21 [200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1).
- ^ U.S. says Iran rocket test breaches U.N. resolution. yahoo.com. [10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 ^ North Korea's missile programme. BBC News. 2009-05-27 [200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 The 100th Missile Defense Brigade: A decade of transformation and mission success.. army.mil. [10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6).
- ^ On North Korea’s failed Musudan launch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date=2016-06-03
- ^ PM Abe: North Korea launched four ballistic missiles .nytimes.com/2017/01/01/world/asia/north-korea-intercontinental-ballistic-missile-test-kim-jong-un.html Choe Sang-Hun, (1 Jan 2017) "North Korea Will Test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Kim Says" New York Times[永久失效連結]
- ^ PM Abe: North Korea launched four ballistic missiles[失效連結] accessdate=2017-03-05
- ^ Washington Post North Korea launches another missile, perhaps one that can reach 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date=2017-03-05
- ^ Barbara Starr and Ryan Browne. As US, SK drill, Tillerson seeks action on NK. CNN. [2017-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0).
- ^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 GlobalSecurity. [200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 ^ G. Lewis and T. Postol. The European missile defense folly.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 May–June 2008, 64 (2): 33 [2008-11-07]. doi:10.2968/064002009.
- ^ United States European Phased Adaptive Approach (EPAA) and NATO Missile Defens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May 3, 2011 [2013-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3).
- ^ President's Budget Submission for Program Element 0603886C (PDF). Apr 27, 2009 [2019-06-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8-31).
- ^ Airborne Laser (ABL) 2010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01-28.. US Missile Defense Agency, January 10, 2010. Retrieved: January 25, 2010.
- ^ U.S. successfully tests airborne laser on missile. Reuters. Feb 12, 2010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 ^ Raytheon Awarded $10 million to Develop New Missile Defense Interceptor. Raytheon. Sep 18, 2008 [2019-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President's Budget Submission for Program Element 0603894C (PDF). Apr 27, 2009 [2019-06-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