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 (1798年—1799年)
Repubblica Romana | |||||||||
---|---|---|---|---|---|---|---|---|---|
1798年—1799年 | |||||||||
地位 |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之附庸國 | ||||||||
首都 | 羅馬 | ||||||||
常用語言 | 義大利文 | ||||||||
政府 | 委員會制 共和制 臨時政府 | ||||||||
歷史 | |||||||||
• 建立 | 1798年 | ||||||||
• 終結 | 1799年 | ||||||||
| |||||||||
今屬於 | 義大利 梵蒂岡 |
羅馬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Romana)於1798年2月15日在拿破崙的將軍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於2月10日入侵羅馬城後宣告成立。羅馬共和國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意大利的「姐妹共和國」之一。它被置於法國統治之下,由從教皇國占領的領土組成。教皇庇護六世被流放到法國,並於1799年死於那裡。它立即控制了另外兩個前教皇國的革命政府,蒂伯里納共和國和安科寧共和國。羅馬共和國很短命,教皇國於1799年10月恢復。
羅馬被吞併
[編輯]拿破崙從1796年到1797年在意大利半島的戰役是他在共和國戰爭期間被提升為法國軍隊最高指揮官的原因之一。1792年,在第一次反法聯盟(神聖羅馬帝國、英國、普魯士、西班牙、那不勒斯等)建立之後,拿破崙·波拿巴打算向意大利北部的反法聯盟開戰,通過入侵皮埃蒙特迫使奧地利人坐到談判桌上。與此同時,他還打算增援意大利的法軍,因為在人數上,奧地利和意大利各城邦的數量遠遠超過法國。這次對意大利半島的入侵也是一種轉移,因為根據第一聯盟軍的說法,主要攻勢預計在萊茵河。羅馬在教皇國的統治下,和其他許多意大利國家一樣,是第一次反法聯盟的一部分。
1796年4月波拿巴翻越阿爾卑斯山脈,1796年4月12日在蒙特諾特戰役中擊敗皮埃蒙特軍,1796年4月21日在蒙多維戰役中擊敗了皮埃蒙特軍,波拿巴將注意力轉向了皮埃蒙特南部,以應對教皇統治。波拿巴對分裂指揮的入侵持懷疑態度,向內閣寫了兩封信。這些信件讓政府暫時緩和了這種入侵。1796年5月10日,奧地利人在洛迪戰役中戰敗,撤退到米尼科。根據1797年2月19日簽署的托倫蒂諾條約,羅馬被迫接受法國共和國的大使。[1]1798年2月,法國人入侵教皇國,動機是1797年12月法國將軍馬圖林·倫納德·杜弗特被殺。入侵成功後,教皇國成為附屬國,重新命名為羅馬共和國,由波拿巴的將軍之一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領導。[2]1798年2月20日,教皇庇護六世被俘,被押送出羅馬,流放到法國,後來在那裡去世。
然而,由於內部鬥爭的困擾,共和國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民眾對它的支持也很低。1798年11月29日,也就是1798 - 1802年第二次反法聯盟戰爭開始的那一天,一支1713-1799年的那不勒斯王國軍隊在離開南部返回家鄉之前,真的進入了守衛很輕的羅馬城。1798年11月19日,雅克·麥克唐納率領他的軍隊參加了1798年在費倫蒂諾的費倫蒂諾戰役,接着是1798年在奧特里克里的奧特里克里戰役,以及1798年12月5日在奧特里克里的奇維塔·卡斯特利納戰役。隨後在卡爾維·里索塔發生了軍事事件,1799年1月3日在卡普瓦發生了第二次軍事事件,隨後他辭去了指揮權。
1799年9月30日那不勒斯人入侵之後,1800年6月教皇庇護七世恢復了教皇國的統治。[3]1808年法國再次入侵教皇國,之後被法國和意大利瓜分,直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
政府
[編輯]共和國的權力憲法組織深受1795年法國憲法的影響,而1795年法國憲法本身就是受古羅馬共和國的啟發,並在一定程度上以古羅馬共和國的憲法為基礎。行政權力被授予一個由五個執政官組成的政府。立法部門由兩個議院、一個60人的法庭和一個30人的參議院組成,參議院選舉執政官。[4]
旗幟
[編輯]羅馬共和國的國旗是垂直的黑-白-紅三色,取自法國的三色,是拿破崙批准的。它是由執政官集團統治的,就像古羅馬共和國一樣。法國軍隊入侵教皇國的部分原因是為1797年法國將軍馬圖林·倫納德·杜弗特的死進行報復。
大眾文化
[編輯]在賈科莫·普契尼的歌劇《托斯卡》中,安吉羅蒂這個角色被稱為「已故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故事發生在1800年;安傑洛蒂逃離教皇監獄);他是一個虛構的人物,儘管他的名字讓人想起利奧里奧·安傑魯奇領事。
詹姆斯·喬伊斯1914年在《都柏林人》中創作的短篇小說《姐妹》中,這位未提及姓名的主人公記得曾在羅馬讀書的弗林神父給他講過「關於地下墓穴和拿破崙·波拿巴的故事……」
參考文獻
[編輯]- ^ Imperial City: Rome under Napoleon, Susan Vandiler, {pp.20}
- ^ Napoleon's Campaign in Italy, 1796–97. [2020-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6).
- ^ Imperial City: Rome under Napoleon, Susan Vandliver, {p.21}
- ^ Ogg, Frederick Austin. The Governments of Europe. New York: Macmillan Company. 1913: 354–355 [3 February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