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饒·米克羅斯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Башҡортса
- Català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lego
- עברית
- Hrvatski
- Magyar
- Bahasa Indonesia
- Italiano
- 日本語
- 한국어
- Latviešu
- Malagasy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Polski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Српски / srpski
- Türkçe
- Українська
- Winaray
- 粵語
外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匈牙利語人名順序為先姓後名。本條目中的譯名遵從此順序。
羅饒 Rózsa Miklós | |
---|---|
出生 | 1907年4月18日 布達佩斯 |
逝世 | 1995年7月27日(88歲) 洛杉磯 |
國籍 | 匈牙利 |
知名作品 | 管弦樂《主題,變奏與終曲》《三首匈牙利素描》,五部協奏曲,電影配樂《賓虛》《王中之王》 |
所屬時期/樂派 | 20世紀 |
擅長類型 | 管弦樂,電影配樂 |
羅饒·米克羅斯(匈牙利語:Rózsa Miklós,1907年4月18日—1995年7月27日),美籍匈牙利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並喜愛當地民歌。後來他到萊比錫學習音樂,並創作了最初的一些作品。1932年移居巴黎,開始創作電影配樂,[1]1939年到美國,成為好萊塢的重要電影音樂作曲家,曾屢次獲奧斯卡金像獎。羅饒的創作風格比較傳統,音樂色彩絢爛,配器豐富,常具有匈牙利民族風情,頗為世人喜愛。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 ^ Miklós Rózsa in Christopher Palmer: The Composer In Hollywood. Marion Boyars (1993)
隱藏分類: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
- 含有匈牙利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ANTI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CC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J9U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ortuga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RAHMS arti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rammy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DTBIO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