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Вячеслав Молотов | |||||||||
---|---|---|---|---|---|---|---|---|---|
第3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30年12月19日—1941年5月6日 | |||||||||
副主席 | 瓦列里安·古比雪夫 尼古拉·沃茨涅申斯基 | ||||||||
前任 | 阿列克謝·李可夫 | ||||||||
繼任 | 約瑟夫·斯大林 | ||||||||
蘇聯外交部長 | |||||||||
任期 1939年5月3日—1949年3月4日 | |||||||||
總理 | 約瑟夫·斯大林 | ||||||||
前任 | 馬克西姆·李維諾夫 | ||||||||
繼任 | 安德烈·維辛斯基 | ||||||||
任期 1953年3月5日—1956年6月1日 | |||||||||
總理 | 格奧爾基·馬林科夫 尼古拉·布爾加寧 | ||||||||
前任 | 安德烈·維辛斯基 | ||||||||
繼任 | 德米特里·謝皮洛夫 | ||||||||
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 | |||||||||
任期 1942年8月16日—1957年6月29日 | |||||||||
總理 | 約瑟夫·斯大林 格奧爾基·馬林科夫 尼古拉·布爾加寧 | ||||||||
前任 | 尼古拉·沃茨涅申斯基 | ||||||||
繼任 | 尼古拉·布爾加寧 | ||||||||
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責任書記 | |||||||||
任期 1921年3月—1922年4月 | |||||||||
前任 | 尼古拉·克列斯京斯基 | ||||||||
繼任 | 約瑟夫·斯大林 (作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 |||||||||
任期 1926年1月1日—1957年6月29日 | |||||||||
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26年1月1日 |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書記處書記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30年12月21日 | |||||||||
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組織局委員 | |||||||||
任期 1921年3月16日—1930年12月21日 | |||||||||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29年4月—1935年 | |||||||||
前任 | 布哈林 | ||||||||
繼任 | 季米特洛夫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斯克里亞賓 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крябин 1890年3月9日 俄羅斯帝國維亞特卡省庫喀卡(今 俄羅斯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 | ||||||||
逝世 | 1986年11月8日 蘇聯莫斯科 | (96歲)||||||||
國籍 | 蘇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配偶 | 波林娜·熱姆丘任娜 | ||||||||
宗教信仰 | 無 | ||||||||
獲獎 |
| ||||||||
簽名 |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俄語:Вячеслав Михайлович Молотов,羅馬化: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1890年3月9日—1986年11月8日),原姓斯克里亞賓(Скрябин,羅馬化:Skryabin),早年參加革命時,將姓氏改為「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取「錘子」之意,俄文「錘子」為「молот」)。1930年-1941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政府總理),1942年至1957年任蘇聯人民委員會(1946年後改稱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39年至1949年及1953年至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員(1946年後改稱外交部長),1957年6月被降為駐蒙古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恢復黨籍[1]。
生平
[編輯]莫洛托夫生於沙皇俄國維亞特卡省亞蘭斯克(今俄羅斯基洛夫州蘇維埃茨克),原名斯克里亞賓,商店職員之子,與常見錯誤相反他與知名作曲家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並無親屬關係,在聖彼得堡理工學院就讀。後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擔任《真理報》編輯。被沙俄政府流放。1912年在聖彼得堡結識斯大林。在沃洛格達流放期間曾靠演奏小提琴掙生活費。考上大學從而合法結束流放生活,隨後以大學生的身份免服第一次世界大戰兵役。1915年,由於認為斯克里亞賓不好發音,莫洛托夫聽上去與無產階級和工人聯繫更緊密,故使用假名莫洛托夫。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時,是布爾什維克在彼得堡的地方黨組織負責人。在列寧時期就是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26年起任政治局委員。他是斯大林的親信。在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李可夫倒台(1938年被處死)後,他繼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成為斯大林領導班子的二號人物,支持斯大林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並參與領導了大清洗。
1939年-1949年及1953年-1956年兼任外交人民委員(1946年後改稱外交部長),是斯大林國際談判的主要代言人和顧問,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險飛越敵占區上空與西方領導人斡旋。他善於使用外交手段維護蘇聯的利益,能言善辯,被譽為外交天才,儘管斯大林對他並不完全信任。
1941年,斯大林親自出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把莫洛托夫降為蘇聯人民委員會(後改稱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1949年,莫洛托夫的妻子熱姆丘任娜因支持猶太人的言論遭到了斯大林的迫害,莫洛托夫被解除了外長職務,但莫洛托夫至始至終都在堅定地支持斯大林,在斯大林去世後重新兼任外交部長。由於反對赫魯雪夫推動的蘇共二十大後的反斯大林和去斯大林化政策而於1957年被打為「反黨集團」頭目,被降為駐蒙古人民共和國大使。1964年被開除黨籍,勒令退休。1984年被恢復黨籍,1986年去世。是列寧同志中,極少數幾個活到1980年代的。
思想
[編輯]從1969年至1986年的17年間,莫洛托夫接受了蘇聯記者丘耶夫139次採訪,談了許多問題,對斯大林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後來被丘耶夫寫成《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莫洛托夫談話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
- 我並不是斯大林的第二把手,我終生都被竊聽,最後幾年還等待着被捕。
- 列寧的晚年是複雜的,神經質;列寧的朋友們,基本上都是一些可疑的人;列寧同斯大林的關係非常密切,列寧把斯大林當作自己在中央的支柱,如果把斯大林殺掉了,再加上兩三個人,蘇聯就完了;列寧在世時,有那麼多不協調的、形形色色的反對派,總要有人放開手腳去進行鎮壓,於是斯大林就實際上承擔起這項任務並加以解決了;十大通過新經濟政策,我們不得不暫時放棄路線,放棄社會主義,放棄工人階級的領導,向資本主義漂移。
- 斯大林搞鎮壓活動是完全正確的、必要的;口供就是證據;我們全力支持他,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沒有鎮壓,我們也生存不下去;鎮壓政策是挽救人民、挽救革命的惟一政策,是符合列寧主義及其基本原則的惟一政策;但是,鎮壓還不夠徹底,比如像赫魯曉夫、米高揚、李維諾夫等人,當時就沒有被殺掉,應該鎮壓更多人才對。
- 在共產主義實現前,永遠是無產階級專政,而專政只能是幾個人的專政,專政必須株連到婦女和兒童;只要帝國主義存在一天,蘇聯人民的生活就不可能得到改善;因為我們必須要像斯大林那樣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和財力來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所以共產黨永遠不能代表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利益;我們只能把有些科學家關押起來工作。
- 在我主持下,消滅了四十萬戶富農;農業集體化的成就比衛國戰爭的勝利還大。
- 斯大林在衛國戰爭爆發後三天不露面,呆在別墅,難過得很,鬱鬱不樂,十分慌亂,請他發表告人民書,遭到他拒絕,請他領導最高統帥部,他也不接受,後來還是由我們大家去懇請他出來領導衛國戰爭的。
- 我的惟一任務就是執行對外擴張政策,要占領東歐和西歐,要分化瓦解非洲,還要向蘇聯南部邊境外擴張;我強迫南斯拉夫代表在文件上簽字;我堅決反對赫魯曉夫提出的「和平共處」,因為和平共處與反帝鬥爭不能並存;帝國主義必將在20世紀滅亡,但美國是最適合搞社會主義的國家,美國將最早地實現共產主義。
- 我反對赫魯曉夫的改革與釋放一切政治犯,赫魯曉夫好歹還繼續推行國有制經濟,吹牛皮要進入共產主義,他在蘇共二十大上譴責斯大林只是局部平反,但卻放出了一個可怕的敵人—人道主義。
- 斯大林周圍都是貝利亞派去的人,斯大林不能不知道他是貝利亞手中之物,貝利亞說斯大林是被他謀害死的;斯大林最相信的是日丹諾夫;我始終支持和擁護斯大林的領導;我的妻子以德國間諜罪名被捕後,我沒有聲辯,政治局開會要我同她離婚,我起初不同意,但後來又同意了。但我認為即使我真的被斯大林處死,我也是死得其所,我也願意。
莫洛托夫晚年出版回憶錄,透露許多政治與二戰內幕,頗具歷史價值與可看性。
軼聞
[編輯]在蘇芬戰爭中,蘇聯轟炸機曾轟炸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總統府(曾為沙皇行宮),此為冬季戰爭期間的赫爾辛基轟炸,結果炸彈擊中總統府前面廣場的汽車站;赫爾辛基總共被轟炸了8次,全市遭到350枚炸彈襲擊,造成97人死亡,260人受傷,另有55座建築物被摧毀,遭到世界各國的譴責。因蘇聯在其它地區使用了RRAB-3子母彈留下了大型外殼,國際社會指責蘇聯用子母彈攻擊芬蘭平民,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辯稱蘇聯飛機沒有向芬蘭人民扔下炸彈,而是去轟炸機場及去貧民區為貧苦的芬蘭人民空投麵包。芬蘭軍民便將蘇聯投下謔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
「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蘇聯 РРАБ-3 集束燃燒彈 -
「回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
芬蘭游擊隊土製汽油彈
參考文獻
[編輯]- ^ 莫洛托夫:活到20世纪80年代的列宁战友. [2012-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參見
[編輯]- 莫諾托夫雞尾酒
- 莫洛托夫計劃
- 莫洛托夫防線
- 芬蘭歌曲《不要莫洛托夫》
- 維亞切斯拉夫·尼科諾夫,莫洛托夫外孫
前任: 李可夫 |
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
1930-1941 |
繼任: 斯大林 |
-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 列寧勳章獲得者
- 蘇聯榮譽勳章獲得者
- 保衛莫斯科獎章獲得者
- 1890年出生
- 1986年逝世
- 蘇聯的共產黨領導人
-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
-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 蘇聯外交部長
- 蘇聯駐蒙古大使
- 冷戰人物
- 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人物
- 蘇聯共產黨黨員
- 俄羅斯無神論者
- 俄羅斯共產主義者
- 俄羅斯馬克思主義者
- 俄羅斯革命家
- 老布爾什維克
- 第一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 第二屆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 蘇共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
- 烏克蘭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
-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六大代表
- 俄共布八大代表
- 俄共布九大代表
- 第一屆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
- 德國—蘇聯關係
- 維亞特卡省人
- 蘇共莫斯科州委第一書記
- 冬季戰爭人物
- 諾門罕戰役人物
- 參與鎮壓1956年匈牙利革命人物
- 適用烏克蘭去共產主義法人物
- 真理報編輯
- 莫洛托夫
- 聯共布第十八次代表會議代表
- 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