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郵報
環球郵報 | |
---|---|
類型 | 日報 |
版式 | 大報 |
持有者 | CTV環球傳媒 (CTVglobemedia Publishing Inc.) |
出版商 | 菲利普·克勞利 |
編輯 | 愛德華·格林斯潘 |
創刊日 | 1844年 |
政治立場 | 中立派[1] |
總部 |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 444 Front Street West M5V 2S9 |
發行量 | 322,807份每日 410,285份周六[2] |
ISSN | 0319-0714 |
售價 | 工作日$4.00加幣 周六$7.00加幣 周日不發行 |
網站 | www.theglobeandmail.com |
《環球郵報》(英語:The Globe and Mail)是一份在加拿大全國發行的英語報紙,以多倫多為基地並在全國六個城市印刷。每周讀者量935,000[3],是加拿大最大的全國性發行報紙,周銷量居《多倫多星報》之後為第二大日報。《環球郵報》被認為是加拿大最佳報紙之一。它隸屬貝爾傳媒集團。
歷史
[編輯]《環球郵報》的前身《環球報》(The Globe)於1844年由蘇格蘭裔移民喬治·布朗創立,以週報形式發行。布朗後來成為加拿大聯邦其中一位同盟之父,而他的自由派傾向則促使他尋求Clear Grits(即加拿大自由黨先身)的支持。布朗當時亦是改革黨的一分子,而他起初亦將《環球報》當成是改革黨的喉舌。他後來卻意識到報業內潛在不少商機,所以決定改為吸納更多的自由派讀者以擴大讀者群。他選擇引用一句來自Junius的話作為社論版的題詞(「真正忠於首席裁判官的人既不會提倡、亦不會服從武斷的擧措」[a]),而這句題詞至今還每天在社論版上出現。
截至19世紀50年代,《環球報》已經成為獨立並具良好聲望的日報。在加拿大聯邦建立後,它開始通過火車系統在安大略省內發行。20世紀初,《環球報》在欄目中加上照片及增開一個為女性而設的欄目,並取「加拿大的全國性報章」為口號,沿用至今。報社開始在其他城市開設分局,並向國內其他地方提供訂閱服務。
另一方面,布朗的對頭,加拿大保守黨政客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於1872年創辦《多倫多郵報》。麥克唐納是第一任加拿大總理,亦創辦了加拿大保守黨的前身,而《多倫多郵報》亦成為保守黨的喉舌。《多倫多郵報》於1895年與《多倫多帝國報》合併成《帝國郵報》,再於1936年與《環球報》合併成《環球郵報》。合併前《環球報》和《帝國郵報》的發行量分別為7萬8千份和11萬8千份,而是次被媒界形容為「小魚吞鯨魚」的合併是由礦業巨頭{{le|威廉·亨利·萊特|William Henry Wright|萊特]]的代表George McCullagh策劃,McCullagh並成為《環球郵報》合併後的首任出版人。McCullagh於1952年自殺後,《環球郵報》被售予蒙特利爾的韋伯斯特家族。而《環球郵報》在多倫多本地市場的佔有率被《多倫多星報》奪去的同時,開始轉移視線,改為擴展其全國發行量。
總部設於溫尼伯,並於全國擁有多份地區性報章的FP出版社於1965年收購《環球郵報》。該報於1962年創辦的財經版(Report on Business)備受FP出版社所重視,亦建立了該報在多倫多商界中的聲望。FP出版社與環球郵報於1980年被出售給由肯尼斯·湯姆遜的家族所經營的湯姆遜集團。
《環球郵報》一直以來是晨報。自20世紀80年代,在下列6座加拿大城市中發行不同的地區版本:哈利法克斯、蒙特利爾、多倫多(幾個不同版本)、溫尼伯(實際在曼尼托巴省布蘭登市印刷)、卡爾加里與溫哥華。1995年,報紙開設了網站globeandmail.com,除了在印刷報紙上的內容另擁有其自己的內容與記者。這後來催生了側重於金融和投資相關新聞的夥伴網站globeinvestor.com。2004年,globeandmail.com的部分內容被限制為付費訂閱者才能瀏覽。
《環球郵報》的控制權於2001年售予電信公司貝爾加拿大,但湯姆遜家族仍是其最大股東。貝爾在此一年前也收購了加拿大最大的私營電視網絡CTV電視網。《環球郵報》和CTV後來被合併為一家隸屬貝爾加拿大的新公司,取名貝爾環球傳媒,湯姆森家族仍保留少數股權。2005下半年,BCE減少其股份,使得湯姆遜家族(通過其控股公司Woodbridge)持有40%的股權。BCE,《多倫多星報》的母公司Torstar和安大略教師養老金計劃各控其20%股權。
政治立場
[編輯]《環球報》在與《帝國郵報》合併之前已廣泛被認為是上加拿大精英群(包括多倫多商界,以及代表學術界和政府機關的知識分子)的發聲筒。合併後,《環球郵報》在每一次聯邦大選不是支持加拿大自由黨便是支持加拿大進步保守黨(後者已於2003年與加拿大聯盟合併成新的加拿大保守黨),但亦曾兩度於省選支持新民主黨,分別是1991年的沙省大選和1991年的卑詩省大選;新民主黨在兩次省選均告捷,並組成新一任省政府。
《環球郵報》在二戰後的立場雖然一般被認為是較為保守,並偏向商界建制派,但歷史學家David Hayes卻察覺到該報在這個時期的社評對嬉皮士和同性戀人士給與正面的評價,擁護福利國家的大部份原則,反對越戰,以及支持大麻合法化。該報於1967年發表的一篇社論支持同性戀合法化,其中一句「一個國家的人民在睡房中的所作所為,不應被其政府所干擾」[b]後來被總理杜魯多引用,更成為他最廣為人知的口號之一。
1980及90年代由William Thorsell出任編輯期間,該報極力擁護時任總理梅隆尼提倡的美加自由貿易政策,以及旨在促使魁北克省確認加拿大憲法的米池湖協定和查洛城協定。該報在1995年魁北克全民公投當日發表的社論大幅度引用梅隆尼發表支持該兩項協定的演説。[4]與此同時,該報亦繼續在社會問題上持較自由派的立場,如支持毒品非刑事化(該報對上一篇支持可卡因非刑事化的社論於1995年發表)和擴展同性戀人士的權益。
該報於1990年代與2000年代初期主要支持總理克里田和馬丁的自由黨政府所推行的政策,卻於2006年聯邦大選轉而支持哈珀領導的加拿大保守黨。
近況
[編輯]《環球郵報》於近年曾對其模式及版面進行修改,包括引入彩色相片、書評欄目、以及一個覆蓋藝術、娛樂及文化消息的版面。雖然該報於全國各地有售並自稱為「加拿大的全國性報章」,但某程度上仍擔當多倫多地區報章的角色,並有發行只限於多倫多版的地區欄目。而該報亦因此被批評為過度集中於大多倫多地區而忽視國內其他地區所關心的事物(而對《紐約時報》則是相反的批評,它在擴大關注全美的同時極力縮減關於紐約的版面),亦被批評者譏為《多倫多環球郵報》或「多倫多的全國性報章」。為了增加在溫哥華地區的市場佔有率,《環球郵報》近年亦在其卑詩版中增設三頁的卑詩省新聞。 [來源請求]
《環球郵報》其他諷刺性的別名包括「Mop and Pail」和「Grope and Flail」,兩者均由效力該報多年的詼諧專欄作家Richard J. Needham所取。卑詩大學學生報《Ubyssey》曾發行一份題為「Glib and Male」的諷刺性報章,而懷雅遜大學新聞系於2008年春季發行的評論報則提及到「Old and Male」一個別名,主要是指該報的大部份員工和目標讀者群。
另一份全國性英文報章《國家郵報》於1998年創刊後,曾有業內分析者預期《環球郵報》和《全國郵報》會展開一場「全國報業大戰」,但到目前為止《環球郵報》的銷情一直比《全國郵報》理想。
《環球郵報》於2007年4月23日對其版面設計進行重大修改,亦統一了旗下數個網站的瀏覽模式。[5]該報亦新增了一個題為「Globe Life」的生活信息版,被外界認為是嘗試與對頭《多倫多星報》爭奪讀者的舉動。此外,該報亦仿效北美其他報章般不再提供詳細股價列表,以及改用寬度縮窄至12英寸的紙張進行印刷。
關鍵人物
[編輯]高級編輯
[編輯]- Cathrin Bradbury,主編(features)
- Neil A. Campbell, 執行編輯
- Edward Greenspon, 兼總編輯
- Colin MacKenzie, 編輯管理 (新聞)
- Tom Maloney, 體育編輯
- Stephen Northfield, 國際新聞編輯
- David Walmsley, 國內新聞編輯
- 約翰·斯塔克豪斯, 編輯, 商務報告
- Sylvia Stead,代理編輯
- John Geiger, editorial board editor
- 帕特里克·馬丁 (Patrick Martin),評論編輯
- Jill Borra,Globe生活版編輯
涉外報道
[編輯]- 北美
- Paul Koring,華盛頓分局局長
- Barrie McKenna,華盛頓分局
- Sinclair Stewart,紐約分局局長
- Simon Houpt,紐約分局
- 歐洲
- Doug Saunders,歐洲分局局長(倫敦)
- Elizabeth Renzetti,歐洲分局(倫敦)
- Eric Reguly,歐洲分局(羅馬)
- Graeme Smith,莫斯科分局局長
- Jane Armstrong,莫斯科分局
- 中東、亞洲和非洲
- Mark MacKinnon,中東分局局長(耶路撒冷)
- Geoffrey York,亞洲分局局長(北京)
- Carolynne Wheeler,中東分局(耶路撒冷)
- Stephanie Nolen,非洲分局局長,約翰內斯堡
工作人員和專欄作家
[編輯]- John Barber
- 克里斯蒂·布蘭特福
- 斯蒂芬·布倫特
- Murray Campbell
- John Doyle
- Eric Duhatschek
- Marcus Gee
- 威廉姆·休斯頓 (William Houston)
- John Ibbitson
- Michael Kesterton, 社會研究
- Liam Lacey
- Roy MacGregor
- Leah McLaren
- Elizabeth Renzetti
- Neil Reynolds
- Doug Saunders
- Jeffrey Simpson
- 瑪格麗特·溫特
- Hugh Winsor
- 黃明珍
- Konrad Yakabuski
- Deborah Yedlin
注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World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Canada. Worldpress.org. 2007 [200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 ^ 2007加拿大报纸发行量数据库. 2008-03-12 [200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3).
- ^ National Audience Databank Surve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Globe and Mail, Oct. 30th, A12
- ^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Globe. [2008-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5).
來源
[編輯]- 書籍
- David Hayes,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Globe and Mail and the News Revolution (Key Porter Books, Toronto, 1992)
- "The Globe and Mail" in The Canadian Encyclopedia, Second Edition, Volume II (Edmonton: Hurtig Publishers, 1988)
- 網頁
- World Press Review online, "Canada: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Online" http://www.worldpress.org/newspapers/AMERICAS/Canada.cf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 The Globe and Mai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lobe Lif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lobe Ar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lobe Aut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Report on Busines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lobeinvestor.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lobe Technolog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Globefund.co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anadian Newspaper Association: Readership Fac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anadian Newspaper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Da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