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海鷹二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鷹二號反艦導彈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出的「海鷹」2號岸艦導彈
類型飛航式反艦導彈
服役期間1970年代
生產歷史
生產商中國飛航導彈研究院/瀋陽139廠
基本規格
長度7.36公尺
直徑0.76公尺
彈頭513千克聚能爆破戰鬥部,其中裝藥380千克
彈頭量2998公斤

發動機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翼展2.4公尺
作戰範圍20~95 千米
飛行高度100-300公尺
改進型30~50米
速度0.9馬赫
制導系統主動雷達導引
發射平台岸基

海鷹二號岸艦導彈(HY-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0年代至1980年代研製服役的飛航式戰術岸艦導彈武器系統。海鷹二號導彈武器系統由導彈、機動式(或固定式)發射陣地設備和技術陣地設備三部分組成。外貿出口型號名稱C-201北約代號C-SS-3 「Silkworm」(蠶蟲)。

設計

[編輯]

1965年4月23日,第三機械工業部320廠(南昌飛機製造廠)以正在仿製中的射程40千米的上游一號為基礎,開始研製延長射程的海鷹一號岸艦導彈。由於320廠的方案被認為相對保守,射程只有70千米,雖然能更快形成產品但並不能完全滿足海軍作戰要求。幾乎同時,飛航導彈研究院(即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三研究院)另提出了一個方案,國防工辦會同海軍審查後決定在海鷹一號岸艦導彈研製的同時上馬該方案,彈上成品部件與系統設備儘量與「海鷹一號」通用。1965年8月國家立項,1966年命名為海鷹二號岸艦導彈[1] 

彈體進一步加長了0.88米,採用承力式箱體設計,增加了燃料儲量,有效射程延長到95千米。這有利於把岸防導彈部署在陸地縱深,用海岸觀通站或航空機載對海警戒雷達來指示敵艦目標,提高了岸艦導彈的生存力與作戰力。同時還研製了配套的更大推力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延長液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提高了自動駕駛儀的中段導航精度性能,配套的地面設備也需要重新研製。1966年8月組裝出靜力試驗彈。

1970年3月設計定型,試驗取得7射6中、11射10中的成績。

由於320廠要承擔艦載上游一號/海鷹一號的生產,1969年2月決定在瀋陽139廠擴建建立生產線。由於海鷹二號研製進展順利,幾乎與海鷹一號同時完成定型試驗,而且更滿足中國海軍要求,海鷹一號岸艦型就被海鷹二號取代列裝,轉為主要裝備051型驅逐艦,所以後來海鷹一號更多是作為艦艦導彈出現的。由於海鷹二號導彈的長度太大,即使當時中國海軍最大的作戰艦艇051型驅逐艦裝不下其發射裝置,無法上艦,因此海鷹二號只作為岸防導彈裝備。在1975年開始改型研製裝載於轟-6轟炸機的鷹擊六號空艦導彈

發展型號

[編輯]
「海鷹」2號改型岸艦導彈
「海鷹」2號A型岸艦導彈
  • 海鷹二號改(HY-2G),換用了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為降低飛行高度進行驗證,1981年改裝彈成功,用於對在役導彈進行改裝。
  • 海鷹二號甲型(HY-2A)系列,增加了末制導的被動紅外導引體制,採用銻化銦紅外導引頭和氟化鎂玻璃罩。1970年正式展開研製,1975年12月16日首發試驗成功。1980年9月,定型飛行試驗6發5中。1982年定型,1983年海鷹二號甲型開始批量生產裝備岸艦導彈部隊。[1]
    • 海鷹二號甲Ⅰ:採用無線電高度表取代膜盒式氣壓高度表,1985年6月通過定型。
    • 海鷹二號甲Ⅱ:採用第二代紅外導引頭,1985年通過技術鑑定。
    • 海鷹二號甲Ⅲ:平飛高度降至20米。
  • 海鷹二號乙型(HY-2B)系列,或稱「降高彈」。換裝單脈衝體制末制導雷達,在平飛過程中有二次降高動作。主動雷達導引頭由圓錐掃描體制改為單脈衝體制,採用高精度無線電高度表。1975年開始研製,1982年定型試驗取得6發5中的成績,1984年1月通過定型。[1]
    • 海鷹二號乙Ⅰ:採用DM650型單脈衝主動雷達導引頭。
    • 海鷹二號乙Ⅱ:採用捷變頻體制的末制導雷達導引頭,1989年試驗成功。
      • C-201W:增程型,把液體火箭發動機換為渦噴發動機,全彈重降為2000千克,射程達200千米。

出口型

[編輯]

外貿出口型號名稱為C-201。大量出口朝鮮、伊朗等多個國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中國飛航導彈之路》]
  2. ^ Bangladesh Military Forces - BDMilitary.com. Bangladesh Military Forces - BDMilitary.com. [8 October 2015]. [失效連結]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海鷹的秘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