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沈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
百家姓》第14位
1:
2:
3:

郡望  吳興郡

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其讀音因不同的來源而有別,分別為「審」音和「真」音。讀「審」音的沈姓,是黃帝的後代。《姓纂》上說:「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采於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讀「真」音的沈,是顓頊帝的後代。宋人在《新唐書》編纂時誤將葉姓的前身沈尹氏與姬姓沈氏混為一談,造成民間有沈葉同宗之訛傳。

來源

[編輯]

漢族

[編輯]
  • 源於漢族,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之一。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 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今湖北省荊門市鍾祥區一帶),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楚有沈邑。楚莊王之子公子貞封於沈鹿,故為沈氏。」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荊門沈氏。
  • 出自姒姓:春秋時沈子之後,以祖名為氏。
  •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臺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
  • 源於嬴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左傳·昭公元年》、《姓氏考略》等記載,少昊金天氏的裔孫中有台駘氏(台胎氏),台駘氏之後建立了古沈國。古沈國於夏、商時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帶活動。到西周初期,古沈國之地被初建的晉國霸占,第二任晉國君主姬燮父乾脆吞並了古沈國,其台駘氏遺族即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為汾陽沈氏。

蒙古族

[編輯]
  • 源於蒙古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山隻昆部沈穀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沈穀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隻昆氏,後融入蒙古族,以姓為氏,世居喀喇沁。後有滿族再引為姓氏者,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沈氏。
  • 蒙古族森吉德氏,主要分布於鄂爾多斯大草原地區,在明、清之際就已經多冠漢姓為沈氏。

滿族

[編輯]
  •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都善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徒單氏,世居黑龍江,晚清時多冠漢姓為沈氏、杜氏、單氏等。
  • 滿族顏濟哩氏世居沈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扶餘)等地。晚清後多冠漢姓為沈氏、閻氏、楊氏、韓氏等。
  • 滿族申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擕,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後多冠漢姓為沈氏、申氏。

錫伯族

[編輯]
  •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康熙年間三百餘錫伯族將士擕家屬隨清軍駐守於遼寧丹東,晚清時族人後裔一致取漢字「沈」為姓氏,稱沈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鳳山沈氏。

其他民族

[編輯]
  • 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氏。今朝鮮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沈氏、或受賜沈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編輯]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間地。時,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離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此為沈姓南遷之始。

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至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將軍沈彪(字世紀) 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闢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隨同遷王。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寧化龍岩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大埔梅州等地。

末,沈光文徙居今臺南市善化區,為沈姓移居臺灣之始。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臺灣,進而又移居海外。在臺灣,臺南市新營區的沈氏先人沈參,是漳州所屬詔安三都西坑鄉望族沈宣義的第22代孫,他於乾隆十八年前後來臺灣定居在新營,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現在子孫多達三千人,成為當地的望族。

綜觀歷代,沈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華南姓氏。如今全中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兩省,大約占沈姓總人口36%,其次分布於上海、安徽、河南、廣東、湖北、貴州、山東,這七省市又集中了37%。

郡望堂號

[編輯]
  • 郡望
    •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 堂號
    • 汝南堂:以望立堂。
    • 吳興堂:以望立堂。
    • 夢溪堂:宋朝時沈括博學能文,累官翰林學士三司使。他對天文,歷算,方志,音樂,醫藥無所不通。他開始製造了渾天儀,景表,浮漏等天文儀器。開創了隙機,渾圓兩術和弧矢,割圓術的先河。着有《夢溪筆談》。沈氏因以「夢溪」為號。
    • 其他堂號:三易堂、九思堂、肅雍堂、承裕堂、忠清堂、樹本堂、文肅堂、永思堂、聚順堂、敘倫堂、敦倫堂、憩石堂、六宜堂、三善堂、清俊堂、享睦堂、四支堂、八韻堂、敦睦堂、追遠堂、聿懷堂、淵源堂、誦芳堂、餘慶堂、世德堂、師儉堂、務本堂、有餘堂、友善草堂。

參考資料

[編輯]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百家姓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沈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