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正電子發射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正電子發射,又稱β+衰變,是一種放射性衰變的方式,屬於β衰變的一種。在這種衰變反應中,一個質子轉化成中子,同時釋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電中微子[1]

正電子發射的同位素

[編輯]

能發生正電子發射而放出正電子的同位素碳-11鉀-40氮-13氧-15氟-18碘-121等。例如,以下的方程式表示了從碳-11-11的正電子發射,同時放出正電子和電子微中子

發射機理

[編輯]

質子中子是由更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構成的。最常見的兩種夸克是上夸克(帶+2/3元電荷)和下夸克(帶-1/3個元電荷)。夸克三個一組結合起來就構成質子和中子。因此,帶一個正電荷的質子由兩個上夸克和一個下夸克構成。而不帶電的中子由一個上夸克和兩個下夸克構成。通過弱相互作用上夸克還能改變而轉化成下夸克,這就會導致β輻射。正電子發射就是因為一個上夸克轉化成下夸克而造成的。[2]

能發生正電子發射的原子核也可能發生電子俘獲。對於低能量衰變,電子俘獲在能量上占據2mec2 = 1.022 MeV的優勢,因為終態少了一個電子而不是多了一個正電子。隨着衰變的能量升高,分支係數英語Branching fraction也會升高。然而,如果能量的差別小於2mec2,正電子發射將不能發生,此時只有電子俘獲能進行。特定的同位素(例如鈹-7,7
Be
)在銀河宇宙射線中是穩定的,因為電子被射線電離,此時的衰變能量對於正電子發射太少了。

應用

[編輯]

這些同位素可用於一種稱作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醫學影像技術。注意放出的能量取決於衰變的同位素種類,0.96 MeV的數據只適用於同位素碳-11的衰變。在質量更大的同位素中,質子轉換成中子產生的能量小於2me,因此不會自發地進行正電子發射。

用於斷層掃描的半衰期很短的正電子發射同位素11
C
13
N
15
O
18
F
通常由天然核反應或人工用質子轟擊富集的靶獲得。[3][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uclear Chemistry.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4). 
  2. ^ How it works:Positron emission (PDF). [2012-06-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2-08). 
  3.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Imag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11 May 2012)
  4. ^ K. W. D. Ledingham et al., High power laser production of short-lived isotopes fo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Volume 37 Number 16, 2004, 2341 doi:10.1088/0022-3727/37/16/019 (accessed 11 May 20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