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格非
|
楊格非(英語:Griffith John,直譯:格里菲斯·約翰,1831年—1912年),又譯楊約翰、楊篤信,英國倫敦會著名的來華傳教士之一,中國華中地區基督教事業的開創者。
1831年12月14日,楊格非出生於英國威爾士斯溫西一個公理會基督徒的家庭,家境比較貧窮。在8歲時被公理會教堂接納為正式成員,14歲時在一次禱告聚會中進行了第一次講道,16歲就開始正式在教堂里定期講道。隨後進入威爾士和英格蘭學習神學。
1850年自學考入大學,後來學習神學。1853年,楊格非加入了最早來華的倫敦會。1855年被按立為牧師,同年,他和一位傳教士的女兒Jane Griffith結婚。他準備前往馬達加斯加傳教,但是倫敦會差會說服了他,前往中國傳教。
1855年9月,新婚夫婦航海到達中國,先在上海附近活動。1857年進入太平天國轄區考察,1860年8月到蘇州會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後又見干王洪仁玕,然後前往南京,獲得在太平天國境內自由傳教的權利[1]。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規定中國內地(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向傳教士開放。楊格非是最早進入中國內地省份的傳教士之一。1861年,他從上海出發,6月21日,來到漢口,成為第一個進入華中地區的基督教傳教士,在沈家廟金庭公店的住宅開展布道工作。此後直到1912年離開,漢口一直是他的工作基地。他在這裡創辦了學校、醫院和訓練中心。只是在1863年住在武昌,而1867年住在漢陽。
1862年,英國循道會傳教士郭修理自廣東來漢,楊格非將金庭公店房屋以及漢正街一帶讓給循道會布道,自己去下游的花樓街購地,建造花樓總堂(後來遷往模範區,名格非堂,即今日黃石路口的榮光堂),創辦仁濟醫院(漢口協和醫院的前身)。1863年,在漢口夾街建造華中第一所教堂——首恩堂。1864年7月,在當時尚未列為商埠的武昌戈甲營建造了湖北省城的第一所教堂(崇真堂,2000年恢復使用),在附近的曇華林,也建造了一所仁濟醫院。不久,又先後在孝感、天門、皂市以及黃陂、漢陽等地建立教堂。他和他的同事在湖北省建立了至少100個傳教站,被稱為「街頭布道家」。
楊格非以在廣闊的中國內地旅行布道而知名,有時旅行距離遠達3000英里以上。他是第一個進入湖北、湖南、四川3個省份的新教傳教士。
楊格非對於中國教會的另一項主要貢獻是寫作和翻譯。楊格非通過努力,能夠熟練地使用中文,說、寫都非常流利。他雄辯的口才,使得他在中國人中深受歡迎,吸引了大批群眾來聽他的講道。1876年,楊格非在漢口創辦了華中聖教書會,專門編印布道單張與小冊子,供外出傳教散發,以補外國傳教士運用漢語不便之弱點(據1899年統計,全國基督教所用的街頭布道文字材料80%以上為該會印刷)。楊格非不僅多年擔任聖教書會的負責人,他自己也是一個多產的小冊子作者,寫作了難以計數的廣受歡迎的福音小冊子。他還從事聖經的翻譯工作,曾經將新約和部分舊約翻譯成一種以上的中國方言,又將新約、詩篇和箴言翻譯成淺文理譯本,1885年出版。他也曾翻譯了官話新約,在1889年出版。楊格非在訓練和指導眾多的中國傳道人方面做得特別成功,他在長江流域創辦了一所以他名字命名的培養本地傳道人的神學院。1899年,他在漢口後花樓居巷(今交通巷)創辦博學書院(英文校名:Griffith John College 楊格非學院,武漢市第四中學的前身)。
1905年在主日講道時突然中風,偏癱臥床。1911年10月武昌首義爆發,由其女婿施伯珩等護送乘英輪離開漢口,1912年1月返回英國。這時楊格非已經在中國定居了55年,其間回國只有3次。
1889年,楊格非被選為英格蘭與威爾士公理會全國協會主席,但他拒絕了這個榮譽,繼續留在漢口,住在他所熱愛的中國人中間。同年,出於對他在中國傳教工作的賞識,愛丁堡大學授予他神學博士學位。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
[編輯]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本條目包含來自- R. Wardlaw Thompson,楊格非: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China, London, 1906
- Noel Gibbard,楊格非:華中的使徒,1998年
- 戴德生 & China’s Open Century Volume Six: Assault On The Nine; Alfred James Broomhall;Hodder and Stoughton and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 1988
參考資料
[編輯]- ^ 基督敎敎育与中国社会变迁. [2009-03-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