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園
徐柏園 | |
---|---|
政治人物 | |
個人資料 | |
性別 | 男 |
出生 | 大清浙江省金華府蘭谿縣 | 1902年2月8日
逝世 | 1980年12月2日 臺灣臺北市 | (78歲)
籍貫 | 浙江蘭谿 |
國籍 | 中華民國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學歷
| |
經歷
|
外部圖片連結 | |
---|---|
1951年9月12日,財政部長嚴家淦與臺灣銀行董事長徐柏園(右)於臺北松山機場歡送財政部美籍顧問莫里爾返國 | |
1958年3月26日,嚴家淦第2度擔任財政部部長,歡送卸任部長徐柏園(右)離部 |
徐柏園(1902年2月8日—1980年12月2日),浙江蘭谿人。中華民國著名財經家、金融家,前任財政部部長、中央銀行總裁。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開創者。
生平
[編輯]1902年生於浙江金華府蘭谿縣。1921年杭州之江大學附中畢業後,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後改為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先在南京念預科一年,翌年轉到東大分設上海商科大學(現上海財經大學),1926年畢業。
畢業後初任寧波工商主任教員。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任杭州《民國日報》主筆、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書記長,不久到廣州任兩廣地質調查所暨交通部秘書。1930年赴美國芝加哥北伊利諾大學研究財經金融理論。1933年回國,歷任上海電氣公司副總經理、郵政儲金匯業總局副局長,交通銀行北平、天津分行經理。抗戰起擔任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8年任交通銀行昆明分行經理。1939年擔任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交通銀行四行管理處副秘書長。1946年擔任財政部政務次長及四行聯合管理處秘書長,其後出任中央銀行副總裁。1949年赴香港接掌中國銀行董事長。
1950年到台灣,任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主任秘書,後任台灣銀行董事長。1953年後任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廳長、行政院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外貿會)主任委員。1954年出任財政部部長。1960年出任中央銀行總裁。1962年後再度出任外貿會主委,並兼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1970年出任國際貨幣基金會執行董事,翌年出任中聯信託董事長、圓山聯誼會理事主席。1980年病逝於台北市。
事略
[編輯]徐柏園在大學時代曾代表學校參加1925年五卅慘案後的學聯,擔任最高決策的執行委員,處事果決。畢業後投身財經界。1937年抗戰爆發後,進入財經中樞,參與策劃戰時金融政策,草擬中國第一個外匯管理辦法。1942年國民政府獲美國巨額貸款,徐柏園力主中央銀行統一發行貨幣,這一創舉使中央銀行從此成為銀行之銀行。
1950年到台後,負責實際主持台灣生產事業,參與貨幣制度改革與恢復重建台灣經濟。作為台灣財經系統骨幹人物,積極主持展開對外貿易,為以後台灣的對外經濟貿易奠定良好基礎;參與制定進口替代戰略,維持外匯收支平衡,穩定物價,整頓財稅,推進經濟發展,頗多建樹。1969年因為剝蕉案,辭中央銀行總裁、行政院政務委員。
綜觀徐柏園一生,才識魄力超人,往往在遭遇財經困難之時能夠指揮若定,妥為安排,為財經界的歷史性人物。
被整
[編輯]徐柏園因為屬於夫人派(蔣宋美齡)而遭到太子派(蔣經國)鬥爭,官方製造了「剝蕉案」冤獄來鬥爭,徐柏園屬下被牽連,徐柏園被迫離開權力核心。此事件牽連「香蕉大王」吳振瑞,引發日本方面不滿,因此臺灣失去賺取大筆外匯的香蕉外銷日本業務。[來源請求]
家庭
[編輯]徐柏園之妻陸寒波為知名的婦女權益運動者,兒子徐小波則活躍於台灣法律、創投界。
故居
[編輯]徐柏園在央行總裁任內時,居住於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62巷24號的央行總裁宿舍,該官邸建物由企業家丁武始興建,於1949年落成。1951年賣給中央銀行,供徐柏園居住,1961年轉由張導民居住,2001年歸還給中央銀行。
2006年由台北市文化局認定為歷史建築,並由該局發起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計劃媒合進行整修,成為第一個透過該計劃完成整修的歷史建築,2017年5月,利用該官邸所設立的餐廳開業。[1][2]
參考資料
[編輯]官銜 | ||
---|---|---|
前任: 嚴家淦 (首次) |
財政部部長 第七任 1954年5月27日 - 1958年3月19日 |
繼任: 嚴家淦 (再次) |
前任: 俞鴻鈞 |
中央銀行總裁 第九任 1960年7月 - 1969年5月 |
繼任: 俞國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