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蘊
張廷蘊(879年—947年),字德樞,唐朝末年至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官員,開封襄邑人。
張廷蘊祖父張立,贈驍衛將軍。父親張及,贈光祿大夫。張廷蘊年輕時在宣武軍為伍長,唐昭宗天復年間,投奔太原,李克用收於帳下為小校。常從唐莊宗征伐,參與救上黨,戰柏鄉,攻薊門,下邢、魏。後來在莘縣及胡柳陂之戰,被流矢所中,金瘡之痕,滿臉滿身。莊宗讓他統御營黃甲軍,常在左右,加檢校兵部尚書、帳前黃甲二十指揮步軍都虞候,充諸軍濠寨使。同光初年,跟隨李嗣源攻取鄆州,加檢校尚書右僕射,充魏博三城巡檢使。時皇后劉玉娘在鄴都,放縱其下擾民,他人不敢言,張廷蘊則捉拿斬殺。後梁滅亡後,承詔入覲,改任帳前都指揮使兼左右羽林都虞候。潞州李繼韜故將楊立據城反叛,莊宗派遣李嗣源為招討使,元行欽為都部署,張廷蘊為馬步軍都指揮使,率軍為前鋒。軍至潞州,天色已晚,安頓好大軍,張廷蘊首率勁兵百餘人,過護城河登城而上,登城者不能抵禦,很快斬關迎諸軍入城。李嗣源、元行欽天亮到達,潞州城已克,李嗣源很不高興。還軍,改任左右羽林都指揮使,加檢校司空,行申州刺史。同光末年,跟隨皇子魏王李繼岌伐前蜀,授任為行營中軍都指揮使。前蜀滅亡,唐明宗李嗣源嗣位,張廷蘊改任懷州刺史,賜竭忠建策興後功臣,加檢校司徒。又改任沂州刺史、金州防禦使,加檢校太保,後來授任潁州團練使、沿淮招安使。張廷蘊認識的不過幾個字,但看重文士。攻克鄆州,擒獲鄆州節度使戴思遠的判官趙鳳,認為他是儒生,讓他不要相瞞。趙鳳告知實情,於是引薦於李嗣源,李嗣源送赴行台,趙鳳擔任翰林學士。趙鳳擔任宰相後,與張廷蘊相融洽,多次向安重誨推薦他,安重誨也認為張廷蘊苦戰功在諸將之上,向明宗保薦。明宗一直記恨張廷蘊取潞州時,不能讓功給自己,所以一直沒有任命他為節度使。應順年間,張廷蘊轉任隴州防禦使。清泰年間,進封清河郡公。石敬瑭即位,張廷蘊入為右龍武統軍,改任絳州防禦使。晉出帝嗣位,張廷蘊領左監門衛上將軍,加特進。開運三年(946年)冬,因老病求歸宋城,次年在家中去世,時年六十九歲。張廷蘊歷任七州,為官清廉,去世時,家無餘財。長子張光被,擔任通事舍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