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庾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庾信
性別
出生513年
逝世581年
北周
國籍北周
別名庾子山
職業文學家
活躍時期6世紀
親屬祖父 庾易
庾肩吾
伯父 庾於陵
學歷
  • 私塾
經歷
代表作

庾信(513年—581年),子山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故人稱「庾開府」。庾信奉梁元帝名出使北朝被留,不得回歸,文風蕭瑟哀戚,也感染北方雄渾豪邁之氣,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唐代文學的先聲。(《升庵詩話》評庾信為:「梁之冠絕、唐之先鞭」[1]

生平

[編輯]

八世祖庾滔隨晉室南渡,官至散騎常侍,家於江陵。伯父庾於陵太子洗馬,為昭明太子掌文翰。祖父庾易,累辟官不就。父庾肩吾,梁太子中庶子度支尚書,贈散騎常侍、中書令。

庾信少有文學,十五歲時任昭明太子侍讀,十九歲時與徐陵被選為第二任皇太子蕭綱文德省學士,隨父及徐摛徐陵父子出入禁宮,為文綺艷,稱「徐庾體」。

侯景之亂爆發,庾信時為建康令,率兵防守朱雀航,因賊人皆掛鐵製面具,竟率眾出奔。其後梁元帝偏安江陵,信亦奔隨而效力朝廷,奉命出使西魏。值西魏南侵,庾信滯留長安不得歸;江陵既陷,仕於西魏,後亦仕於北周,曾授官洛州刺史[2]

北周皇帝雅好文學,庾信特蒙恩禮,與諸王亦多所周旋款洽。陳朝北周通好後,南北流寓之士許還舊國,王克殷不害等得以還鄉,北周皇帝卻愛惜庾信而不遣。唯有庾信與王褒不得南回。

庾信雖然位望通顯,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致其意。北周天和四年,北周武帝北周象戲並與大臣共同編寫《象經》,由王褒作《象戲經序》、庾信作《進象經賦表》、《象戲賦》。

遷北後的庾信與滕王宇文逌(逌音悠)友善,並由宇文逌在579年(大象元年)編訂了第一本庾信集。

駢文風格

[編輯]

庾信前期仕梁,文章以綺艷為宗,音韻諧美,為齊梁之極則。後期滯留北方,常有鄉關之思,多亡國之痛,身世之感,發為蒼涼悲壯,沉鬱頓挫之音。

庾信駢文於駢體中寓散行氣格,遣事用典,多采貼自然,明麗中見蒼渾,綺縟中有流轉。內容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既有文采,亦見風骨,結合南方文學的華美,和北方文學的剛健。

評價

[編輯]

庾信的駢文駢賦,可與鮑照並舉,代表了南北朝駢文、駢賦的最高成就;庾的辭賦與徐陵一起被稱為「徐庾體」,代表作有《哀江南賦》、《枯樹賦》等。

庾的詩歌,則初步融合了南北詩風,對唐詩有重要影響。有《庾子山集》傳世。

史評其寫作風格「綺艷」,杜甫又稱其「清新」、「老成」。此六字者,詩家難兼,子山備之。張溥《庾開府集》題辭稱:「後羈長安,臣於宇文帝通好請還,終留不遣。雖周宗好士,賞音,築宮虛館,交齊布素。而南冠西河,旅人發嘆,鄉關之思,僅寄於江南一賦,其視徐孝穆之得返舊都,奚啻李都尉之望蘇屬國哉。」

杜甫《戲為六絕句》六首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成語「凌雲健筆」一詞由此而來。《詠懷古跡》第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李商隱有詩:「可憐庾信尋荒徑,猶得三朝托後車。」

隋人王通說:「徐陵、庾信古之誇人也,其文誕。」[3]金人王若虛則批評:「嘗讀庾氏諸賦,類不足觀,而愁賦尤狂易可怪。然子美推稱如此,且譏誚嗤點者。予恐少陵之語未公,而嗤點者未為過也。」[4]

清人全祖望認為庾信身仕西魏、北周,又借「天醉」為自己的失節開脫,全然無恥。[5]

注釋

[編輯]
  1. ^ 庾子山集注. 中華書局. : 5. ISBN 9787101004373. 
  2. ^ 《朝野僉載》云:「梁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於後無敢言者。時溫子升作韓陵山寺碑,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余驢鳴狗吠,聒耳而已。』」
  3. ^ 《文中子·事君篇》
  4. ^ 《滹南集》卷三四
  5. ^ 《鮚魚奇亭外編·哀江南賦後》:「甚矣,庾信之無恥也,失身宇文而猶指鶉首賜秦為天醉,信則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後世有裂冠毀冕之餘,蒙面而談,不難於斥新朝頌故國以自文首,皆本之天醉之說也。」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閱讀此作者作品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周書·卷41》,出自令狐德棻周書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北史/卷083》,出自李延壽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