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庫爾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 |
---|---|
出生 | [1] 德意志帝國法蘭克福 | 1908年11月29日
逝世 | 1983年10月10日 美國佛羅里達州羅克雷治[2] | (74歲)
母校 | 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1933年學士,1935年碩士,1939年博士; 1967年羅林斯學院法學博士(榮譽) |
知名於 | 肯尼迪航天中心首任主管 |
獎項 | 1969年國家太空名人堂[4] 1967年:太空飛行獎(美國太空航行學會)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電氣工程學[1] |
機構 | 沃伊特及赫夫納公司(法蘭克福)[2] 1939年-1943年:[2]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助理教授) |
受影響自 | 英·恩斯特·許特博士[2] |
庫爾特·海因里希·德布斯(德語:Kurt Heinrich Debus[1],1908年11月29日—1983年10月10日)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一位V-2火箭專家,後在回形針行動中被帶到美國,1962年成為首任美國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主管。
德布斯主持了位於佛羅里達州鄰近梅里特島和卡納維拉爾角北端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土星運載火箭發射場的設計、開發、建造和運行。在他的領導下,美國宇航局發射了150枚軍用導彈和太空飛行器,其中包括13枚土星5號運載火箭-阿波羅載人登月的推進器。
簡歷
[編輯]德國
[編輯]1908年11月29日,德布斯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父母名叫海因里希和梅利·德布斯[2]。他在德國接受的教育,曾就讀於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在那裡先後獲得了初級和高級機電工程學位。
1939年,他以一篇浪涌電壓(surge voltages)的論文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該校助理教授。二戰期間,德布斯加入納粹黨,成為一名衝鋒隊和希姆萊黨衛隊隊員[6](自1940年[7])。後來,德布斯被希特勒任命為復仇武器(V-1)飛行測試主管,並積極參與了佩內明德火箭研究計劃和V-2火箭的開發。德布斯主要領導佩內明德[8]地面發射架小組人員[9]並且是七號發射測試架的主管工程師[10]。
臨近戰爭尾期,德布斯和一群 V-2 工程師在沃納·馮·布勞恩弟弟的帶領下,於1945年5月2日在沙特瓦爾德(schattwald)附近找到了推進中的美軍第四十四步兵師。德布斯與其餘佩內明德科學家們被美軍拘留在加米施 - 帕滕基興(Garmisch–Partenkirchen)[2]。
在逆火行動(Operation Backfire)期間,即1924年10月從庫克斯港(Cuxhaven)附近一處廢棄的德國艦炮靶場進行的一系列 V-2 火箭發射試驗中,德布斯還充當過德國火箭工程師與英國人之間的技術暨外交勾通人[2]。
美國
[編輯]1945年底,德布斯和其他德國火箭專家一道,作為美國陸軍的「特殊雇員」被轉移到德克薩斯州布利斯堡。他曾擔任制導和控制分部副主管,1948年12月晉升為亞拉巴馬州亨茨維爾紅石兵工廠(Redstone Arsenal)馮·布勞恩的助理技術總監。
紅石兵工廠成為陸軍火箭和太空項目的重點(大火箭首次是從新墨西哥白沙導彈靶場發射,後轉移至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陸軍指派馮·布勞恩擔任開發委員會主席,德布斯則負責監督導彈部門的開發計劃,直至1951年11月[2]。
陸軍軍械部改組了該團隊,並稱之為軍械導彈中心,到1951年11月,任務開發步伐加快,一種新式導彈—紅石導彈,正在形成。 馮布勞恩指派德布斯負責一個新的導彈試驗部門[2],在後續一系列的測試中,德布斯的部門曾在太平洋地區發射了美國首枚攜帶原子彈的導彈[4]。
從1952年始,德布斯負責監督為紅石導彈、PGM-19朱庇特彈道導彈、木星-C探空火箭、朱諾導彈和潘興導彈所配套的卡納維拉爾角火箭發射場的開發建設。直到1960年,他主管的機構才從陸軍劃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從1961年起,德布斯指導設計、開發和建造了位於卡納維拉爾角北端、鄰近梅里特島的美國航天局土星火箭發射場[4]。
1962年7月1日,位於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的發射基地被正式指定為美國宇航局發射操控中心(1963年約翰·肯尼迪總統遇刺後,被重命名為肯尼迪航天中心),德布斯被正式任命為第一任主任。1965年10月,他負責美國航空航天局東西二區的無人發射操作,並被戲稱為KSC(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操控主管,直到1966年洛克·佩特龍(Rocco Petrone)擔任這一職位為止。
在德布斯的領導下,美國宇航局及其承包商團隊建起了被稱為自由世界的登月港-肯尼迪航天中心39號發射塔,並為阿波羅計劃和天空實驗室項目測試和發射了系列土星火箭。 1974年11月,德布斯以肯尼迪航天中心負責人的身份退休。
家庭
[編輯]1937年6月30日,德布斯與伊姆加德·蓋伊(娘家姓布呂克曼)結婚,在德國他們還有二位女兒齊格利特(Siegrid)和烏特(Ute)[2]。
紀念
[編輯]位於月球背面,甘斯基隕石坑東南偏東的一座小撞擊坑-德布斯隕石坑以及位於肯尼迪航天中心遊客綜合大樓里的庫爾特·德布斯會議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69年德布斯被列入國家太空名人堂。
自1990年以來,佛羅里達州國家航天俱樂部每年頒發一次德布斯獎,以表彰在佛羅里達州作出的重要航空航天成就,包括與運載火箭、航天器運行、地面支援服務,航程活動、空間教育和太空研究及開發相關的個人[11]。
出版物
[編輯]- 庫爾特, 德布斯. 《39号发射复合体建造中遇到的某些设计问题》. 達姆施塔特. 1964年6月25日 [2008年10月1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9月11日).
參考文獻和注釋
[編輯]- ^ 1.0 1.1 1.2 1.3 達林, 戴維. 库尔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航空百科全書》. [2017年6月2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6月15日).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McCleskey, C. M.; Christensen, D. L. Dr. Kurt H. Debus: Launching a Vision (PDF). 35th History of Astronautics Symposium. 1-5 October 2001. Toulouse, France. 2001 [2017-11-18]. IAA-01-IAA-2.1.0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2-16).
- ^ 《航天官员和决策者的传记, A-D》. 美國宇航局的歷史劃分. [October 18,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 ^ 4.0 4.1 4.2 Dr. Kurt H. Debus. Kennedy Biographies. NASA. February 1987 [October 7,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 ^ 斯科特金質獎章是由美國軍械協會的導彈和航天部門授予.
- ^ Karisch, Karl-Heinz. Braune Flecken auf der Weste. Frankfurter Rundschau. July 15, 2009 [2017-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 ^ Koch, Martin. Die Operation 'Paperclip'. Berliner Zeitung. August 26, 1995. (原始內容存檔於April 22, 2003).
- ^ Klee, Ernst; Merk, Otto. The Birth of the Missile: The Secrets of Peenemünde. 由Schoeters, T.翻譯. Hamburg: Gerhard Stalling Verlag. 1965: 109. OCLC 566125989.
- ^ Neufeld, Michael J. The Rocket and the Reich: Peenemünde and the Coming of the Ballistic Missile Era.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5: 57. ISBN 0-02-922895-6.
- ^ Huzel, Dieter K. Peenemünde to Canavera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2. OCLC 1374588.
- ^ Dr. Kurt H. Debus Award. National Space Club Florida Committee. [June 20,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2).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庫爾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 庫爾特·海因里希·德布斯博士: 肯尼迪航天中心之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