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關帝廟
34°55′55″N 110°57′03″E / 34.93194°N 110.95083°E
常平關帝廟 | |
---|---|
祖宅塔,2013年9月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山西省運城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第六批第479項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常平關帝廟亦稱關帝祖祠、關府[1]、常平關帝家廟,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古名下馮村)西側,南面中條山,北倚鹽池,西距解州關帝廟約8公里,在運城市區西南10公里。該廟為紀念關羽的家廟,由關羽故宅改建並擴展而成,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據清代盧湛輯《關聖帝君聖跡圖志全集》所考證,關羽為解州常平下馮村寶池裡五甲人,村內中條山陰有其祖塋。常平關帝廟始建年代不詳,相傳其前身為關羽故宅,關羽避難出走時其父母投井而亡,後人於井上建塔(即祖宅塔)以表之[2]。1985年在崇寧殿台明西南角、背面廊檐下發現隋唐時期細繩紋磚數塊,可能當時已出現祠廟[3]。
金大定十七年(1177)里人王興重修祖宅塔,按當時解州律學張開謹所撰《漢關大王祖宅塔記》只提及塔而無未提及廟[4],但明萬曆年間解州知州魏養蒙認為廟亦為當時所創建,並記載其最初廟在前、塔在後,廟坐南朝北,有大門、儀門、正殿和寢殿各三間,周圍環廊四十間[5]。最遲至明成化時廟已存在,成化十二年(1476)、嘉靖二年(1523)和嘉靖九年(1530)由當地村民三次重修[2],至明代中葉常平關帝廟仍為一座民修廟宇,參與修繕的包括常平村及附近的曲村、蠶房村村民和一些來自北方衛所的鹽商[6]。
自明代嘉靖以後常平關帝廟轉為官修,嘉靖二年(1523)巡按御史王秀豎「關王故里」石牌坊於塔前,其後巡鹽御史尚維持、宋儀望等認為廟在前、塔在後,「坐背考妣非宜」,遂將廟移至塔後,改為坐北朝南,並移石牌坊於最前,至嘉靖三十四年(1515)重修後其布局依次為三間四柱石牌坊、大門四間(兩側耳門各兩間)、祖宅塔(大門內稍東)、獻殿、正殿六間(前有東西廡各十間)和寢宮四間[2]。地方官員同時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和崇禎二年(1629)於祭祀禮儀上分別增加了每年清明節與五月十三日(相傳為關羽忌日)的祭掃,其中清明節時由州官親詣行禮,一祀本廟,一祀祖塋[7],並在隆慶三年(1569)購地二十餘畝作為廟田。有研究認為官方對廟宇的重修和改制與常平村所在的鹽池南部私鹽販運有關,常平村不僅處在護衛鹽池的要衝,同時還位於通往河南平陸縣的一條鹽道旁,官修常平關帝廟可以利用關羽崇拜加強對各村的管理,並藉助關羽神威震懾當地的盜鹽者[6]。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解州知州言如泗又在寢宮後建聖祖殿,祀關羽始祖龍逄公及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和父成忠王[8]。
建築
[編輯]常平關帝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其布局前朝後寢,廟內單獨設有娘娘殿、太子殿與聖祖殿,分別供奉關羽夫人、子關平、關興及關羽祖先,在各地關帝廟中為孤例。此外因常平關帝廟的建築多屬民間籌資所為,其建築用材普遍存在不考究和不規範之處,材料搭配、工程做法中民間手法較為普遍[3]。
今建築坐北朝南,占地約1.5萬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關王故里」石坊、山門、祖宅塔、儀門、獻殿、崇寧殿、娘娘殿和聖祖殿。[9]。
- 「關王故里」石坊:位於關帝家廟正南。橫額題為「關王故里」。四柱三間。明間兩柱雕蟠龍。次間題明嘉靖二年七月(1523年)巡按檢察御史王秀立。
- 兩側有三間四柱木牌坊各一,分別題「靈鍾鹺海」和「秀毓條山」,再兩側為鐘樓、鼓樓。
- 山門:面闊三間,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懸山頂
- 祖宅塔:山門與儀門的東側,磚塔,八角七級。高約10米。塔下原為水井,相傳關羽避難出走時,其父母投井身亡。東漢中平元年(184年)於井上建塔,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重修。
- 儀門: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面闊三間,進深二椽,懸山頂。
- 匾額:
- 「神盈宇宙」,明間中柱門楣,楷書黑底綠字。
- 「義拯黎庶」:後檐明間。楷書黑底黃字。1997年芮城韓明頭、任博雲題。
- 「中條發跡」:明間雙步梁。行書黑底金字。1996年福建泉州洪瀨眾弟子敬。
- 「神威顯赫」:明間雙步梁。行書黑底金字。1995年臺灣省臺中市南屯區玉德宮副主任委員張秋德、委員王慶豐、王鴻儒獻。
- 「功德無量」:前檐明間。楷書黑底紅字。1995年屈啟曉。
- 兩側有碑亭各一間,分別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解州常平里重修漢義勇武安王廟記》碑和四十四年(1565)《重修解州常平義勇武安王廟記》碑,再兩側為東西廡各十間
- 匾額:
- 獻殿:面闊、進深各三間,懸山頂。牌匾「浩然正氣」:獻殿明間檐下。楷書紅底金字。2003年天津馬樹君敬,古絳州王陸書。
- 崇寧殿:因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關羽被封「崇寧真君」而得名。現為清嘉慶年間遺構,面闊五間,進深四間,重檐九脊歇山頂。四周迴廊。殿內供奉關公彩塑帝裝像,兩側殿柱懸掛一副歌頌關公勇武的楹聯。(兩側有官廳、官庫各三間)
- 娘娘殿:面闊進深各五間,重檐歇山頂。四周迴廊。宋金之際,已建專殿奉祀。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被封「九靈懿德式肅英皇后」。供奉關夫人。東西廂房設有關平夫婦、關興夫婦殿。(兩側有太子殿各三間)
- 聖祖殿:位於中軸線最北端。面闊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供奉關氏始祖夏大夫忠諫公關龍逄,東側供奉關公曾祖光昭公,祖父裕昌公、父成忠公及西側曾祖母、祖母和母親的塑像。聖祖三公系清雍正五年(1727年)所封。現為清乾隆初期建築風格。
圖集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侯學金、王大奇.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 滄桑. 2001年第04期.
- ^ 2.0 2.1 2.2 明嘉靖三十四年(1515)·徐祚,《解州常平里重修漢義勇武安王廟記》:「距州東二十里為常平下馮村,王故里也。父老相傳廟即王舊居,有塔屹立,襲稱塔下為井。王初避難出亡時,其父母沉葬於內,後人因為起塔以表之。惜史傳失記,郡志無征。塔上嵌片石,知在金大定十七年,本庄社人王興重修。廡下列斷碑,知入國朝,一修於成化丙申,再修於嘉靖癸未,繼修於庚寅,皆鄉民私葺,官不與知焉。視篆後,往來經常平,祗謁王祠,乃知祠舊在塔前。嘉靖初,巡按侍御王公秀豎石為坊,榜曰「關王故里」。後來君子以為坐背考妣非宜,乃改廟南向,前面中條山,後倚鹺池,挹靈吞秀,於義尤當。乃巡鹽侍御尚公維持,發公帑金以倡,侍御宋公儀望,繼有所助。而前解守張侯習、判官王子大用各捐金以相其成。但故里之坊,猶未移置,居塔前。維正殿苟完,而寢宮未辟,殊為闕典。余因出贖罪金及穀米之類,為工食費,召匠增修,歷三時而後底績,乃移石坊於前衢。外為大門四楹,耳門各二楹,入門稍東即稱古塔也。中建虛榭,以為鄉民伏臘陳獻之所。正殿六楹,繚以迴廊,環列一十五柱。東西建廡各十楹,繪王神績。後為寢宮四楹,繚以十二柱,金碧輝煌,謁者改觀。」
- ^ 3.0 3.1 王興中. 《关羽信仰与常平关庙》. 文物世界. 2011年第05期.
- ^ 金大定十七年(1177)·張開謹,《漢關大王祖宅塔記》:「今者本庄社人王興,將一千五十四年前祖塔重加完葺,伏願神靈降佑一境之中,萬事清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命開為記。」
- ^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魏養蒙,《重修常平村關王廟記》:「王扶蜀仗義,討賊里人,建塔井上而廟制興。金大定十七年裡人王興重者,創建正殿三間,轉互環廊四十間,寢殿三間,儀門三間南向,大門三間北向焉。」
- ^ 6.0 6.1 侯娟. 《从私葺到官修: 明清山西解州常平关帝庙的演变及影响》. 古風晉運. 2012年第04期.
- ^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賈永康《常平村重修關公故里祠墓碑記》:「思得禮可以義起,事待於人為,廟貌既新,廢祀當舉。本州欲以王之香緡,供王之父母。遇每歲清明節,先期動庫貯香錢銀十兩,領於本村鄉老,備豬二□、羊二羦、油果六卓(桌)、時果八盤、饅頭兩卓(桌),香火燈燭俱全。分為二祭,至期州官親詣行禮。一祀於武安王神位前,一祀於先人墓冢,亦如民間祭掃之儀,於禮似為得宜。」
- ^ 民國·徐嘉清修,曲乃銳纂,《民國解縣誌·卷十二·古蹟考》:關聖故里廟在縣東常平里下馮村,距城二十里,相傳為關聖故宅,去關聖祖塋里許,廟中有塔屹立,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州事前御史徐祚重修,四十四年知州陳秉正修,是年署事州同賈永康申請監院胡錀議勸香需辦祭,每清明節一祀墳墓,一祀本廟,歲以為例。……乾隆二十八年知州言如泗於寢宮後重建祖廟五楹、大門三楹,崇祀始祖龍逄公暨三代光昭王、裕昌王、成忠王。
- ^ 國家文物局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62. ISBN 978-7-5010-2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