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尾巴主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尾巴主義(tailism)指盲從群眾觀點的實踐傾向。[1]

歷史

[編輯]

1903年列寧在文章《崩得在黨內的地位》中首次創造了尾巴主義這個概念:[2]

「在我們看來,這個結論是徹頭徹尾的機會主義,是十足的「尾巴主義」。」

列寧首先用尾巴主義來形容「經濟主義」分子(經濟派),他們否認黨的領導作用和理論在工人階級運動中的重要性,認為黨不應該在革命局勢中起帶頭作用,而應該允許經濟事件——危機、罷工、動亂——自行展開,成為自發發展的運動;然後,黨將繼續關注這些事件的進展,跟隨事件的尾部。列寧認為,他們的立場意味着黨應該落後於工人運動,這不行,黨是先鋒隊,要教育、鼓動、尋找機會。列寧批駁了這種抹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其他部分的界限、遷就落後階層的尾巴主義觀點。列寧還稱孟什維克的觀點是組織上的尾巴主義。這種尾巴主義正是仇視組織性、紀律性,反對集中制的無政府主義者的心理的必然產物。[3]

斯大林在文章《關於德國共產黨的前途和布爾什維克化》中寫:[4]

「必須使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善於把最高的原則性(不能和宗派主義混為一談!)和與群眾最廣泛的聯繫及接觸(不能和尾巴主義混為一談!)結合起來。不然,黨不但不可能教導群眾,而且也不可能向群眾學習;不但不可能引導群眾並把他們提高到黨的水平,而且也不可能傾聽群眾的呼聲和預料到他們的迫切需要。」

茅盾在《子夜》十五:「如果我犯了尾巴主義的錯誤,那麼,目前下級幹部整個是尾巴主義!」

毛澤東發展了這一概念,把尾巴主義定義為右傾機會主義在群眾工作中的體現,放棄領導、迎合落後分子的錯誤意見的思想和行為:[5]

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命令主義、尾巴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驕傲自大的工作態度等項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麼人有了這類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為它們脫離群眾。

。。。。。。。

在一切工作中,尾巴主義也是錯誤的,因為它落後於群眾的覺悟程度,違反了領導群眾前進一步的原則,害了慢性病。我們的同志不要以為自己還不了解的東西,群眾也一概不了解。許多時候,廣大群眾跑到我們的前頭去了,迫切地需要前進一步了,我們的同志不能做廣大群眾的領導者,卻反映了一部分落後分子的意見,並且將這種落後分子的意見誤認為廣大群眾的意見,做了落後分子的尾巴。

尾巴主義是指當進行某一項任務的條件已經成熟、群眾的覺悟已經達到一定程度時,領導者卻對客觀形勢估計不足,把一部分落後群眾的意見當作廣大群眾的意見,因而做了落後分子的尾巴,落在群眾的後面,失去對群眾的領導作用。具體表現為:[6]

  • 在思想上,忽視革命理論的意義,崇拜自發性;
  • 在政治上,放棄黨的領導,強調「群眾要怎麼辦就怎麼辦」,遷就群眾中保守的或過激的意見,甚至是少數人的錯誤意見;
  • 在組織上表現為鬆弛渙散、放任自流,忽視積極的組織工作和宣傳工作。

2016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7]「堅決反對命令主義,堅決反對『尾巴主義』,不允許為了個人政績、選票和形象脫離實際隨意決策、隨便許願。」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eorg Lukacs, 「A Defence of 『Histor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Tailism and the Dialectic)」, Verso, London, New York, 2000.182 pp.
  2. ^ 列寧:《崩得在黨內的地位》(1903年10月22日〔11月4日〕),來源:《列寧全集》第8卷
  3. ^ 孟什維克主張實行達到無政府主義地步的「民主主義」,而把建立嚴格集中制的黨的思想統稱之為「密謀主義」、「布朗基主義」等等。見《列寧全集(第二版增訂版)》第九卷前言。
  4. ^ 斯大林:《關於德國共產黨的前途和布爾什維克化》,來源:《斯大林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頁。
  5. ^ 毛澤東作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見《毛澤東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78-1048頁。
  6. ^ 柏建全:《摒棄命令主義和「尾巴主義」》,來源:《光明日報》,2016年11月11日,第2版。
  7. ^ 2016年10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