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流單體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
在流體動力學領域,對流單體是當液體或氣體體內存在密度差異時發生的現象。這些密度差異導致流體質點上升和/或下降,這是對流單體的關鍵特性。當一定體積的流體被加熱時,它會膨脹並變得不稠密,因此比周圍的流體更有浮力。流體中較冷、較稠密的部分下降到較熱、較不稠密的流體下方,而較熱的流體上升,循環往復,這種運動稱為對流,運動體稱為對流單體。這種特殊類型的對流,即從下方加熱水平流體層,被稱為瑞利-貝納德對流。對流通常需要引力場,但在微重力實驗中,已經觀察到熱對流可以沒有引力效應。 [1]
流體被概括為有流動特性的材料,往往指代液體;然而,流動性並不是液體獨有。流體性也同樣存在於氣體甚至顆粒固體(例如沙子、礫石和岩石滑坡過程中的較大物體)中。
對流單體最顯著在雲形成及其能量釋放和傳輸中。當空氣沿着地面移動時,它會吸收熱量、降低密度並向上浮。當它被迫進入氣壓較低的大氣時,它不能像在低海拔地區那樣包含儘可能多的液體,因此其中的水蒸氣將凝結為液體或固體,從而產生降水,在此過程中,暖空氣被冷卻;暖氣團密度增加而下沉,往復循環。
對流單體可以在任何流體中形成,包括地球的大氣層(哈德里環流圈)、沸水、湯(對流單體可以通過它們運輸的顆粒來識別,例如在粥中)、海洋或太陽表面。對流單體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流體的特性。
地球的對流層
[編輯]雷暴雲(強對流單體)
[編輯]暖空氣的密度低於冷空氣,因此暖空氣在較冷的空氣中上升, [2]類似於熱氣球。 [3]當攜帶水分的相對溫暖的空氣在較冷的空氣中上升時,就會形成雲。當潮濕的空氣上升時,它會冷卻,導致上升的空氣包中的一些水蒸氣凝結。 [4]當水分凝結時,它會釋放出被稱為汽化潛熱的能量,這使得上升的空氣包比周圍的空氣冷卻得更少, [5]雲團繼續向上發展。如果大氣中存在足夠的不穩定性,這個過程將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以形成積雨雲,從而支持閃電和雷聲。一般來說,雷暴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水分、不穩定的氣團和升力(熱量)。
所有的雷暴,無論何種類型,都經歷三個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和「消散階段」。 [6]平均而言,雷暴雲有24 km(15 mi)直徑。 [7]根據大氣中的實際條件,這三個階段總共平均需要經歷 30 分鐘。 [8]
絕熱過程
[編輯]由下沉空氣壓縮引起的加熱是造成一些天氣現象的原因,例如奇努克風(在北美西部眾所周知)或焚風 (在阿爾卑斯山)。
中間層
[編輯]地球大氣層按照溫度垂直遞減率分層,對流層為最底層,中間層則是第三層,其氣溫和對流層一樣也是隨高度遞減,因此在這一層中也同樣存在強烈的對流現象。不過由於缺少水汽,而且空氣稀薄,其對流現象並沒有對流層那麼多種多樣。
太陽內部
[編輯]太陽的光球層由稱為米粒組織的對流單體組成,它們是上升的過熱柱(5,800°C) 平均直徑約 1,000 公里的等離子體。等離子體在這些米粒體之間的狹窄空間上升和下降時冷卻。
參考資料
[編輯]- ^ Yu. A.Gaponenko and V. E. Zakhvataev,Nonboussinesq Thermal Convection in Microgravity under Nonuniform Heating
- ^ Albert Irvin Frye. Civil engineers' pocket book: a reference-book for engineers, contractors. D. Van Nostrand Company. 1913: 462 [2009-08-31].
- ^ Yikne Deng. Ancient Chinese Inventions. Chinese International Press. 2005: 112–13 [2009-06-18]. ISBN 978-7-5085-0837-5.
- ^ FMI. Fog And Stratus – Meteorological Physical Background. Zentralanstalt für Meteorologie und Geodynamik. 2007 [2009-0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1).
- ^ Chris C. Mooney. Storm world: hurricanes, politics, and the battle over global warming.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07: 20 [2009-08-31]. ISBN 978-0-15-101287-9.
- ^ Michael H. Mogil. Extreme Weather. New York: Black Dog & Leventhal Publisher. 2007: 210–211. ISBN 978-1-57912-743-5.
- ^ Peter Folger. Severe Thunderstorms and Tornadoes in the United States. DIANE Publishing. 10 April 2011: 16. ISBN 978-1-4379-8754-6.
- ^ National Severe Storms Laboratory. A Severe Weather Primer: Questions and Answers about Thunderstorm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10-15 [2009-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