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爾頓·貝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爾頓·貝克
Alton Lewis (Pete) Becker
出生1932年4月6日
門羅
逝世2011年11月15日(2011歲—11—15)(79歲)
密歇根州
居住地安娜堡
國籍美國
母校密歇根大學
知名於翻譯語文學修辭學東南亞語言英語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語言人類學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語言學語文學人類學
機構金保沙大學、康涅狄格大學里彭學院密歇根大學
論文A Gener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Subject Tagmemes(1967)
博士導師肯尼斯·派克英語Kenneth L. Pike

奧爾頓·貝克(Alton L. Becker,1932年4月6日—2011年11月15日)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以其對緬甸語及其他東南亞語言的研究而聞名,當中包括馬來西亞語爪哇語古爪哇語英語Kawi language。他於1968年至1986年間為密歇根大學的語言學教授。貝克在語文學修辭學民族誌研究都有出版不同的研究。他與楊理查英語Richard E. Young肯尼斯·派克英語Kenneth L. Pike寫的《修辭學:發現與轉變》(Rhetoric: Discovery and Change)是一本富有影響力的大學寫作課本,當中提出了使用羅哲斯爭論英語Rogerian argument來溝通和研究[1]亞洲研究協會每年皆會頒發奧爾頓·貝克獎以記念其對東南亞語言研究的貢獻[2]

生平

[編輯]

貝克於密歇根州門羅出生。於底特律他經常欣賞爵士樂表演,亦開展了對皮划艇的興趣。貝克於密歇根大學修讀英語文學,並於1954年取得學士學位。他於1953年與猶迪·阿曼英語Judith Becker結婚,及後到康涅狄格大學就讀並於1956年取得碩士學位及開始其教學生涯。1958至1961年間,他與家人搬往緬甸東枝居住並在當地工作,期間次子亦於當地出生。緬甸期間,貝克按富布賴特計劃在金保沙大學教授英語[3]。他指在緬甸的經驗令他的學術研究方向由英國文學轉至語言學。1969年他再次回到東南亞,並於瑪琅大學英語Universitas Negeri Malang教授語言學兩年。

學術生涯

[編輯]

貝克在1961至1986年間於密歇根大學教導學生。1961至1968年間,他於肯尼斯·派克英語Kenneth L. Pike的指導下研究,同時亦於該大學教授英語。他在1968年加入該校語言學系成為助理教授,並於1974年晉升為教授。他教授的《語言與文化》(Language and Culture)特別受歡迎[3]。貝克作為皮影偶手英語puppeteer與校內的嘉美蘭一同表演[4]。其有關哇揚皮影偶戲的論文獲評甚佳[5]:4。他有關皮影偶戲的知識論論文中指皮影偶戲恰到好處地分別有視覺、音樂及言語各方面都有提供,令其能使更多人欣賞,而該論文亦使皮影偶戲能聯繫到非印尼人的觀眾[6]。同時,語言學家亦能欣賞皮影偶手的語言能力,例如其會同時使用古老和現代語言,亦會使用爪哇語印尼語,使皮影偶戲能同時表演出過去與現代[6]

貝克就其學術貢獻多次獲嘉獎。他於1972至1975年間為密歇根大學南亞與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3]。1975至1978年間則是密歇根院士學會資深院士[7]。1981至1982年間則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駐校學者[8]。他在1995年獲頒密歇根出版書獎[9]。1996年的一次語言學會議則以其命名以表揚其貢獻:「The Notion of Person: A Conference to Honor the Work of Alton L. Becker」[10][11]。他的着作對符號學修辭學與溝通的民族誌研究都富有影響力[12]。貝克死後,亞洲研究協會設立了東南亞文化協會奧爾頓·貝克東南亞文學翻譯獎以作記念[2]

出版書籍與論文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Young, R. E.; Becker, Alton L.; Pike, Kenneth L. Rhetoric: Discovery and Chan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1970. 
  2. ^ 2.0 2.1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 L. Becker Prize Recipients,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3. ^ 3.0 3.1 3.2 http://www.lib.umich.edu/faculty-history/faculty/alton-pete-becker/memoi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14-01
  4.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Gamelan Ensemble Concert Programs: 1967–2005, http://www-personal.umich.edu/~vhflaig/project/concerts.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February 2014
  5. ^ Jennifer Lindsay, Between Tongues: Translation And/Of/In Performance in Asia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2006)
  6. ^ 6.0 6.1 Becker, Alton L., Aram Yengoyan and Alton L. Becker , 編, Text-Building, Epistemology, and Aesthetics in the Javanese Shadow Theatre, Norwood, NJ: ABLEX, 1979.  |booktitle=被忽略 (幫助)
  7. ^ "Senior Fellows," Michigan Society of Fellows,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 
  8. ^ "Community of Scholars Profile," Princeto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4) 
  9. ^ Citation from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14-01
  10. ^ Conference Announcement: The Notion of a Person,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6) 
  11. ^ Conference Schedule February 1996: Linguistics & Related Topics, [2020-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2. ^ List of publications from SI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ccessed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