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銀行
大江銀行是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七師暨皖江抗日民主根據地以巢(湖)南無(為)東地區為中心創辦的地方銀行。
歷史
[編輯]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中共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1941年5月1日突圍到皖中的新四軍部隊在無為縣白茆六洲胡家大屋正式組建為新四軍第七師,師長張鼎丞(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未到任,政委曾希聖兼第19旅政委,副師長兼代師長傅秋濤/譚希林),參謀長李志高/孫仲德兼第19旅旅長,政治部主任何偉/王集成,師副政委兼區黨委組織部長李步新,師副參謀長兼十九旅旅長林維先,政治部副主任黃火星,鋤奸部長兼公安局長李豐平,副局長嚴佑民,第19旅參謀長張銍秀。當時僅轄第19旅(轄第55、第56團)和挺進團共2000餘人。到1941年底發展到4000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了2300人,民兵增加到了22000人。
1942年4月27日在無為縣恍城(今嚴橋鎮東北的響山村附近的上莊院)成立中共皖鄂贛邊區委員會(俗稱皖中區黨委,書記何偉/曾希聖,1945年春改稱皖江邊區黨委)。1942年初成立皖中財經委,主任唐曉光(原國民黨合肥縣縣長,1943年任皖江行署副主任)、副主任林立、後奕齋。1942年8月30日《大江報》報道籌備「大江銀行」。以公營商店和合作社的名義發行過壹角、貳角、伍角3種面額的代價券,以彌補根據地輔幣不足的情況。1942年冬成立皖中行政公署,並成立皖中總金庫(主任李步新兼,副主任譚偉)。1942年皖中行署財政收入達到2478萬元,除留用1540萬元外,上交華中局、新四軍軍部749萬元,結存189萬元。1943年3月,由於經濟困難,皖中行署財政經濟處又發行了多種面額的本票。由於本票面額很大,實際上是一種短期的實物公債,並不具有貨幣的流通屬性,按當時物價折算成實物,憑本票可領用實物。1943年春末由於該抗日根據地地跨長江南北含皖南部分瀕江地區,改組成立皖江區黨委(書記曾希聖,副書記李步新,敵工部部長段洛夫,副部長吳錦章),皖中行政公署改稱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呂惠生,副主任兼黨組書記張愷帆),皖江財經處(處長葉進明,副處長蔡輝、倪子干)。[1]1943年6月,在皖中總金庫的基礎上在團山里(今紅廟鎮澗邊村以南)第七師師部附近的大榆樹村成立大江銀行,1943年秋反掃蕩勝利後遷無為湯家溝。任務是[2]
- 代理皖江行政公署金庫
- 發行大江幣建立和鞏固本位幣陣地
- 配合皖江抗日根據地的貨檢、稅收、外貿等部門掌握和調劑市場金融
- 提供農工商業貸款及免息專項貸款(災民貸款、麥種貸款、抗洪貸款、軍屬貸款、勞模貸款等)
- 向商人提供免息特種貸款去敵占區購買28種指定重要物資,運回根據地途中的損失由銀行分擔一半
- 三次發放短期抗日公債以吸收資金
大江銀行組織架構:
- 行長:皖江行署財經處處長葉進明兼(1942年8月下旬新四軍軍部為解決冬季軍需,新四軍供給部副部長葉進明赴七師皖中地區督辦而留在七師任職)[3]
- 副行長金貫一、徐德明(解放戰爭時派駐煙煤業資本家潘以三的華北煤業公司設在上海復興中路法商同得利煤棧。[4]1949年後派駐香港任華潤副總)
- 會計科
- 發行科 科長徐靜
- 業務(營業)科 科長李尚勤
- 印鈔廠:位於大榆樹村北面下胡里的山溝。廠長許開良為閩西老紅軍。1944年初在無為縣東鄉姚王廟(今湯溝鎮的長江港口)附近的大池洲籌建新的印鈔廠,1944年5月開始石印新版紙幣,但木刻印刷的方式仍然存在。
- 湯家溝分行
- 含(山)和(縣)分行
- 嚴橋抗幣兌換點
- 石澗埠抗幣兌換點
- 黃洛河抗幣兌換點
大江銀行幣
[編輯]大江銀行自辦印鈔廠印製發行大江幣,由1940年參軍的第七師政治部油印《武裝報》社美編、鉛印《大江報》社美術編輯吳耘設計、雕制木刻鈔版。[5][6]吳耘回憶:[7]
「我是一個木刻工作者,用木刻鈔票卻是第一遭……木刻鈔票是用較硬的梨木或棗木刻的,但是版面還是經不住印刷時的磨損,越印票面線條就越粗,所以印到一定程度,就得把原版從腳踏鉛印機上拿下來把線條重刻得深一點,儘量使它保持原來的摸樣。當時我用的木刻刀大部分是自己造的,有的是用舊鐘的發條改制的,有的是用自行車輪的鋼絲做成的。為了刻制『抗幣』,就把這些簡陋的刀子磨得十分鋒利。」
「大江銀行最初印製的鈔票,用腳踏的圓盤機印刷的,幣值分1元、2元、5元3種……由於大江幣的發行,至1943年底,我們就基本上占領了中心地區的金融陣地。」[8]新四軍第七師部隊也採用大江幣發給津貼,「每月津貼費上下級是一樣,每月只發大江幣一、二元」「每人每月十元伙食費」。
大江幣共計印製7種面額(壹角、伍角、壹圓、貳圓、伍圓、拾圓、貳拾圓)、18種圖案、26種版別(包括「皖南」版、「和含」版、「巢無」版等)、39種不同色別。印製有石印、木刻、膠印。木刻版別最多,膠印數量最大。鈔票形制有橫式、豎式二種。當時由於油墨缺乏,大江幣在印刷中往往出版「正反一色、一版數色」的情況。發行總額約2000萬元。以公糧和公營企業的食鹽、油、棉、麻、布等物資做貨幣準備。[9]皖中抗幣與法幣的比值是一比三十。[7]
1944年12月9日《大江報》刊登消息《大江銀行新發行抗幣及輔幣券兌換率提高一比五十》:「皖中大江銀行目前物價飛漲,特將新發行之抗幣及輔幣券對法幣之兌換率,提高為一對五十,以前所發之十元老抗幣,則在未收回前仍作一元兌法幣三十元計算。又該行現續發只限巢無或和含地區通用之十元抗幣及五角輔幣券,票面顏色不同,其中和含通用者並印有『和含』字樣以資區別。無為、湖東兩地區聯營社及和含地區之南義合作社,為謀各該地區合作社支付便利起見,發行僅限各該地區使用之一角代價券,對法幣比值亦為一對五十。」1944年12月「皖中行政公署布告幣字第二號」宣布大江銀行新增發行伍角輔幣。
1945年4月23日《大江報》刊登《大江銀行貨幣通知》:
「一、本行發行之抗幣至目前止已發出者計有以下幾種:拾元券1.紅色的工農兵學商圖本廠紙三十三年版。2.正面綠色反面紫黃色工農兵學商圖本廠紙三十三年版。3.綠色的耕牛圖本廠紙三十三年版。」
伍元券有「青蓮色的陳家閘圖票紙三十三年版(江淮印刷所印),綠色的陳家閘圖票紙三十三年版(江淮印刷所印),藍色燈塔圖紅色底紋本廠紙三十四年版,綠色的燈塔圖紅色底紋本廠紙三十四年版(和含山區)」
貳元券有「紅色工農兵學商圖本廠紙三十三年版;壹元券藍色的工農兵學商圖本廠紙三十四年版」
伍角券輔幣有「藍色的工農兵學商圖洋紙三十三年版、棕色的工農兵學商圖洋紙三十三年版(和含地區)」
「以上各券有地名者限於當地通用。」
後第七師在上海的地下黨盛慕萊動員了中華書局印刷廠會拼繪製禮券、鈔票、錢票、股票等製版的技術骨幹過雪川[10]採購一架對開膠印機、三架落面機,還有切紙機、柴油機、發電機、馬達以及幾十種零配件和化工材料,從上海曹家渡的汪偽中儲券印鈔廠設法獲得了一套鈔票花邊和底版,招聘切紙、繪圖稿、拼底板落石、上機大版、雕刻銅版、鉗工、電工、泥水木工等11道工序的印刷技工65人(含家屬)到皖江根據地。皖江貿易總局規定,這些從上海到根據地的技工,可以按原薪發雙工資(根據地一份、上海一份,從中華物產領薪),可以到中華物產領大米。1945年5月正式開始使用印鈔機。[7]1945年5月12日《大江報》發表《大江銀行貨幣通知》:「本行新發行的一種貳拾元券,系藍色,正面是黃金塔圖,反面是保衛春耕圖,直形(與關金券相似)本廠紙三十四年版,現已發特此通告。」1945年5月16日《大江報》刊登通知:「本行新發行二元券兩種如下:一、工農兵學商圖棕色票紙系三十三版(與土紙同壹版形,惟正副經理章蓋在反面)。二、季家閘圖棕色票紙系三十四年(同一圖樣,兩版印出,差異之處:一系『民國三十四年印』一系『三十年印』字樣)。」
抗戰勝利後,1945年9月,皖江區黨委奉中共中央指示北移撤退至淮安地區。撤離前,皖江行政公署把包括糧食在內的物資全數公開拍賣以回籠大江幣。皖江行署副主任魏文伯和新四軍第七師參謀長孫仲德把回籠的大江幣集中於團山里、牌樓(嚴橋鎮東北的行政村)、石澗埠銷毀。大江銀行隨軍北撤併入華中銀行,大江銀行幣即停止發行。[11]以「集成號」企業名義租用了1條拖輪、4條大木船,將印鈔廠、軍工廠、報社的機器物資,經南京轉入蘇中內河,在新四軍第二師游擊隊接應護送下,運至六合縣的八百步橋,由蘇皖行署副主任汪道涵親自組織民工拆分運至天長縣,再裝船過高郵湖過寶應運達安豐源,膠印機等印鈔設備併入華中銀行印鈔三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安徽省委決定回收民間殘留的大江幣;由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華東區行摸底調查、出台相關的兌換比價以及開展兌換工作後應採取的相應舉措,全部收兌群眾手中的大江幣。[12]1953年9月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發出《關於要求鳳陽縣政府調查存留在農民群眾手中之大江銀行幣情況的通知》,調查、登記、收兌新四軍第七師北撤時路過鳳陽縣農村時使用、留存在當地群眾手中的大江幣。[13]
參考文獻
[編輯]- ^ 蔡志鍔:《新四軍七師根據地的對外貿易》,發表於《安徽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
- ^ 任思玉:「大江銀行的歷史考查和現實意義」,《金融管理與研究》,1992年第2期
- ^ 葉進明:《皖中地區財經工作回憶》
- ^ 蔡志鍔:《大成貿易公司外記》
- ^ 特殊的大江銀行「一角票」,《人民政協報》
- ^ 吳東:《抗戰時期「木刻鈔票」之藝術和金融價值》,來源:方志四川官網,2023-8-4。
- ^ 7.0 7.1 7.2 記者 林夏:《新四軍的「貨幣戰爭」:在抗日根據地如何印發鈔票》,澎湃新聞,2015-9-1
- ^ 葉進明:《大江銀行與大江幣》
- ^ 朱清華 李東:「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帶有毛澤東頭像的紙幣」,《收藏》,2016年第12期,第81-85頁。
- ^ 過雪川:《長江邊上的鬥爭—記大江銀行印刷廠的籌建和北撤》
- ^ 黃運祥:「珍貴的『大江銀行』紙幣」,《黨史縱覽》,1998年第3期,第45頁。
- ^ 張衛強:「抗戰烽火中的大江銀行和大江幣」,《人民政協報》2021年12月16日第10版。
- ^ 余育紅 周雪琳 何芳芳:「你知道大江幣里的防偽標識嗎」,《合肥晚報》,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