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黃嘴天鵝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天鵝
愛爾蘭科克郡錄下的大天鵝鳴叫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鴨科 Anatidae
屬: 天鵝屬 Cygnus
種:
大天鵝 C. cygnus
二名法
Cygnus cygnus
  繁殖區
  留鳥
  過冬區
異名
  • Anas cygnus Linnaeus, 1758
  • Cygnus ferus

大天鵝學名Cygnus cygnus)又名大天鵝等,是天鵝屬的一種鳥類。

大天鵝是芬蘭國鳥[2],也是天鵝屬的模式種。

特徵

[編輯]

大天鵝是體形較大的雁形目鳥類,本種體形較與之混群的小天鵝略大,但只有兩者同時出現在觀察者的視野中時才能明確地觀察到這種差異,雄體長1.5米以上,雌體較小,雄性體重為7.4-14千克,平均為9.8千克,雌性則僅8.2-9.2千克。大天鵝雄雌同形同色,通體潔白,頸部極長;體態優雅。它們的腳和腿都是黑色的。喙基部的一半呈橙黃色,尖端呈黑色。在春季和夏季,由於富含鐵的環境,成年大天鵝可能會出現深色的頸部羽毛。喙上黃黑兩種顏色形成的團因個體而異,可以用於個體識別。雛鳥通常是白色的,但也有些是灰色的。[3]

本物種顯著的鑑別特徵在部,大天鵝的喙部由黑黃兩色組成,黃色區域位於喙的基部,與小天鵝相比大天鵝喙部的黃色區域更大,超過了鼻孔的位置。

分布

[編輯]

大天鵝的活動範圍很廣,在歐亞大陸的北方地區和許多附近的島嶼上都有發現。它們遷徙數百或數千英里到東亞和南歐的越冬地。北美西部和印度次大陸偶爾會有迷鳥。大天鵝主要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包括中國北部的新疆內蒙古東北北部等地;越冬於亞洲中部、歐洲大部北美洲西北部、非洲大陸的西北角、中國華中和東南沿海一帶。

大天鵝在淡水池、湖泊、淺河和沼澤的岸邊交配並築巢。它們喜歡有挺水植被的棲息地,這可能可以為它們的巢穴和新生小天鵝提供額外的保護。在中國南方常見本物種與小天鵝混群。

習性

[編輯]
三隻大天鵝與一隻疣鼻天鵝

因為雙腿不足以支撐其體重,大天鵝(特別是成長期的大天鵝)必須生活在有大面積水域的地區。大天鵝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浮在水面。[4]

大天鵝白天較活躍,以低頭或倒立的方式在水中覓食,也在地面上吃草。它們在夏季具有較明顯的領地意識,但在冬季則喜歡群居。大天鵝一般成群地生活在濕地附近。在10月至11月,大天鵝經常形成40隻以上的較大鳥群;而在1月至早春,則一般形成少於 30隻的較小鳥群。大天鵝存在社會等級制度,較大的家庭地位較高,已經配對但尚未繁殖的天鵝位於中間,而未成對的天鵝則位於底部。地位更高的天鵝可以進食更長時間,游離個體會尋求加入群體以獲得更多保護。如果一個大天鵝家庭中存在具有較強攻擊性的雄性天鵝,那麼這個家庭往往比規模相近的其他家庭社會地位高。

遷徙的大天鵝在跨越海洋時會在500-1700 m的高度飛行,但通常更喜歡在較低的高度飛行,以便在飛行之間頻繁休息。據記錄,在不列顛群島附近,遷徙的大天鵝達到了8000米以上的高度。

大天鵝可以活幾十年。一旦度過孵化後的最初幾周,它們的年死亡率就會很小。當野生大天鵝決定繼續以農業穀物為食,而不是向南遷徙以水生植物為食時,可能會在冬天被凍死。然而,成年與亞成年大天鵝最常見的死亡原因是飛行事故。[3]

食物

[編輯]

本種以水生植物的種子、莖和葉片為主要食物來源,雛鳥偶爾取食少量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蚯蚓,以滿足生長和發育的高蛋白質需求。修長的頸部和強而有力的喙使大天鵝有能力取食埋藏在湖底淤泥中的食物,如菱角蓮藕等。 在淺淡水中,大天鵝用有蹼的腳挖泥,然後將頭浸入水中以淺根和塊莖為食。父母還通過攪動水柱來幫助大天鵝雛鳥進食,使水生植物更容易獲取。大天鵝也可以在陸地棲息地或鹹水潮汐環境附近進食。[3]

在淡水環境中,大天鵝的覓食活動主要集中在早上和下午。對於鹹水環境,由於漲潮時進食較困難,因此大天鵝更喜歡在漲潮時休息,在退潮時進食。陸地上的覓食行為受到日照長度、溫度和安全性的影響。當白天較長、溫暖和明亮時,大天鵝較為活躍,覓食較多。[3]

繁殖與築巢

[編輯]

大天鵝是一夫一妻制的鳥類,終生成對。交配時,它們會面對面地進行求愛表演,翅膀會顫抖地半張開並抬起,每隻天鵝交替彎曲以伸展脖子,同時發出響亮的鳴叫聲。交配時間很短,持續大約一分鐘。大天鵝在築巢期間都會堅決捍衛自己的領地。大天鵝的交配季節一般是四月下旬到五月初。

大天鵝的巢建一般在水邊、島嶼或湖岸上,位於一個由植物材料(通常是苔蘚和地衣)製成的大土丘上。每年繁殖時,雌性一般會產4-5個卵,孵化約35天,孵化期為6月至7月初。大天鵝蛋很大,橢圓形,呈灰白色。由於巢穴條件和水中可能存在的鐵元素,產下的蛋可能會在幾天後被染成棕色。由雌性負責孵化,而雄性負責守衛領地。雄性很少孵蛋,但它們會保持在距離巢穴50-100 m的範圍內,警惕地守護巢穴。 當雌性孵化休息時進食時,由於卵尺寸較大,因此能夠保持恆定的溫度,這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減少熱量損失。隨着蛋的成熟,孵化中斷的時間會增加,在孵化前幾天雌性大天鵝會完全停止孵化。

孵化後的最初幾天,大天鵝雛鳥仍靠近巢穴,由雌性照顧。與疣鼻天鵝不同,大天鵝並不將雛鳥背在背上。大天鵝雛鳥在孵化後2至3天就可以離開巢穴,在三個月大時長出飛羽,四五個月大時就能飛翔。由於容易受到寒冷天氣、捕食者和食物不足的影響,大天鵝雛鳥的死亡率很高。在發育的早期階段,父母會幫助大天鵝雛鳥進食,與它們保持親密關係。有趣的是,如果水面提前凍結並且小天鵝還無法飛行,大天鵝父母可能會拋棄他們的孩子。 由於缺乏父母的指導,被拋棄的大天鵝雛鳥通常無法存活。大天鵝雛鳥很少主動發起飛行,而是觀察父母在飛行前發出的信號,然後跟隨父母起飛。雛鳥在約一歲時獨立,在大約4歲時性成熟。大天鵝雛鳥生長速度受到棲息地質量和食物供應的強烈影響。[3]

溝通與交流

[編輯]

大天鵝有若干飛行前信號,常見的信號包括頭部扭動、增加的四音節叫聲和拍動翅膀等。鳥群會不斷增加信號以營造興奮感,並在起飛過程中實現同步。着陸後不久,大天鵝有時會發起問候或凱旋儀式,包括搖頭、叫聲和拍動翅膀。問候和凱旋儀式很容易轉變為性互動或攻擊性互動。[3]

自然威脅

[編輯]

大天鵝在休息時,會蜷縮在地面上,以便減少寒冷環境中的熱量散失。當大天鵝父母休息進食時,捕食者可能會偷食它們的蛋。一旦大天鵝達到成年體型,捕食的威脅就會減少。大多數捕食發生在雛鳥年幼、迫切需要父母保護的時候。由於體型較大,大天鵝在陸地上並不十分敏捷,常常會退回到水中以躲避陸地哺乳動物的捕食者。[3]

保護情況

[編輯]
  •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年
  •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漸危 生效年代: 1996年
  •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大天鵝取羽毛燒灰備用,可以止血,因此被捕獵作為藥物利用,非法獵殺食用都是造成它數量減少的原因。目前適合大天鵝棲息的濕地也在受到人為活動的破壞,這些都是造成此物種瀕危的原因。

人類的一些活動威脅着大天鵝,例如狩獵、巢穴破壞、偷獵蛋、棲息地喪失和退化,包括內陸和沿海濕地的開墾。對天鵝棲息地的威脅包括農業擴張、過度放牧、將濕地排水用於灌溉、道路開發、石油勘探、開採和運輸造成的石油污染以及旅遊業的干擾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Cygnus cyg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 Weaver, Fran. 芬兰的大自然象征符号. 這就是芬蘭. 2014-08 [2017-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Kuo, Priscilla. Cygnus cygnus (whooper swan). Animal Diversity Web. [2023-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1) (英語). 
  4. ^ Mondadori, Arnoldo (編). Great Book of the Animal Kingdom. New York: Arch Cape Press. 1988: 182–18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