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雅雯
哈莉特·哈曼 閣下 The Rt Hon. Harriet Harman KC MP | |
---|---|
反對黨領袖 工黨領袖(代理) | |
任期 2015年5月8日—2015年9月12日 | |
君主 | 伊莉莎白二世 |
首相 | 大衛·卡麥隆 |
前任 | 文立彬 |
繼任 | 傑里米·科爾賓 |
任期 2010年5月11日—2010年9月25日 | |
君主 | 伊莉莎白二世 |
首相 | 大衛·卡麥隆 |
前任 | 大衛·卡麥隆 |
繼任 | 文立彬 |
工黨副領袖 工黨主席 | |
任期 2007年6月24日—2015年9月12日 | |
領袖 | 白高敦 文立彬 |
前任 | 彭仕國(副領袖) 希瑟·布萊爾斯(黨主席) |
繼任 | 湯姆·沃特森(副領袖) |
影子內閣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 | |
任期 2011年10月8日—2015年5月11日 | |
領袖 | 文立彬 |
前任 | 伊凡·劉易斯 |
繼任 | 克里斯·布萊恩特 |
影子內閣副首相 | |
任期 2010年10月7日—2015年5月8日 | |
領袖 | 文立彬 |
專門負責 | 尼克·克萊格 |
前任 | 施仲宏 |
繼任 | 無 |
影子內閣國際發展大臣 | |
任期 2010年10月8日—2011年10月7日 | |
領袖 | 文立彬 |
前任 | 道格拉斯·亞歷山大 |
繼任 | 伊凡·劉易斯 |
下議院領袖 掌璽大臣 婦女與平等國務大臣 | |
任期 2007年6月28日—2010年5月11日 | |
總理 | 白高敦 |
副職 | 海倫·古德曼 克里斯·布萊恩特 巴巴拉·基利 |
前任 | 施仲宏(領袖) 魯思·凱利(婦女) |
繼任 | 楊佐義(領袖) 文翠珊(婦女與平等) |
憲制事務部副大臣 | |
任期 2005年5月10日—2007年6月28日 | |
總理 | 貝理雅 |
大臣 | 查理·法爾克納 |
英格蘭和威爾士副總檢察長 | |
任期 2001年6月11日—2005年5月10日 | |
總理 | 貝理雅 |
總檢察長 | 彼得·戈登史密斯 |
前任 | 羅斯·克蘭斯頓 |
繼任 | 麥克·歐布林 |
社會保障大臣 婦女大臣 | |
任期 1997年5月3日—1998年7月27日 | |
總理 | 貝理雅 |
前任 | 彼得·利雷 |
繼任 | 戴理德 帕丁頓女男爵傑伊(婦女) |
影子內閣社會保障大臣 | |
任期 1996年7月1日—1997年5月2日 | |
領袖 | 貝理雅 |
前任 | 克里斯·史密斯 |
繼任 | 杜瑞爾 |
影子內閣衞生大臣 | |
任期 1995年10月19日—1996年7月1日 | |
領袖 | 貝理雅 |
前任 | 瑪格麗特·貝克特 |
繼任 | 克里斯·史密斯 |
影子內閣就業大臣 | |
任期 1994年7月21日—1995年10月19日 | |
領袖 | 貝理雅 |
前任 | 彭仕國 |
繼任 | 大衛·布倫基特(教育與就業) |
影子內閣財政部首席秘書 | |
任期 1992年7月18日—1994年7月21日 | |
領袖 | 約翰·史密斯 瑪格麗特·貝克特(代理) |
影子大臣 | 戈登·布朗 |
前任 | 瑪格麗特·貝克特 |
繼任 | 戴理德 |
坎伯韋爾和佩卡姆選區 佩卡姆選區(1982-1997) 下議院議員 | |
現任 | |
就任日期 1982年10月28日 | |
前任 | 哈利·蘭伯恩 |
多數票 | 25,824(50.1%)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哈莉特·露絲·哈曼 Harriet Ruth Harman 1950年7月30日 英國倫敦馬里波恩 |
政黨 | 工黨 |
配偶 | 傑克·德羅米(1982年結婚-2022年夫逝) |
兒女 | 2子 1女 |
母校 | 約克大學 |
宗教信仰 | 天主教會 |
網站 | 官方網頁 |
經歷
|
哈莉特·露絲·哈曼(英語:Harriet Ruth Harman,1950年7月30日—),是現任英國下議院坎伯韋爾和佩卡姆議員。她曾任影子內閣和內閣多個要職,自2007年起,她擔任工黨副黨魁與影子內閣副首相,以及影子內閣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等職務,她於2010年布朗辭職後和2015年文立彬辭職後兩次署理工黨領袖和反對黨領袖。
她是醫生約翰·哈曼和律師安娜·哈曼的女兒,畢業於約克大學。從政之前在布倫特法律中心工作,1982年她通過補選成為國會下院佩卡姆選區的議員。1992年被時任工黨領袖約翰·史密斯延攬入影子內閣,先後在史密斯和托尼·布萊爾的影子內閣任影子內閣財政部首席秘書、影子內閣就業大臣、影子內閣衞生大臣等職。
1997年哈曼進入貝理雅的內閣,出任社會保障大臣兼新設立的婦女大臣兩職。1998年她因故離開內閣,2001年回歸政府負責法律和憲制事務。2007年首相布萊爾和副首相普雷斯科特雙雙退任,哈曼成功當選為工黨副領袖,成為工黨二號人物。布朗上台後,哈曼任下議院領袖、掌璽大臣,仍兼任婦女與平等大臣。
2010年大選工黨落敗,她被新任工黨領袖愛德·米利班德任命為影子副首相,先後兼任影子內閣國際發展大臣和影子內閣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她也在文立彬缺席期間以影子內閣首相出席首相答問環節。2015年大選工黨再敗,她也在當年9月卸任工黨副領袖。
同時她也是目前,也是史上連續任期最長的下議院女議員,[1][2]並因此被時任首相文翠珊稱為「下議院之母」。[3]
哈曼與前工會領導人傑克·德羅米結婚,後者於2004年成為工黨財務長,並於2010年成為伯明翰厄丁頓選區的國會議員,他們育有兩兒一女。
早年生活和事業
[編輯]哈曼出生於倫敦哈利街108號[1][永久失效連結]。[4]她的母親安娜·哈曼(娘家姓斯派塞)是一位律師,她的父親約翰·畢曉普·哈曼是一位哈利街的醫生。[5] 哈曼的雙親都有非英國國教徒背景——她的爺爺眼外科醫生納撒尼爾·畢曉普·哈曼是著名的一位論者,[6] 外祖斯派塞家族是眾所周知的公理會信徒。她的姑母是歷史學家朗福德伯爵夫人伊麗莎白·帕克納姆,表親包括作家安東尼婭·佛雷澤、蕾切爾·瑪麗·布林頓,以及歷史學家朗福德伯爵托馬斯·帕克納姆。[7]哈曼也是約瑟夫·張伯倫和內維爾·張伯倫的遠親。[8]
哈曼就讀於收費公立學校聖保羅女校,然後在約克大學獲得政治學文學士學位。在約克時她是古得利克學院成員,深度參與學生政治。離開約克後,她繼續進修獲得律師資格。
哈曼曾為倫敦的非營利性組織布倫特法律中心工作。在1978-1982年,她成為人權保護組織「自由」的全國委員會(NCCL)法務工作人員。1982年,在她通過補選成為佩卡姆選區的國會議員之前,她被指控藐視法庭,[9]她將這個案子提交到歐洲人權法院,成功地提出理由證明控方侵犯了自己的言論自由,《哈曼訴聯合王國案》至今仍被認為是英國公法中的重要案例。[10]
哈曼後來也參加了歐洲人權法院針對英國軍情五處的案件。1984年,前軍情五處的探員凱西·馬斯特的電視採訪透露了軍情五處秘密保留了哈曼和前公民自由全國委員會秘書長(NCCL)帕科利特·休伊特(後任衛生大臣)的個人檔案。[11]她們成功地證明了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因為軍情五處的行為不符合民主的最低標準——既無法律授權又無民主監督。[11]該案的成功直接導致1989年安全服務法的出台。[11]
國會反對黨議員
[編輯]工黨籍國會佩卡姆選區議員亨利·蘭伯恩卒於1982年8月21日。隨後在1982年10月28日舉行補選,哈曼以1,1349張選票(得票率50.34%)成功繼任,超過主要對手社會民主黨候選人迪克·泰文3931張選票。保守黨候選人約翰·里德伍德(後任威爾士事務大臣)得票率第三。
1984年,哈曼成為影子社會服務副大臣,1987年擔任影子衛生副大臣。1992年大選後,她進入影子內閣先後擔任影子財政部首席秘書(1992-1994)、影子就業大臣(1994-1995)、影子衛生大臣(1995-1996)和影子社會保障大臣(1996-1997)。[12]
工黨政府
[編輯]托尼·布萊爾首相任職期間
[編輯]1997年工黨贏得大選之後,哈曼成為社會保障大臣和第一任婦女大臣,[13]被賦予改革福利國家的任務,在此期間她將施政重點放在建立最低收入保障和老年人冬季採暖補助,後來政府認為採暖補助政策違反了歐洲性別歧視法,因為男性獲得補助的年限(六十五歲)比女性(六十歲)長。[14]這項政策後來修改為男女都可在六十歲時獲得補助。哈曼於1998年被解除大臣職務,據許多媒體推測,這是哈曼與她負責福利改革的副手法蘭克·菲爾德一系列衝突的結果,也有人認為哈曼決定削減單身父母的補貼也是導致她下台的因素。[15]在政府任職期間,她的所有投票都與工黨一致,只有個別例外。
2001年大選後,哈曼回歸前座擔任英格蘭和威爾士副總檢察長,她也是第一位擔任這一職務的女性,根據慣例,她被任命為御用大律師,即使她沒有獲得在高等法院出庭的權利,而且在她任副總檢察長期間也沒有辦理過任何一起案件。
2005年大選後,她成為憲政事務部副大臣,負責憲政改革、法律援助和法院程序,並代表憲政事務大臣查理·費爾科納男爵出席下院質詢。2006年3月16日,她宣布放棄自己所負的選舉管理和上院改革大臣級職責,聲明這是為了迴避自己擔任工黨財務長的丈夫傑克·德羅米,當時德羅米宣布將調查一筆沒有向工黨公開的貸款。哈曼保留了其他職務。[16]
工黨副領袖選舉
[編輯]哈曼宣布她打算在約翰·普雷斯科特退下後接替副領袖職務。[17]2006年11月27日,新聞協會報道說哈曼委託互聯網調查公司YouGov所做民意調查顯示哈曼是最有可能為工黨在下次大選擴大票源的副領袖潛在候選人,[18]她在BBC的採訪以此證明她應該成為下任英國副首相。[19]
儘管她支持伊拉克戰爭,但在副領袖競選期間,她表示如果自己擁有完全信息,就不會投贊成票,特別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存在缺乏具體證據。[20][21]
她沒有獲得任何大型工會的支持資助其競選活動,她申請一萬英鎊的個人貸款[22]以延長四萬英鎊的貸款抵押。[23]由於沒有及時申報一些貸款和捐助,哈曼受到選舉委員會關於違反選舉法的調查。雖然沒有提交警方,該委員會還是說「沒有即時提交報告十分嚴重」。[24]
2007年6月24日,哈曼在激烈的競爭中當選工黨副領袖。[25]第一輪投票時,衛生大臣阿蘭·約翰遜處於領先的位置,但在第二輪投票中,出局的四位候選人獲得的票重新劃分,哈曼(50.43%)擊敗約翰遜(49.56%)當選。[26]
競選捐款
[編輯]2007年11月,房地產開發商戴維·亞伯拉罕的秘書Janet Kidd捐贈了5000英鎊給哈曼的副領袖競選運動。在《星期日郵報》調查了與亞伯拉罕有關的人的其他捐贈,以及首相戈登·布朗斷言所有這些錢都將退還後,哈曼發表聲明說,她於7月4日「真誠地」接受了捐贈,這些捐款已經在選舉委員會和工黨黨員利益登記簿進行了登記,並且她「不知道戴維·亞伯拉罕和Janet Kidd之間的任何資金安排」。[27]
戈登·布朗首相任職期間
[編輯]哈曼是布朗的長期支持者,並被布朗視為私人朋友。2007年6月28日,布朗成為首相後,哈曼進入布朗內閣任下院領袖、掌璽大臣和女性平權事務大臣,並獲得工黨主席頭銜,但與前任約翰·普雷斯科特不同,她沒有成為副首相。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布朗在羅馬尼亞出席北約峰會,哈曼作為下院領袖代替布朗接受首相問答環節,成為第一位接收首相質詢的工黨籍女大臣,並在後來布朗缺席時重申了這一點。
2007年工黨年會時,哈曼攻擊保守黨是「令人討厭的黨派」,並暗示下次大選的競爭將不會很激烈。[28] 2008年4月1日每日郵報報道,哈曼決定穿一件凱芙拉背心並在警察的保護下視察自己在佩卡姆的選區。4月2日衛報報道說來自大都會警察廳的消息稱,「哈曼穿着防爆背心以保護自己免受刀具和子彈的傷害,這是她自己決定的」。[29]哈曼打比方稱這就像在建築工地戴安全帽一樣,BBC第四頻道主持人約翰·漢佛萊斯回應道:「你在建築工地戴安全帽是因為有東西會掉落到你頭上的危險,但你不需要在倫敦街頭穿防爆背心,不是嗎!」哈曼告訴BBC自己選區的警察穿上了防爆背心,並給了自己一個穿。[30]
2008年4月,哈曼的博客遭黑客入侵,為她聲明加入了保守黨。哈曼後來向天空電視台承認這是她將自己的名和姓作為博客的用戶名和密碼的結果。[31]
《家庭生活方式》
[編輯]1990年,哈曼參與撰寫了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報告《家庭生活方式》,其中指出「不能假定男人一定是家庭生活的資產,或父親在家庭中的存在必然可以提高社會凝聚力」。[32][33]2008年5月,哈曼在智庫西維塔斯表示,「沒有可以養育孩子的完美理想家庭」。[34][35]
2008年6月,兩名公民團體「Fathers 4 Justice」的成員在哈曼位於倫敦東南的Herne Hill的家附近抗議,聲稱「父親的價值是鮮活的,而不僅僅是概念。」他們爬上哈曼家的屋頂後,被大倫敦警察逮捕,一個月後被保釋。[36]2008年7月9日上午,「Fathers 4 Justice」的支持者再次爬上哈曼的屋頂,橫幅上寫着「停止對爸爸的戰爭」。[37]抗議者的一個理由是,哈曼拒絕與他們會面的請求,但哈曼否認他們提出過會面的要求。[38]
統計數據的應用
[編輯]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政府的一份報告顯示,女性失去工作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擔心失業的可能性也比男性大,哈曼說:「我們不會讓女性成為這場衰退的受害者。」[39]然而,一些統計數據與她的立場相矛盾,包括國家統計辦公室(英國統計局的執行機構)關於《2008年經濟衰退對就業女性的影響少於男性》問題的報告。報告指出,男性失業率是女性的兩倍。政府平權辦公室堅持,統計辦公室的數字並不代表它為幫助婦女所作的努力。[40][41]
2009年6月,英國統計局局長邁克爾·司高樂爵士寫信給哈曼警告她,統計辦公室和政府平權辦公室公布的男女薪酬差異的不同數據可能會削弱公眾對官方統計的信任。平權辦公室的數據是23%,基於所有員工的平均小時收入,而不是根據統計辦公室使用的全職員工每小時平均收入的12.8%。司高樂寫道:「統計局認為,在沒有資格的情況下,使用23%這個數據本身就會對性別工資差距產生誤導性量化的風險。」[42][43]
國會議員開支醜聞
[編輯]2009年1月,哈曼提議修改規則,國會議員的開支信息不再適用於《信息自由法》的有關規定。這項提議意圖縮小「信息自由法對於國會議員開支信息的限制」。這意味着,根據法律,記者和公眾將不再有資格了解其國會議員的開支細節。工黨議員在黨鞭長的督促下被迫同意。保守黨聲明反對這項提議並在mySociety進行在線民意測驗,結果哈曼撤回了這項提議。[44] 這項提議的挫敗導致英國國會開支醜聞被披露。
2010年12月哈曼被曝是在2008年至2010年違規報銷不當開支的40名議員之一。2010年11月,哈曼的國會私人秘書伊恩·拉弗利阻止了一項旨在允許公開賠付的動議。[45]
政治忠誠
[編輯]2010年11月,紐約時報報道說2009年底,哈曼在諾福克的家中舉辦家庭聚會,賓客有帕科利特·休伊特、「至少一名大臣」以及一名議員。[46]報道說,哈曼認為戈登·布朗是令人絕望的,至少有五位內閣成員認為布朗應該辭職。[來源請求]
平權法案
[編輯]作為擬議的平等法的一部分,哈曼宣布了一個改變現有的歧視法律的磋商,包括就業中的逆向歧視的議題。根據原來的建議,法律上允許雇主根據應聘者的種族或性別,對其進行歧視。雇主不需要使用他們的權力,但能夠這樣做,而不會因歧視性做法受到法律行動的威脅。白皮書還提出了結束年齡歧視,提高組織透明度和在公共部門實行新的平等義務的措施。[47]這些改變如果作出,可能會面臨《歐洲人權公約》第14條規定的挑戰,「公約」禁止基於性別、種族、膚色、語言、宗教和其他幾個標準的歧視。[48]邁克爾·米勒在《觀察家報》寫道,他認為,「今天國會的平等法案賦予雇主選擇少數民族應聘者或女性應聘者超過白人男性的權利,只是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或女性。」[49]
哈曼還委託一份報告建議,允許政黨擬定全黑候選人名單,[50]旨在增加威斯敏斯特的黑人議員人數。提出的另一份報告將這一安排擴大到2015年以後的全女候選人名單,[51]這將不會對2010年大選產生任何影響。[52]這些建議得到三個主要政黨成員的支持,雖然沒有人聲稱在他們的候選人名單上有歧視。[53]在工黨內部,哈曼說自己「不同意全由男性領導」,因為男人「不能自己運行所有東西」;因此,工黨的正副領袖中應該始終有一名女性。[54] 她還說,雷曼兄弟的崩潰可以避免,如果是「雷曼姐妹」的話。這些評論引起了對性別歧視和「陰險偏見」的指責。[55]
重回反對黨
[編輯]布朗在2010年大選失敗後辭任首相和工黨領袖,作為副領袖,哈曼自動代理工黨領袖和反對黨領袖,享有公務用專車。雖然她在媒體中被非正式地描述為「代理」領袖,但她完全是黨章條款規定的領袖,儘管是臨時性的,如1994年瑪格麗特·貝克特的情況。[56]她宣布繼續擔任副領袖而不是競選領袖,她唯一的公開解釋是:「你不能在擔任副領袖的同時競選領袖。」[57]
她支持女性黛安·阿貝特(現任影子內政大臣)以防止候選人全都是男性。但她仍然主張她打算在整個選舉中保持中立,並說,「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我們有五個奇妙的候選人,他們都有成為黨的優秀領袖的潛質。」[58]
愛德·米利班德當選黨領袖後,哈曼任影子副首相,專門負責副首相尼克·克萊格。[59]2010年10月,米利班德改組影子內閣,哈曼兼任影子國際發展大臣。[60]2010年,哈曼在蘇格蘭工黨大會上發表演講時,將時任財政部首席秘書自民黨人丹尼·亞歷山大稱為「生薑齧齒動物」(自民黨的官方顏色為薑黃色)。這次會議迎來了歡呼和歡笑,但是自由民主黨和蘇格蘭民族黨將他們描述為「姜」和「反蘇格蘭」。哈曼後來為此道歉。2011年,哈曼被任命為影子文化、媒體和體育大臣。2014年,她在首相答問環節中指責尼克·克萊格變成了一個保守黨。[61]
孌童信息交流組織的指控和反應
[編輯]2014年2月,哈曼否認了支持當時隸屬於全國公民自由委員會(NCCL)的戀童癖信息交流(PIE)的指控,而1978年至1982年,她是該團體的法務官。親保守黨的每日郵報和每日電訊報聲稱哈曼的丈夫傑克·德羅米和前衛生大臣帕特里夏·休伊特在為NCCL工作時對兒童的性虐待表示支持。
在電視採訪中,哈曼說她「沒有什麼可以抱歉」,「我非常遺憾這個曾存在過的邪惡的組織戀童癖信息交流(PIE),它與NCCL的關係不影響我的工作過的NCCL。」[62]哈曼說,雖然她確實支持男同性戀性行為年齡平等,但她從未同意年齡下降到16歲以下,並指責「每日郵報」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使她構成「結社罪」。[63] 愛德米利班德支持哈曼,並說,她有「巨大的體面和誠信」。[63]
《每日電訊報》對哈曼聲稱PIE在自己加入NCCL之前就被「推到邊緣」的說法表示懷疑。[64]
2015年大選後
[編輯]2015年大選工黨失敗後,愛德·米利班德辭職,哈曼再次代理黨領袖,並宣布新領袖產生後自己將辭去所有前座職務。[65]作為臨時黨領袖,她決定,工黨對《2015年福利改革和工作法案》投棄權而不是反對票,導致48名工黨議員違反黨的意志投了反對票。[66]她現在是國會兩院人權聯席委員會的主席。
私人生活
[編輯]她與傑克·德羅米1982年在倫敦布倫特區結婚,他們相識於1977年格林威克糾紛,當時哈曼是罷工委員會的法律顧問。他們有兩個兒子(1983年2月和1984年11月出生)和一個女兒艾米(1987年1月出生),女兒姓「哈曼」。[67]帕特里夏·休伊特是她一個孩子的教母。[15]在1988年下半年,哈曼一段時間沒有在下議院工作,12月26日據報道哈曼是由鸚鵡熱引起的肺炎。[68]哈曼擁有一些房子和財產,包括在薩福克的房子,[69]和在倫敦南部的Herne Hill的一個家。[70]
在1996年,哈曼將她的小兒子約瑟夫送到奧平頓的聖奧拉弗文法學校,一所經過挑選的選拔性文法學校,而把她的大兒子哈利送到羅馬天主教倫敦教學學校,一所政府撥款補助的中學。哈曼說聖奧拉夫學校:「這是一所入學資格和我的兒子的班級...開放給南華克每個孩子的國立學校,不管收入或他們的父母是誰」。事實上,雖然南華克的每個孩子都有資格申請進入聖奧拉弗的文法學校,但是還是根據學力進行了區分。入學資格只對那些在選拔性考試中獲得最高分數的申請人開放。每年只開放90個名額,卻有大約700個申請入學的孩子。[71]
哈曼是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他說:「我在工黨,因為我是女權主義者,我在工黨,因為我相信平等。」[72]
2012年5月12日哈曼成為倫敦薩瑟克自治市的榮譽市民。[73] [74]
駕駛犯罪記錄
[編輯]在2003年,哈曼被罰款400英鎊,並被禁止駕駛七天後被定罪,因為她在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時99英里(159公里)的速度駕駛。[75]2007年,哈曼因超速被罰款60英鎊駕照扣三分。她支付罰款以避免出現在薩福克伊普斯維奇的法庭上。[76]2010年,哈曼又因超速駕照扣3分。[77]
2010年1月,哈曼承認去年7月3日她在使用手機駕駛時撞到另一輛車,她在法庭上承認了罪行。[78][79]哈曼被罰款350英鎊,被命令賠付70英鎊的損失費,15英鎊的受害者附加費,並扣三分。[80]道路安全組織如Brake譴責寬鬆的懲罰和呼籲改變使用手機駕駛的懲罰。[81]法官辯護說,「哈曼女士承認了未經查處的罪行包括她承認她當時正在使用手機」。[82]
譴責中國政府
[編輯]2020年9月8日在工黨希柏恩·麥克唐納的協調下,與包括英國保守黨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托馬斯·圖根達特、自由民主黨領袖愛德·戴維,以及英國綠黨、蘇格蘭民族黨和威爾士黨在內的130多名議員給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寫信,聯名譴責中國政府針對新疆維吾爾穆斯林的行為。[83][84]
頭銜
[編輯]- 哈莉特·哈曼(1950-1982)
- 哈莉特·哈曼議員(1982-1997)
- 尊敬的哈莉特·哈曼議員閣下(1997-2001)
- 尊敬的哈莉特·哈曼議員閣下,御用大律師(2001-今)[85]
著作
[編輯]- Sex Discrimination in Schools: How to Fight it《學校性別歧視:如何解決》 by Harriet Harman, 1978, Civil Liberties Trust ISBN 0-901108-73-1
- Justice Deserted: Subversion of the Jury《正義被拋棄:陪審團的顛覆》 by Harriet Harman et al., 1979, Civil Liberties Trust ISBN 0-901108-79-0
- Violence Against Social Workers: Th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對社會工作者的暴力:實踐的影響》 by Dan Norris, foreword by Harriet Harman, 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 ISBN 1-85302-041-9
- The Family Way: A New Approach to Policy Making《家庭生活方式:政策制定的新方法》 by Harriet Harman et al., 1990,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ISBN 1-872452-15-9
- The Century Gap: 20th Century Man/21st Century Woman《世紀差距:20世紀男人/ 21世紀女人》 by Harriet Harman, 1993, Vermilion ISBN 0-09-177819-0
- Winning for Wom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Harriet Harman and Deborah Mattinson, 2000, Fabian Society ISBN 0-7163-0596-8
- Women with Attitude 《有態度的女性》by Susan Vinnicombe, John Bank, foreword by Harriet Harman, 2002, Routledge ISBN 0-415-28742-1
參考文獻
[編輯]- ^ Rt Hon Harriet Harman.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
- ^ Her Majesty's Official Opposition [女王陛下官方反對黨]. UK Parliament.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9).
- ^ Election of Speaker. Hansard. UK: Commons. 13 June 2017 [2019-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 ^ history. History. [2019-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 ^ "108 Harley Stre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arley Street Guide
- ^ Obituary, 泰晤士報, 8 December 1945
- ^ www.burkespeerage.com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5 July 2007.
- ^ Keeping it in the Family [一家人]. Scribd.com. [25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 ^ See 哈曼訴英國內政部案 (the conviction for contempt being upheld on appeal) [1983] 1 AC 280, 308; Home Office v. Harman [1983] 1 AC 280 (HL). Scribd. [12 April 2010].
- ^ source: Harriet Harman: The QC who has learnt to keep her own counsel may yet earn a return to Cabin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obert Verkaik, 獨立報 (London), 30 December 2002
- ^ 11.0 11.1 11.2 Annie Machon, Spies, Lies and Whistleblowers: MI5, MI6 and the Shayler Affair, Book Guild, May 2005, ISBN 1-85776-952-X (hbk); The Guardian, 21 February 1985; 20/20 Vision (Channel 4, 1985)
- ^ Social Security Secretary; Minister for Women – Harriet Harman [社保大臣哈莉特·哈曼]. BBC Political Research Unit (BBC). 1997 [30 September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04).
- ^ Harman made equalities secretary [哈曼成為女性平等大臣]. BBC News. 26 July 2007 [5 January 2010].
- ^ Winter fuel payments 'sexist' [冬季採暖補助「性別歧視」]. BBC News. 16 December 1999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7-11).
- ^ 15.0 15.1 Profile: Harriet Harman The Times, 22 February 2009
- ^ Harman gives up Lords reform role [哈曼放棄了負責上議院改革的職責]. BBC News. 16 March 2006 [25 June 2007].
- ^ Harman intends Labour deputy bid [哈曼打算出馬競選工黨副領袖]. BBC News. 15 September 2006 [2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9).
- ^ "Harman would be most popular deputy PM, says pol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Guardian (Press Association), 27 November 2006
- ^ Wheeler, Brian. Interview: Harriet Harman [簡介:哈莉特·哈曼]. BBC News. 8 March 2007 [2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9).
- ^ Voting Record – Harriet Harman MP, Camberwell & Peckham [佩卡姆選區議員哈莉特·哈曼的投票記錄]. The Public Whip. [24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8).
- ^ Full Voting Record – Harriet Harman MP, Camberwell & Peckham [佩卡姆選區議員哈莉特·哈曼的詳細投票記錄]. The Public Whip. [24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Elliott, Francis; Webster, Philip; Hurst, Greg. Harriet Harman may pay price for leaving her leader in lurch [哈莉特·哈曼為了應付競選中的困難可能自掏腰包]. The Times (London). 28 November 2007 [26 December 2007].
- ^ Hope, Christopher. Harriet Harman faces second finances inquiry [哈曼面臨第二次財務問詢]. 每日電訊報 (London). 3 December 2007 [24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05).
- ^ Harman reminded of donation rules [哈曼被提醒遵守捐贈規則]. BBC News. 16 April 2008 [24 Apri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20).
- ^ Sellman, Mark; Coates, Sam. Harriet Harman elected deputy leader of Labour Party [哈曼當選工黨副領袖]. The Times (London). 24 June 2007 [25 June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30).
- ^ Sellman, Mark; Coates, Sam. Harriet Harman elected deputy leader of Labour Party [哈曼當選副領袖]. The Times (London). 24 June 2007 [4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30).
- ^ Harman took cash 'in good faith' [哈曼接收現金是「真誠地」]. BBC News. 27 November 2007 [24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5).
- ^ Tories still nasty, says Harman [哈曼說,保守黨人令人討厭]. BBC News. 27 September 2007 [5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1).
- ^ Pidd, Helen. Armour furore leaves Harman wounded [裝甲衛士翼護着哈曼]. The Guardian (London). 2 April 2008 [2 Apri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 Harman defends wearing stab vest [哈曼身穿防爆背心]. BBC News. 1 April 2008 [1 April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 ^ Harman hack horror has blog backing Boris [哈曼的博客被黑客攻擊支持鮑里斯·約翰遜]. The Register. 25 April 2008 [2016-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 ^ The Family Way [家庭生活方式].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 ^ Buchanan, Mike; Mask, Joshua L. Feminism: The Ugly Truth [女權主義:醜陋的真理]. eBookIt.com. 10 July 2012 [20 June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4) –透過Google Books.
- ^ Beckford, Martin. Labour: Marriage is irrelevant to public policy, says Harriet Harman [工黨的哈曼說,婚姻與公共政策不相關].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18 May 2008 [4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 ^ Prince, Rosa. Harriet Harman: not Government's role to support marriage [哈曼:沒有政府的角色支持婚姻].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8 December 2009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6).
- ^ Father's rooftop protest goes on [兩位父親的抗議繼續進行]. BBC News. 9 June 2008 [5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3).
- ^ Fathers protest on Harman's roof [父親們在哈曼的屋頂上抗議]. BBC News. 9 July 2008 [5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3).
- ^ Rouse, Beverley; Marsden, Sam. Fathers 4 Justice stage rooftop protest at Harman's home [抗議者以哈曼家的屋頂為舞台]. The Independent (London). 9 June 2008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1).
- ^ Women losing jobs twice as fast as m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Times, 25 January 2009
- ^ Beckford, Martin.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contradicts Government again with female employment figures [國家統計辦公室發布數據再次駁斥政府].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7 March 2009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06).
- ^ Women in the Labour Market [勞動市場中的女性]. National Statistics Online. 6 March 2009 [18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une 2011).
- ^ Chair of the UK Statistics Authority, Sir Michael Scholar KCB [英國統計局局長司高樂爵士] (PDF).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24).
- ^ Harman pay gap data 'misleading' [哈曼公布的數據有「誤導性」]. BBC News. 12 June 2009.
- ^ FoI campaigners condemn MPs' bid to hide expenses [世界運動者譴責國會議員要求隱瞞開支費用]. Press Gazette. 15 January 2009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8).
- ^ Beckford, Martin. MPs' expenses: 17 MPs were re-elected after secret deals on expenses [國會議員開支醜聞:17名議員在秘密賠付費用後再次當選].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9 December 2010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3).
- ^ Sylvester, Rachel; Baldwin, Tom. How Gordon's goose escaped the oven [戈登的煮熟的鴨子怎麼飛了]. The Times (London). 19 November 2010.
- ^ Harman, Harriet. Framework for a Fairer Future – The Equalities Bill [平權法案—未來公平的框架] (PDF). London: HMSO. 2008: 40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2-13).
- ^ Council of Europe – ETS no. 005 –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歐洲委員會 - 005號決議 - 「保護人權和基本自由公約」]. Conventions.coe.int.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5).
- ^ Harriet Harman unleashes positive discrimination [哈里特·哈曼放開了逆向歧視]. The Spectator.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5).
- ^ Woolf, Marie. Harriet Harman in plan to give parties all-black shortlists [哈里特·哈曼在計劃允許全黑名單]. The Times (London). 10 February 2008 [4 Ma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6).
- ^ Women at the Top 2005: Changing Numbers, Changing Politics? (November 2005) [2005年最佳婦女:數字變化還是政治變化?]. Hansard Society.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2).
- ^ McPherson S (2010) General Election 2010: Women, Fascism and Democracy [麥克弗森S(2010)2010年大選:婦女、法西斯主義和民主]. Oldsuffragette.mcpherson.org.uk. [29 April 2010].[永久失效連結]
- ^ House of Commons Hansard Debates for 26 June 2008 (pt 0004) [下議院公開辯論2008年6月26日(pt 0004)]. UK Parliament. [2017年1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0月26日).
- ^ Labour 'men-only leadership' over [工黨只有男性領袖的歷史終結]. BBC News. 2 August 2009 [2 August 2009].
- ^ Raab, Dominic; Weldon, Fay. Are men victims of obnoxious feminism? [女權主義者是男人好色的受害者嗎?].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6 January 2011 [25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 ^ Labour Party Rule Book 2008 [2008年工黨黨章] (PDF). The Labour Party. [12 May 2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4-05-05).
When the party is in opposition and the party leader, for whatever reason, becomes permanently unavailable, the deputy leader shall automatically become party leader on a pro-tem basis.
- ^ Prince, Rosa. Harriet Harman is acting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哈曼代理工黨領袖].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12 May 2010 [5 June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03).
- ^ Abbott will give male rivals a good run, says Harman [哈曼說,阿貝特將比男性候選人有更好的運氣]. BBC. 13 June 2010 [13 June 2010].
- ^ The Shadow Cabinet. Labour.org.uk.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The Rt Hon Harriet Harman [尊敬的哈莉特·哈曼閣下]. House of Commons Information Office. [2015-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4).
- ^ Sparrow, Andrew. Shadow cabinet appointments – as it happened [新影子內閣名單]. The Guardian (London). 8 October 2010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 ^ Deacon, Michael. Harriet Harman's big brake [哈曼大剎車].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14 January 2014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7).
- ^ Smith, Norman. Harriet Harman expresses 'regret' after Daily Mail claims [哈曼對「每天郵報」的指責表示遺憾]. BBC News. 1 January 1970 [25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8).
- ^ 63.0 63.1 Mason, Rowena. Harriet Harman rejects allegations of 1970s link to paedophile campaign [哈曼拒絕接受20世紀70年代關於戀童癖運動的指控]. The Guardian (London). [25 Febr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4).
- ^ Georgia Graham "Harriet Harman should apologise for paedophile group links, Cameron sugges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8 February 2014
- ^ Harriet Harman stepping down as Labour deputy leader [工黨副領袖哈曼將下台]. ITV News.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24).
- ^ Wintour, Patrick. Welfare bill: Labour in disarray as 48 MPs defy whips to vote no [福利法案:48名工黨議員違抗黨鞭]. The Guardian. [17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1).
- ^ 192.com
- ^ The Times, 27 December 1988, ITN News Summary, 26 December 1988
- ^ Sapsted, David. Harriet Harman avoids court over speeding [哈里特·哈曼避免法庭超速]. London: The Telegraph. 21 September 2007 [2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4).
- ^ Father's rooftop protest goes on [父親們的屋頂抗議繼續進行]. BBC News. 9 June 2008 [12 April 2010].
- ^ MacIntyre, Donald. Why my son will go to Grammar School [為什麼我兒將去文法學校].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 January 1996 [2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 ^ Rumbelow, Helen. Harriet the plotter and the not terribly secret chamber of her old feminist friends [哈里特的繪圖儀和她的女權主義老友的不可怕的密室]. The Times (London). 10 November 2007 [27 February 2010].
- ^ Sir Michael Caine receives Freedom of the Borough of Southwark [邁克爾·凱琳爵士授予榮譽市民].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The Freedom of the Borough of Southwark. Flickr – Photo Sharing!. [2017-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2).
- ^ Harman banned for speeding [哈曼被禁駕]. BBC 新聞. 11 February 2003 [5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3-25).
- ^ Sapsted, David. Harriet Harman avoids court over speeding [哈曼避免出庭]. 每日電訊報 (London). 21 September 2007 [2 Dec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4).
- ^ Laing, Aislinn. Harriet Harman fined over careless driving while on mobile phone [哈曼邊打電話邊開車被罰].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9 January 2010 [12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3).
- ^ Harriet Harman pleads guilty to careless driving The Times, 8 January 2010
- ^ Harriet Harman faces driving with mobile prosecution [哈里特·哈曼面臨被起訴]. BBC News. 19 November 2009 [21 November 2009].
- ^ Harman questioned over car crash. London: BBC News. 3 October 2009 [7 October 2009].
- ^ Greenwood, Chris. Letting Harriet Harman off for driving with a mobile sends wrong message [讓哈里特·哈曼禁駕與使用手機駕駛錯誤的消息]. The Scotsman (Edinburgh). 9 January 2010 [12 April 2010].
- ^ Harriet Harman escapes driving ban after using mobile while driving The Times, 9 January 2010
- ^ 法廣. 英国近百名议员联名谴责中共针对新疆维吾尔穆斯林的行为. RFI. 2020-09-10 [20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0).
- ^ DAVID ALTON. Led by Siobhain McDonagh MP, 130 parliamentarians have today written to the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K condemning treatment of Uyghur people in Xinjiang. 2020-09-08 [2020-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7).
- ^ In brief. The Guardian (London). 15 June 2001 [4 March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1).
外部連結
[編輯]- 夏雅雯官方保守黨網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outhwark Labou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英國國會的個人檔案
- Hansard(1803年至2005年)記載的在國會貢獻
- Hansard記載的在國會貢獻
- 公鞭記載的投票紀錄
- TheyWorkForYou記載的國會紀錄
- 西敏國會紀錄的個人檔案
- Journalisted記載的撰寫過的文章
- WorldCat 聯合目錄中夏雅雯的著作或與之相關的著作
- Video clips
- Harman on Tory 'toff' campaig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18 May 2008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國會 | ||
---|---|---|
前任者: 哈利·蘭伯恩 |
英國下議院佩卡姆議員 1982年-1997年 |
選區取消 |
新頭銜 | 英國下議院坎伯韋爾和佩卡姆議員 1997年- |
現任 |
官銜 | ||
前任者: 瑪格麗特·貝克特 |
影子內閣財政部秘書長 1992年-1994年 |
繼任者: 戴理德 |
前任者: 彭仕國 |
影子內閣就業大臣 1994年-1995年 |
繼任者: 大衛·布倫基特 為影子內閣教育與就業大臣 |
前任者: 瑪格麗特·貝克特 |
影子內閣衞生事務大臣 1995年-1996年 |
繼任者: 克里斯·史密斯 |
前任者: 克里斯·史密斯 |
影子內閣社會保障大臣 1996年-1997年 |
繼任者: 杜瑞爾 |
前任者: 彼得·利雷 |
社會保障大臣 1997年-1998年 |
繼任者: 戴理德 |
新頭銜 | 婦女大臣 1997年-1998年 |
繼任者: 帕丁頓女男爵傑伊 |
前任者: 羅斯·克蘭斯頓 |
英格蘭及威爾斯副總檢察長 2001年-2005年 |
繼任者: 麥克·歐布林 |
前任者: 施仲宏 |
下議院領袖 2007年-2010年 |
繼任者: 楊佐義 |
掌璽大臣 2007年-2010年 | ||
前任者: 魯思·凱利 為婦女大臣 |
婦女與平等大臣 2007年-2010年 |
繼任者: 文翠珊 |
前任者: 大衛·卡麥隆 |
反對黨領袖 代理 2010年 |
繼任者: 文立彬 |
前任者: 道格拉斯·亞歷山大 |
影子內閣國際發展大臣 2010年-2011年 |
繼任者: 伊凡·劉易斯 |
前任者: 施仲宏 |
反對黨副領袖 2010年-2015年 |
繼任者: 湯姆·沃特森 |
影子內閣副首相 2010年-2015年 |
繼任者: 頭銜取消 | |
前任者: 伊凡·劉易斯 |
影子內閣文化媒體及體育大臣 2011年-2015年 |
繼任者: 克里斯·布萊恩特 |
前任者: 文立彬 |
反對黨領袖 代理 2015年 |
繼任者: 傑里米·科爾賓 |
政黨職務 | ||
前任者: 彭仕國 |
工黨副黨魁 2007年-2015年 |
繼任者: 湯姆·沃特森 |
前任者: 希瑟·布萊爾斯 |
工黨主席 2007年-2015年 | |
前任者: 白高敦 |
工黨黨魁 代理 2010年 |
繼任者: 文立彬 |
前任者: 文立彬 |
工黨黨魁 代理 2015年 |
繼任者: 傑里米·科爾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