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基地系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基地系列
作者以撒·艾西莫夫
類型科幻
語言English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Astounding Magazine, Gnome Press, Spectra, Doubleday
出版時間1942–1993
出版地點United States
媒介Print
系列作品
前作銀河帝國三部曲

基地系列(英語:The Foundation Series)是一部經典科幻小說系列,創作時間橫跨美國作家以撒·艾西莫夫49個寫作年頭,一共10冊(包括別人續寫3冊),彼此間劇情獨立,卻又緊密關聯。「基地系列」通常也將處在同一架空宇宙的「機器人系列」和「銀河帝國系列」包括進來,總計起來整個「大基地系列」作品共有14冊長篇,和數不清的短篇小說,另外6冊由其他作家在他死後續寫。「基地系列」備受讚譽,1966年得過雨果獎「史上最佳科幻小說系列」。

《基地》原本是一系列8篇的短篇小說,在1942年5月到1950年1月期間發表於《驚奇雜誌英語Astounding Magazine》。艾西莫夫在自傳中表示,《基地》是在他拜訪編輯約翰·坎貝爾英語John W. Campbell的路上,天馬行空聯想自愛德華·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之後與坎貝爾兩相討論下,整體概念遂而成形[1]

「基地系列」第一部《基地》包含4篇短篇小說,劇情各自獨立,單行本發行於1951年。其它4篇中篇小說兩兩相對,分別收錄在《基地與帝國》和《第二基地》,成為名聞遐邇的「基地三部曲」。1981年,「基地三部曲」早已是世所公認最重要的現代科幻作品,艾西莫夫終於被出版商說服續寫「基地系列」第四部《基地邊緣[2]。接下來他又寫了一部續集《基地與地球》,5年後發表兩部前傳《基地前奏》和《基地締造者》,在這幾年中,艾西莫夫將「基地系列」與其它系列相結合,將所有系列作品同置於一個「基地宇宙」架構下。

艾西莫夫和坎貝爾聯手為「基地系列」打造出一門全新的統計科學,稱之為「心理史學」,這門學問由書中數學家哈里·謝頓窮盡畢生之力創建,根據大規模的人類活動數據,預測未來走向,規模一旦小於一顆星球或是一座帝國,結果就會失準。謝頓運用此一科學,預見銀河帝國的殞落,整片銀河將因此進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時期,直到第二帝國建立。

於是謝頓建立兩座基地,藉以縮減蠻荒時期,一座遠在邊陲,是藝術科學的避風港,相對的另一座則在「群星的盡頭」。「基地三部曲」的主要焦點就在端點星上的基地。端點星上的學者為了搶在衰退期之前,保存人類物理科學的知識,努力編輯著一部全方位的《銀河百科全書》,對謝頓真正的意圖毫不知情(如果他們知道,就會產生無法控制的變數)。基地的位置也是刻意選定的,千年後就是第二帝國的首都(並非三萬年後的那個帝國)。

基地三部曲

[編輯]

「基地三部曲」由9篇中短篇小說組成,集結成3冊單行本,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早期的這些短篇小說,啟發自愛德華·吉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艾西莫夫曾用「小小抄襲了愛德華·吉朋」來形容「基地三部曲」所受的影響)。

從許多方面來看,「基地系列」在科幻小說中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小說的焦點在於討論文明力量的興衰起落,引為借鏡。雖然不少科幻小說都有相似的意圖,像《一九八四》或《華氏451度》,都很典型的講述流行趨勢如何在社會上結實纍果,再把自己打扮成摩登世界的道德寓言。「基地系列」則擴大觀察範圍,不再把重點放在社會變成什麼樣子,更關心的是社會怎麼改變,要如何適應。此外「心理史學」賦予劇情一個合理化的宿命觀,用以道德教化,在劇情裡的突發事件皆避無可避,是建構堂皇大道的必然要素,而非失誤偏差。比方說,在「」現身前的基地已經緩緩步入寡頭政治獨裁統治的境地,但是小說把這些都當作「謝頓計劃」必不可缺的一環,沒有在對錯之間大作文章。

小說也斟酌討論到個人主義,「謝頓計劃」代表的是一股無可憾動的社會作用,由遍佈銀河的人類,數以兆億的心智所帶動,任何力量都莫與之爭,然而計劃本身卻仰賴深謀遠慮的個體(像是塞佛·哈定英語Salvor Hardin侯伯·馬洛英語Hober Mallow)因時制宜,領導大局。「騾」也是單一個體,具有超凡能力,預料之外的顛覆了基地,差點毀了「謝頓計劃」,第二基地設局佈陣,彌補「騾亂」,倚靠的還是個體。哈里·謝頓希望自己的計劃能「將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縮短為一千年」,奠基於群體趨勢的心理史學,無法準確預測個體的影響力,所以第二基地的真正作用其實是修補這道瑕疵。

基地後傳

[編輯]

「基地後傳」由2篇長篇小說組成,分別是:《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 艾西莫夫沒有在《第二基地》成功為「基地系列」標下句點,第二帝國的建立是一則千年預言,小說僅用掉幾百年,「基地三部曲」完全沒有結束的跡象,所以出版社在幾十年後就向他施壓編寫續集。

三十年後的1982年,艾西莫夫終於讓步,動筆寫「基地系列」的第四部《基地邊緣》,之後就欲罷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又出版《基地與地球》,把所有零星末節統統繫於一身,在最後的十幾頁裡,開創出一番全新視野。結果不少(期待大結局的)書迷都認為這種結局相當失敗。艾西莫夫的遺孀珍妮特·艾西莫夫英語Janet Asimov表示,他對於《基地與地球》之後該怎麼辦毫無頭緒,於是就動筆改寫前傳。

系列大融合

「基地系列」設定在艾西莫夫第一部長篇小說《蒼穹一粟》的架空宇宙一萬年後。《蒼穹一粟》是「銀河帝國系列」的基礎,有一天(動筆寫《基地邊緣》之前),艾西莫夫決定要將「基地/銀河帝國」與「機器人」合而為一,將三大系列置於同一宇宙,成為一個厚達14冊,總共150萬字的「大基地系列」,整個系列跨越的時間約有兩萬年之久。

基地前傳

[編輯]

「基地前傳」由1篇長篇小說和4篇短篇小說組成,分別是:《基地前奏》、《基地締造者》 「基地前傳」在「基地系列」中,故事年代最早,寫作順序卻是最晚,故事描述哈里·謝頓的一生,與發展心理史學的過程。「基地前傳」第一部《基地前奏》,開始於正在構築心理史學的年輕謝頓,結局已是一年後,第二部《基地締造者》接續第一部,十年一章,講述謝頓失去所愛,帝國分崩離析,一切不幸的背後,如何孕育心理史學的成功,故事結尾謝頓也完成了「穹窿」的全像錄影。《基地締造者》也是艾西莫夫死前完成的最後一部「基地系列」作品。

其他作家續寫

[編輯]

從基地到第二帝國,長達千年,艾西莫夫的作品卻僅涵蓋五百年,艾氏辭世後,在遺孀珍妮特的要求下,傑格瑞·班福德英語Gregory Benford同意為「基地系列」代寫續章,擴充枝葉。班福德與葛瑞格·貝爾大衛·布林一起執筆,合作譜寫三部曲,故事背景介於兩部前傳之間,後來被共稱「第二基地三部曲」,許多熱切期待第二部三部曲能填補缺口的書迷,後來都相當失望。

在艾西莫夫去世前的1992年,認可了羅傑·麥克布萊·艾倫英語Roger MacBride Allen的「卡利班三部曲」(Caliban Trilogy)。「卡利班三部曲」故事設定在《機器人與帝國》和「銀河帝國三部曲」之間,描述地球化的外世界行星,面臨生態危機,迫使外世界人放棄許多長期文化。艾倫的作品仿照艾西莫夫對於「機器人學三大法則」的不確定性,強調極端的機器人文化將削弱人類的主動權。

再次造訪基地宇宙的是《基地之友英語Foundation's Friends》,一冊由今日許多傑出科幻作家合寫的短篇集。歐森·史考特·卡德的〈The Originist〉描述謝頓死後不久,第二基地建立的故事。哈利·托特達夫英語Harry Turtledove的〈Trantor Falls〉講述第二基地在川陀遭劫期間,力圖生存的故事。喬治·茲包斯基英語George Zebrowski的〈Foundation's Conscience〉則是一位歷史學者證明了謝頓計劃造成第二銀河帝國建立。

最近獲得授權的的作品,是另一部機器人推理三部曲,作者是馬克·泰德曼英語Mark W. Tiedemann,這些小說的時空背景設計在《機器人與帝國》前幾年,分別是《Mirage》、《Chimera》和《Aurora》。還有另一部機器人推理作品,是亞歷山大·艾爾文英語Alexander C. Irvine的《Have Robot, Will Travel》,設定在泰德曼三部曲的五年後。

還有一些不同作者撰寫的作品(「艾西莫夫機器人城系列英語Asimov's Robot City series」、「艾西莫夫機器人與外星人系列英語Isaac Asimov's Robots and Aliens series」和「艾西莫夫時間機器人系列英語Isaac Asimov's Robots in Time series」),與「機器人系列」略有關聯,但是與艾西莫夫的作品有不少相互矛盾之處,一般來說不被視為「大基地系列」的一環。

閱讀次序和評價

[編輯]

01基地

02基地與帝國

03第二基地

04基地前奏

05邁向基地

06基地邊緣

07基地與地球

改編

[編輯]

廣播劇

[編輯]

英國廣播公司音效工作室英語BBC Radiophonic Workshop推出的廣播劇《基地三部曲英語The Foundation Trilogy (BBC Radio)》於1973年首播,後於1977年和2002年重播,時長達八小時。

電影

[編輯]

1998年,新線影業投入了150萬美元來開發《基地三部曲》的改編電影。但後來該公司又簽約了《魔戒電影三部曲》而放棄了前者[3]。2008年7月29日,據報導,新線的聯合創始人鮑勃·夏爾英語Robert Shaye麥可·林恩英語Michael Lynne已和華納兄弟公司簽約,將與他們創立的Unique Pictures來製作該三部曲[4]。但哥倫比亞影業(索尼)於2009年1月15日成功競標到《基地》的電影改編權,並打算讓羅蘭·艾默瑞奇來執導和監製。麥可·維默(Michael Wimer)被任命為聯合製片人[5]。兩年後,片商聘請丹特·哈伯英語Az Yet來改編這幾本書。該項目最終流產,直到HBO於2014年獲得了其版權[6]

電視劇

[編輯]

2014年11月,TheWrap報導,強納森·諾蘭HBO指派擔任《基地三部曲》改編電視劇的主創和製片人[6]。諾蘭於2015年4月13日在參加佩利中心英語Paley Center for Media的活動時證實了此事[7]。2017年6月,Deadline報導,天空之舞傳媒公司英語Skydance Media將製作其改編電視劇[8]。2018年4月10日,據報導,蘋果公司已獲得該作版權並開始計劃推出改編電視劇,由大衛·S·高耶喬許·費德曼英語Josh Friedman擔任節目統籌[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 Memory Yet Green》 P.311, Isaac Asimov, Doubleday
  2. ^ 艾氏官網「機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小說歷史,1973-198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3. ^ Sibley, Brian. Three-Ring Circus. Peter Jackson: A Film-maker's Journey. London: Harpercollins. 2006: 403. ISBN 0-00-717558-2. 
  4. ^ Rich Drees. FOUNDATION Heading To Big Screen. Film Buff OnLine. 2008-07-29 [2008-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5). 
  5. ^ Roland Emmerich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6. ^ 6.0 6.1 Sneider, Jeff. 'Interstellar's' Jonah Nolan Developing 'Foundation' Series for HBO, WBTV (Exclusive). TheWrap. 2014-11-10 [2014-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7. ^ PaleyLive: An Evening with the Cast of Person of Interest. Yahoo. 2015-04-13 [2015-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8). 
  8. ^ Fleming, Mike, Jr. Skydance Trying Asimov's 'Foundation' As TV Series; David Goyer, Josh Friedman To Adapt. Deadline Hollywood. 2017-06-27 [2017-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9. ^ Apple is developing a TV show based on Isaac Asimov’s Foundation series. Yahoo. 2018-04-11 [2018-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