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國子司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司業,又名國子司業中國古代官職,即國子監的副校長。

晉武帝咸寧四年(278年)﹐首次設立國子學﹐置國子祭酒博士各一員﹐掌教導諸生。隋文帝大業三年(607年)始置司業一職,取《禮記》「樂正司業」之義,謂之主管世子學業教育。[1]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員額一人。唐朝貞觀六年復設司業,員額二人,從四品下。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名少司成,咸亨元年(670年)恢復舊稱。北宋初年承五代後周之制﹐設立國子監﹐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配置司業一人,正六品。金朝配額一人,升為正五品。元朝配額二人,仍為正五品。明朝配額一人,改為正六品。

清朝

[編輯]

清朝,配置於朝廷之輔助部門,名額共三人,滿、蒙、漢各一人。品等為正六品,主要從事教學考試官學等事務。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並歸學部。清亡之後,該官職永遠廢除。

注釋

[編輯]
  1. ^ 《禮記·文王世子》:「樂正司業,父師司成。」鄭玄註:「司,主也。」孔穎達疏:「司是職司,故為主。謂樂正主太子《詩》、《書》之業。」

參考文獻

[編輯]
  • 孫文良,《中國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