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因明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因明梵語हेतुविद्याHetuvidyā),音譯醯都費陀,在古印度發展的佛教邏輯學認識論,是一種思考方法,也是探索真理的工具之一,為五明之一。佛教耆那教印度教都受到它的影響。

概論

[編輯]

「明」字已包含了「學」之意。起源、發展於印度正理派的一種思維和推理方法。《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義,故曰因明。」

古因明

[編輯]

釋尊以前,足目Akṣapāda)仙人創之。有成書於公元250至350年之間的《正理經》。

新因明

[編輯]

至佛滅後,大乘論師陳那集其大成。其著作包括《因輪抉擇論》、《因明正理門論》、《集量論》。

商羯羅主造,玄奘法師譯的《因明入正理論》是一部較為全面的思考方法教材。

在古印度,各種宗派便常用因明學互相辯論。玄奘法師在印度那爛陀寺求法時,曾運用因明多次破斥外來論師的言論,名震天竺。稍後戒日王宣揚此事,是中國人在印度取得的極大榮耀。

玄奘回國之後,把因明介紹到中國,此學也為後世佛教徒所精研。

唐初時,呂才作有《因明註解立破義圖》,曾與玄奘論辯。

基本概念

[編輯]

五支作法

[編輯]

古因明立宗、因、喻、合、結五支作法。

三支作法

[編輯]

新因明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為言論之法。例如「聲無常(宗),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最重要,故云因明。

宗與宗依

[編輯]

宗是立論者提出的主張,由前陳(自性、有法、所別)、後陳(差別、法、能別)組成。前陳、後陳稱為宗依,均須滿足立敵共許,但二者組成的宗體則必須立者認許,敵者不許。

因三相

[編輯]

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1. 佛家因明的理性思考 蔡禮德 Hetu-Vidyā Of Rational Thinking, Choy L.T.(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邏輯學(Logic)及簡單枚舉歸納法(Induction by Simple Enumeration)
    • 科學方法(Scientific Method)及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
  2. 佛家因明的理性思考再探 蔡禮德 Hetu-Vidyā Of Rational Thinking(II), Choy L.T.(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因明的辨義理(Meaning & Argument Analysis)方法,具有語理分析(Linguistic - conceptual Analysis)及謬誤剖析(Fallacy Analysis)的元素。
  3. 佛家因明的理性思考三探 蔡禮德 Hetu-Vidyā Of Rational Thinking(III), Choy L.T.(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現量」及「比量」意謂真
    • 「似現量」及「似比量」意謂非真。
  4. 因明邏輯真值量化的探索 李潤生、 蔡禮德 (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因明邏輯真值的量化公式」與貝爾斯學派統計學 蔡禮德 Quantification Formula Of Hetu-Vidyā Logical Truth-Value And Bayesian School Statistics, Choy L.T.(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佛家因明提綱 蔡禮德 A Hetu-Vidyā Framework, Choy L.T.(201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因明與菩薩行五明
  7. 佛家因明的概念功能與分類 蔡禮德 A Hetu-Vidyā Framework(II), Choy L.T. (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唯識宗的世界概念:由假說我法(一) 蔡禮德 A Hetu-Vidyā Framework(III), Choy L.T.(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9. 佛家「因明」指導「內明」 蔡禮德 A Hetu-Vidyā Framework(IV), Choy L.T. (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