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爾·斐迪南·科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爾·斐迪南·科里諾貝爾獎得主
(Carl Ferdinand Cori)
卡爾·斐迪南·科里
出生(1896-12-05)1896年12月5日
奧匈帝國布拉格
逝世1984年10月20日(1984歲—10—20)(87歲)
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國籍奧匈帝國
母校布拉格查理大學First Faculty of Medicine,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英語First Faculty of Medicine, Charles University in Prague
知名於糖原(glycogen)
獎項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7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生物化學家
機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格蒂·科里與她的丈夫和共同諾貝爾獎得主,卡爾·斐迪南·科里, 1947年.[1]

卡爾·斐迪南·科里捷克語Carl Ferdinand Cori,1896年12月5日—1984年10月20日),美國生物化學家。1947年他與妻子吉蒂·黛麗莎·柯里一起因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生平

[編輯]

卡爾·弗迪南德·科里1896年12月5日出生在奧匈帝國布拉格。他父親CarlI.Cod博士是特列斯特海洋生物觀測站的主任,科里在那裡度過了他的童年,很早就被父親領進了科學的世界。祖父Ferdinand Lippieh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每年夏天他去祖父位於布拉格提洛爾的家,更加促進了他對科學的興趣。

1914年他從特列斯特的大學預科(高中)畢業,進入布拉格的德國大學學習醫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一名奧地利軍隊衛生團的中尉在意大利前線服役。回到大學之後他與未來的妻子吉蒂一起學習,並在1920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他在維也納大學、格拉茨大學做了一年時間的藥理學研究員。1922年,他接受了美國紐約國家惡性病研究所生物化學家的職位,1931年被任命為位於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後來又成為生物化學的教授。

1947年,科里夫婦因發現糖代謝過程中垂體激素對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學家胡賽因研究腦下垂體激素對動物新陳代謝影響而共同獲得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了個人高水平的原創研究外,科里夫婦還對生物化學研究中心的同事們多有指導和鼓勵,是他們靈感和力量的源泉。他們給《生物化學雜誌》和其他學術期刊寫過很多文章,先後成為美國生物化學學會、國家科學院、美國化學學會和美國哲學學會的會員,被聯合授予「中西部獎」(美國化學學會)(1946年),內分泌學的施貴寶獎(1947年)。此外,科里還是皇家學會(倫敦)、美國科學進展協會的會員,獲得過Willard Gibbs獎(1948),糖研究基金會獎(1947,1950)。他擁有西保留地大學(1946)、耶魯大學(1946)、波士頓大學(1948)和劍橋大學(1949)的榮譽理學博士學位,是第四屆國際生物化學大會的主席(維也納,1958)。

卡爾·科里和吉蒂·黛麗莎·柯里1920年結婚,有一個兒子。1928年他們加入美國國籍。他們愛好戶外運動。吉蒂·黛麗莎·柯里博士1957年10月26日去世,1960年卡爾·科里與AnneFitz—GeraldJones再婚。

卡爾·科里1984年10月20日逝世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坎布里奇

研究

[編輯]

科里夫婦絕大部分時間都合作進行研究工作。從學生時代起就對臨床前研究充滿興趣。他們第一篇合著的論文是關於人血清補體的免疫學研究。在美國,他們首先研究了動物體內糖的代謝與胰島素和腎上腺素的作用,證實了腫瘤在體外存在糖酵解。他們對糖類代謝的研究經歷了整體動物、分離組織、組織提取物、分離酶和結晶的形式。

1936年他們分離得到了1一磷酸葡萄糖,即「科里酯」,並追蹤到它的磷酸化酶的活性,可以催化多糖的分解和合成,使得在體外通過酶催化合成糖原澱粉成為可能。接着,磷酸化酶和其他的酶類也得到了結晶。科里夫婦一直對激素的作用機制有濃厚的興趣,對腦下垂體做過一些研究。他們觀察到垂體切除大鼠的糖原有明顯升高,而血糖則明顯降低,伴隨着葡萄糖氧化的增加。接着,他們通過激素對己糖激酶作用的研究,發現一些垂體提取物體內體外均能抑制這種酶,而胰島素恰恰可以對抗這種抑制。

參考資料

[編輯]
  1. ^ Gerty Theresa Radnitz Cori (1896-1957) and Carl Ferdinand Cori (1896-1984) 1947.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rchiv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3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8).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