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報大樓
39°54′28″N 116°22′48″E / 39.90790380000001°N 116.3800568°E
北京電報大樓 | |
---|---|
概要 | |
類型 | 數據中心、電報站[*] |
地點 |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 |
座標 | 39°54′28″N 116°22′48″E / 39.9079°N 116.3801°E |
起造 | 1956年4月21日 |
竣工日 | 1958年9月21日 |
擁有者 | 中國電信集團 |
管理者 | 中國電信集團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 中共中央宣傳部(一層)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林樂義 |
開發商 |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 |
主承包商 | 北京電信局005工程處 |
評定時間 | 2019年11月25日[1] |
地圖 | |
北京電報大樓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北側,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電信網中心和全國電報網路主要匯接局,現為數據業務及互聯網業務的中心。[2]
歷史
[編輯]1952年,北京電信局開始申請建設北京電報大樓。1953年,選定北京西單北大街作為樓址,並且開挖地基。但很快便因城市規劃變動而停工。1955年3月,北京市規劃局重新確定在北京西長安街北側建設北京電報大樓,並且重新頒發工號「005工程」。1955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批示,建築地點適中,便於利用北京市話網、地下電纜管道構成電報通信網及敷設遙控聯絡線,既能節約建設投資,又便於今後發展。1955年11月,北京電信局成立了「005工程處」,負責該工程的建設工作,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工程部北京工業建築設計院(總建築師林樂義)擔任設計工作,同時請蘇聯專家進行技術指導。[2][3]
1956年4月21日,北京電報大樓開工,1958年9月21日竣工。建設總投資980萬元人民幣,全部工程造價792.8萬元人民幣。主要通信設備自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引進,塔鍾及相關部分的設計、製造、安裝,獲得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專家的協助。北京電報大樓啟用時,郵電部部長朱學范親臨現場並剪彩。[2]
北京電報大樓自投入使用起,便始終徹夜通明。1990年代以前,北京電報大樓是北京人與外界通信的主要場所。北京電報大樓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郵電建設的大型綜合通信樞紐工程。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電信網中心、全國電報網路主要匯接局,與全國所有省會、直轄市、自治區首府、工商業大城市、邊防要塞、重要海港、休養勝地等均有直達報路;與全世界各主要國家及地區有國際直達報路。北京市內的大多數郵電支局及業務量較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均與北京電報大樓報房有北京市內直達報路。北京電報大樓的傳真電報電路與中國各大城市、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首都連通。[2]
1990年代後,電報業務量逐漸下降。北京電報大樓逐漸轉為數據業務及互聯網業務中心。[2]1998年9月28日,北京電報大樓作為當時北京唯一24小時營業的電信綜合營業廳正式營業。1998年底,北京電報大樓工作人員創建了中國內地第一個公眾多媒體互聯網China169,並加載中文內容,中國內地第一台服務器也正式落戶北京電報大樓。此後,北京電報大樓的IDC機房(互聯網數據中心)成為中國內地各大內容提供商的必爭之地。2001年8月1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取消了公眾電報特急加急業務。後來北京電報大樓一層營業廳的電報業務窗口成為北京唯一一個電報業務窗口[3]。
2017年6月15日起,因北京電報大樓裝修改造,北京電報大樓一層的中國聯通電報大樓營業廳正式關閉,該營業廳所有業務(包括電報業務、固話寬帶業務、移動通信業務、專線業務等)調至北京長途電話大樓一層的中國聯通長話大樓營業廳。北京電報大樓的名字也將消失,大樓一層將變成中共中央宣傳部的對外發布廳[3],2018年9月29日召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廳遷址後首場新聞發布會[4]。
建築
[編輯]北京電報大樓的建築面積為20100平方米,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生產輔助面積987.87平方米,整個建築連同中央塔鍾部分的總高度為73.37米。主樓南北寬18.1米,東西長101.3米,連同平台女兒牆高達35.75米。大樓主體分為7層,其中地下1層,地上6層。地上2層以下的中部向後凸出的部分為禮堂。大樓主體平面呈「山」字形。大樓主體中間部分地上6層以上為鐘樓,鐘樓內裝有四面塔鍾。[2]
北京電報大樓主要由報房、機房、營業廳、辦公室組成。營業大廳深36米,寬18米,向北方凸出,分為前廳、後廳。前廳起初主要是用戶服務台、公用電話間、長途電話侯話室、休息室等等;後廳起初為大理石制的營業櫃檯、寫稿台、長途電話隔音間。營業大廳的頂棚及牆面是無光油漆細拉毛,地面是預製水磨石,柱子是大理石貼面,營業大廳的主色調為晚霞色、東北紅色、墨玉色、淺灰色。[2]
塔鍾
[編輯]北京電報大樓自早7點至晚22點每當整點時便響起鐘聲。建造北京電報大樓時,塔鍾設備及揚聲系統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進口。報時的前奏曲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用鋼片琴演奏錄製,原來為兩首,一首是《讚美新中國》的前幾句,另一首是《東方紅》的前兩句。最初選用《讚美新中國》,後來有時也用《東方紅》。1960年代以後,便只用《東方紅》的前兩句。[2]
北京電報大樓啟用初期,塔鍾每天24小時每逢整點均報時,方圓近3公里均能聽到鐘聲。啟用一個月之後,根據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改為每日晚22時後至次日早7時前停止報時。據說,這是因為周恩來怕鐘聲影響周圍居民休息。[2]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北京電信局對前奏曲進行了再度錄製,請中央樂團施萬春、中央音樂學院鮑蕙蕎演奏鋼琴式鋼片琴,中央廣播樂團民族樂隊演奏打擊式鋼片琴,混聲錄製《東方紅》前奏曲,並且規定每天早7時第一次報時播放前奏曲全曲,其他整點時僅播放前奏曲的前幾小節。此項規定延用至今。[2]
北京電報大樓啟用時,塔鐘的鐘面為古銅色,指針為白色。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崇尚紅色,乃將鐘面改為白色,指針改為紅色。1970年代,塔鍾進行了改造,改為塔鍾鐘面為白色,指針為墨綠色。這一狀況延續至今。[2]
郵電分營之前,中國各大城市的郵電局大樓幾乎均有一個塔鍾,可能均是仿效北京電報大樓。[2]
郵票
[編輯]1958年9月29日,為慶祝北京電報大樓建成,中國人民郵政發行「北京電報大樓落成紀念」郵票一套2枚。志號:紀56(編號185-186)。劉碩仁設計,北京人民印刷廠印製。其中第1枚面值4分,發行量450萬枚;第2枚面值8分,發行量450萬枚。圖案均為北京電報大樓[3]。
參考文獻
[編輯]- ^ 关于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的公告.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 2019-11-25 [2024-11-17].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北京電報大樓,北京通信電信博物館,於2013-04-12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 ^ 3.0 3.1 3.2 3.3 北京电报大楼今日关门,59年里“母病速归”是发最多的急电. 澎湃新聞. 2017-06-16 [2017-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 ^ 国新办新闻发布厅迁新址 首场发布会介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中國新聞社. 2018-09-29 [202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