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達奇區
50°25′31″N 124°07′08″E / 50.425413°N 124.118816°E
加格達奇區 加區 | |
---|---|
市轄區 | |
遠眺加格達奇區 | |
坐標:50°25′15″N 124°07′34″E / 50.42082°N 124.12612°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 |
政府 | |
• 區長 | 高文祥 |
• 區委書記 | 董樹范 |
面積 | |
• 總計 | 1,587 平方公里(613 平方英里) |
海拔 | 472 公尺(1,549 英尺)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37,105人 |
• 密度 | 86.4人/平方公里(224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33,790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165000 |
電話區號 | 457 |
車輛號牌 | 黑P |
行政區劃代碼 | 232761 |
網站 | 加格達奇區人民政府網 |
加格達奇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縣級區和行政公署所在地,屬地權歸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所有。
歷史
[編輯]加格達奇,原名加格達氣(加克達奇),在鄂倫春語是「有樟子松的(地方)」的意思。加格達奇在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有人類活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是一片原始森林,沒有定居的居民,只有鄂倫春族遊獵者出入。從清朝開始到滿洲國時期,俄國和日本沿着甘河和多布庫爾河兩岸砍伐樹木,經常縱火燒山,致使原始森林遭到嚴重破壞。由於交通不便,樹木砍伐僅限於「冬采夏流」[註 1],所以未建立過村屯,沒有定居的居民。在滿洲國後期,日本政府曾在「高崖子」(現光明街道辦事處)一帶設有特務機關,任務是搜集東北抗日聯軍的活動情報。[2]
從1953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鐵道部和東北林業總局,曾多次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森林調查和勘察設計工作。1958年4月,以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林管局奎勒河林業局為主體,並從綏稜、伊春等林區調入部分幹部和工人進駐加格達奇高崖子,成立加格達奇林業局籌備處。196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公署決定撤銷奎勒河林業局,其全部人員和設備從大楊樹遷運至加格達奇高崖子,正式成立加格達奇林業局,鄂倫春自治旗在加格達奇設立建鎮辦事處。同年11月,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准,鄂倫春自治旗所轄的加格達奇正式設鎮。[3]
1961年秋,呼倫貝爾盟公署撤銷多布庫爾林業局,其全部人員和設備併入加格達奇林業局。196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開發大興安嶺林區。同年7月,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在加格達奇鎮成立。1964年8月,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成立松嶺林業公司,公司機關設在加格達奇鎮。10月,呼倫貝爾盟公署決定將加格達奇鎮改由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管理。1965年3月,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決定,將加格達奇鎮併入松嶺林業公司,撤銷鎮的機構建制。1967年12月,大興安嶺特區革命委員會決定,將松嶺林業公司機關遷至小楊氣,重新組建加格達奇鎮,隸屬大興安嶺特區革命委員會。1968年3月,成立加格達奇鎮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4月正式成立加格達奇鎮革命委員會。[3]
1970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加格達奇鎮改為加格達奇區。1973年6月,加格達奇區正式劃入國家機關序列。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將黑龍江省鄂倫春自治旗[註 2]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下轄的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仍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管理。[4]1981年7月,加格達奇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加格達奇區人民政府。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加格達奇區為縣級區建制。[3]
地貌氣候
[編輯]加格達奇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南端,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南坡,地理座標為東經123°45′至124°26′,北緯50°09′至50°35′,總面積158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15213公頃,森林覆被率為64%,農業用地面積6512公頃,水域面積1476公頃。南、西面和鄂倫春自治旗相鄰,東、北面與松嶺區相鄰,屬低山丘陵地帶,山嶺起伏綿延,西北高而東南低,低山丘陵分布在城區的周圍,大部分平川分布在甘河南北兩岸,平均海拔為472米,平均起伏量為192米。[5]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其次有草甸土、沼澤土、石質土等,其中草甸土分布在河谷兩旁和山間谷地上,沼澤土分布在河流兩岸的低洼處,石質土分布在高山脊嶺。[6]加格達奇區以甘河為主要河流,由西向東在境內通過,區段長55公里,屬嫩江水系。加格達奇河、額爾格奇河、塔列吐河、庫爾奇河等支流均匯入甘河。[7][8]
加格達奇區地處高緯,太陽總輻射少,是寒冷的主要原因。年平均氣溫為-1.2℃,常年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溫度為18.9℃;常年最冷月份為1月,月平均溫度為-23.8"C、無霜期為85至13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498.8毫米,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徵為冬季漫長高寒,夏季短暫溫涼,春、秋分明少雨;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冷空氣活動頻繁,無霜期短,災害性天氣時有發生。[8]春季氣旋活動頻繁,乾旱少雨,風速較大,氣溫變化幅度大,積雪消融,常有倒春寒。夏季全年氣溫最高、濕度大、風小、日照時間長、降水集中、氣候溫涼宜人,由於降水集中,若遇有大雨、暴雨時,受地形影響,多有洪水發生。秋季太平洋高壓南下,冷空氣活動頻繁,夜長晝短,地面輻射冷卻失熱多,氣溫明顯下降,少雨,晝夜溫差大。冬季占全年時間的一半,由於受蒙古高壓和貝加爾湖冷空氣的影響,盛行西北風,嚴寒且乾燥,晴朗且微風,降水很少,光照時間短,積雪日期長。[9]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主要有:災害性天氣(寒潮、暴雪、暴雨、冰雹)、水災、地震、火災。[10]
資源
[編輯]加格達奇區的野生植物種類很多,主要分布的種類有51科282種,可分為蕨類植物門和種子植物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種類較多,分布較廣,分為釀酒及食用類、纖維類、芳謄油類、油脂類、食用菌類。加格達奇區的森林植被屬泛北極植物區、歐亞森林植物亞區、大興安嶺植被區系,[11]原始森林植被以興安落葉松為優勢的寒溫帶明亮針葉林為主體,但是由於區內的森林植被屢遭火災,外加人為破壞,保持原始植被的景觀僅存於交通不便的西北邊緣區域。大片火燒跡地和採伐跡地上生長萌生力極強的柞樹、山楊和樺樹,從而形成闊葉次生林及山地草原化景觀。加格達奇區山體上部的喬木層以柞樹、黑樺為主,其次有白樺、落葉松和山楊;下木層有杜鵑、赤楊、榛子、珍珠梅、柳葉繡線菊;草本層有莎草科、禾本科,輪葉沙參和貝加爾野豌豆等。山體下部喬木層以白樺為主,其次為柞樹、黑樺和落葉松,還有少量的甜楊和朝鮮柳。此外的植物還有此外越桔、細葉杜香、篤斯越桔、紅花鹿蹄草、風毛菊、大葉樟、小葉樟、苔草、蕨類、苔蘚類、地衣等。[12]
加格達奇區的野生動物屬於古北界、東北亞界、大興安嶺亞區。野生動物種類有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浮游動物和底棲動物類及昆蟲類等:[13]
- 獸類主要有:大耳蝠、普通刺猥、普通鼩鼱、狼、赤狐、貉、棕熊、香鼬、黃鼬、水獺、松鼠、花鼠、紅背䶄、棕背䶄、普通田鼠、莫氏田鼠、麝鼠、黑線姬鼠、大林姬鼠、褐家鼠、小家鼠、小飛鼠、東北鼢鼠、雪兔、東北兔、野豬、狍子、駝鹿、馬鹿、狸。
- 鳥類主要有:雀鷹、金雕、白尾鷂、松雀鷹、雉雞、斑翅山鶉、長尾林鴞、蟻鴷、黑枕綠啄木鳥、角百靈、鵲鴝、太平鳥、紅背伯勞、紅尾伯勞、灰伯勞、灰椋鳥、黑喉石鴨、灰背鶇、黑眉葦鶯、蘆葦鶯、黃腰柳鶯、北灰鵝、家麻雀、樹麻雀、北朱雀、長尾雀、黑尾蠟嘴雀、栗鴟、黃胸鴟、雪鴟、鐵爪鷗、黃雀、花尾榛雞、黑嘴松雞、黑琴雞、鵲鴨、斑頭秋沙鴨、紅胸秋沙鴨、白喉針尾雨燕、白腰雨燕、四聲杜鵑、大杜鵑、中杜鵑、普通夜鷹、崖沙燕、家燕、金腰燕、烏鴉、松鴉、灰喜鵲、大山雀、銀喉長尾山雀。
- 兩棲及爬行類動物主要有:極北小鯢、蟾蜍、林蛙、雨蛙、斑蛙、蜥蜴、青蛙、蛇類。
- 魚類主要有:銀鯽、鰟鮍、青魚、蛇鮈、䱗鰷、雅羅魚、蒙古紅鮊、貝氏䱗鰷、鯰魚、六須鯰、狗魚、泥鰍、須鰍、溪七鰓鰻、哲羅魚、細鱗魚、葛氏鱸塘鱧。
- 浮游動物及底棲動物類主要有:沙殼蟲屬、俠資蟲屬、鐘形蟲屬,龜甲輪蟲屬、鏢蚤屬、象鼻蚤屬、劍水蚤屬、多肢輪蟲屬、扁蜉科,搖蚊科、虻科、四節蜉科、盤螺、旋螺、田螺、河蚌、蚯蚓、水蛭、蜊蛄。
- 昆蟲類主要有:落葉松毛蟲、落葉松鞘蛾、午毒蛾、豹燈蛾、雲杉大黑天牛、落葉松球果花蠅、黑胸球果花蠅、貝加爾球果花蠅、稀球果花蠅、東方金龜子、山楊卷葉象螂、楊白劍舟蛾、揚二尾舟蛾、白楊金花蟲、柳蘭金花蟲、山楊葉鯽、楊黑斑葉蚵、星鬥眼蝶、小環蛺蝶、黃環蛺蝶、捷豹蛺蝶,燦豹蛺蝶、突角小粉蝶、冷杉枯葉蛾。
加格達奇區的礦產資源有白雲石、石墨和沙金等,都有極大的開發潛力。[14]
經濟人口
[編輯]2020年,加格達奇區地區生產總值41.1億元人民幣,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億元人民幣,第二產業增加值3.1億元人民幣,第三產業增加值31.5億元人民幣。戶籍總人口為129031人,其中城鎮人口為116144人。全年出生人口526人,死亡人口941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1856元人民幣。[15]加格達奇區民族主要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族、滿族、壯族、白族、錫伯族、蒙古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柯爾克孜族等29個少數民族。[8]
2020年,加格達奇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9161.9公頃,其中玉米播種面積311公頃,小麥播種面積2702.95公頃,大豆播種面積79166.3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37220.3噸,全年穀物產量10624.8噸,其中玉米產量2256.1噸,小麥產量8368.7噸,豆類產量125262.4噸(其中大豆產量117763.5噸,雜豆產量7498.9噸)。全年牛出欄803頭,羊出欄4625隻,生豬出欄11879頭,家禽出欄83677隻,禽蛋產量2037噸,牛奶產量527噸,年末生豬存欄12109頭,家禽存欄205193隻。[15]
2020年,加格達奇區共有普通中小學校數9所,中學2所,小學5所,一貫制學校2所,在校生人數7293人。醫療衛生機構111個,其中醫院25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8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6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1471張,衛生技術人員130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491人,註冊護士612人。總共診療服務65萬人次。[15]
行政區劃
[編輯]1966年4月,成立林海人民公社。1968年7月,成立鎮東辦事處、鎮西辦事處、鎮南辦事處。1978年7月,成立白樺人民公社。1982年2月,林海人民公社更名為加北人民公社,鎮東辦事處、鎮西辦事處、鎮南辦事處分別更名為衛東街道辦事處、紅旗街道辦事處、曙光街道辦事處。1983年9月,從衛東街道拆分出東山街道;從紅旗街道、曙光街道拆分出長虹街道;從衛東街道、曙光街道拆分出光明街道。1984年3月,白樺人民公社和加北人民公社分別改為白樺鄉、加北鄉。[16]
加格達奇區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2個鄉:東山街道、衛東街道、紅旗街道、長虹街道、曙光街道、光明街道、加北鄉、白樺鄉。[17]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下轄區劃 |
---|---|---|
232761001000 | 東山街道 | 鐵工社區、路園社區、朝陽社區 |
232761002000 | 衛東街道 | 北秀社區、九千三社區 |
232761003000 | 紅旗街道 | 安悅社區、陽光社區 |
232761004000 | 長虹街道 | 長青路社區、鑫源社區、春城社區 |
232761005000 | 曙光街道 | 營林社區、康莊社區、光華路社區 |
232761006000 | 光明街道 | 恆友社區、機場路社區、東山塢社區 |
232761200000 | 加北鄉 | 加北村、五一村、幸福村 |
232761201000 | 白樺鄉 | 白樺村、東山村、加南村、雙河村、五岔溝村 |
管理權爭議
[編輯]加格達奇區、松嶺區由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管理,但在地理上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呼倫貝爾市、內蒙古自治區三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曾多次向上級要求收回加格達奇區、松嶺區管理權,但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有歷史遺留問題,同時涉及國有林區等問題,該矛盾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18]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的通知》(中發(1979)42號),決定恢復內蒙古自治區1969年7月原有行政區劃,但為了有利於林業生產的發展,鄂倫春自治旗的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仍歸黑龍江領導,原屬地權不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19]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辦公室關於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的通知》文件((1980)室字4號),決定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歸屬問題暫按中發(1979)42號文件規定執行,加格達奇區、松嶺區仍歸黑龍江省領導,原屬地權不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關於稅收繳納問題,經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林業部、財政部負責同志協商,經國務院批准,從1980年起,黑龍江省每年劃撥稅款700萬元人民幣,一定五年不變,按季度直接撥給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20]
1984年8月,鄂倫春自治旗人大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松兩地交回我旗的請示報告》,稱根據中發(1979)42號文件規定,加格達奇區、松嶺區歸回鄂倫春自治旗的期限已到,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關於「民族自治地方區域界限一經確定,不得輕易變動」的規定,將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儘快交回鄂倫春自治旗。[18]
2004年11月25日,呼倫貝爾市市政府向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上報《關於松嶺加格達奇兩地實行屬地管理的請示》(呼政發〈2004〉96號),呼倫貝爾市認為大興安嶺林業開發的實質意義隨着「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已不存在,為促進該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請求自治區幫助該市收回加松地區[註 3]的管理權。[21]2019年5月18日,呼倫貝爾市政府印發《關於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的說明》,《說明》內容是從歷史沿革、民族繁衍、經濟文化等方面說明加松地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法定行政區域,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有利於推進林區改革,統籌地區發展,加快東北振興,對促進內蒙古、黑龍江兩省區民族團結、邊疆穩固、生態保護等工作意義重大。呼倫貝爾市並成立「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內蒙古恢復加松地區的管理權。[18]
-
加格達奇現有一班進京列車
註解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4-5頁
- ^ 3.0 3.1 3.2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47-48頁
- ^ 历史沿革. 鄂倫春自治旗網. 2013-03-08 [2021-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2).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65頁
- ^ 甘河大兴安岭地区控制单元水体达标方案. 2017-06-29 [202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0).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69-70頁
- ^ 8.0 8.1 8.2 加格达奇概况. [2020-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1).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86-88頁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95-96頁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77-82頁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74頁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75-77頁
- ^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区概况. 2005-06-13 [202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 ^ 15.0 15.1 15.2 2020年加格达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06-30 [202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 ^ 《加格達奇區志》 & 1993.02,第50-60頁
- ^ 2023年加格达奇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18.0 18.1 18.2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积极推进恢复加松地区管理权. 2019-05-22 [202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2).
-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恢复内蒙古自治区原行政区划的通知》.
- ^ 《国务院办公室关于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松岭两区归属问题的通知》.
- ^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大事记2004年第二十二期. [2009-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7).
- 加格達奇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加格达奇区志》. 合肥:黃山書社. 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