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加拿大—荷蘭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加拿大-荷蘭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加拿大

荷蘭

加拿大荷蘭兩國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加拿大庇護了流亡的荷蘭王室和加拿大軍隊解放荷蘭而結下特殊的外交關係。兩國的關係在當代依舊十分顯著,2015年加拿大政府稱荷蘭為「加拿大最重要的貿易、投資和創新合作夥伴之一」。[1]加拿大每年還舉辦鬱金香節來紀念兩國的關係。

歷史

[編輯]

二戰至現代

[編輯]
1945年,荷蘭民眾用鬱金香拼出「Many Thanks」,感謝盟軍向饑荒中的荷蘭空投食物。

1940年納粹德國發動西線攻勢,德國亦入侵荷蘭,荷蘭戰役爆發,荷蘭很快被德軍占領並成立荷蘭總督轄區,荷蘭王室流亡至加拿大。流亡過程中,瑪格麗特公主即誕生在王室一家居住在渥太華之時。母親朱麗安娜公主於渥太華市立醫院生產的產房臨時由加拿大政府宣布享有治外法權,因此小公主並沒有因為出生於加拿大而失去荷蘭國籍和王室身份。為了慶祝公主的誕生,加拿大在國會的和平塔升起荷蘭國旗,這也是加拿大唯一一次在國會建築上升起外國國旗。[2]

加拿大陸軍第一師在1945年領導了斯海爾德河戰役、解放阿納姆等大小戰役,最後從納粹德國手中解放了荷蘭。解放蘭斯台德的作戰尤為出眾,因為作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蘭斯台德地區被切斷了食物供給,民眾遭受了可怕的饑荒。荷蘭的德軍於1945年5月5日隨在瓦赫寧恩小鎮投降,但之後仍有1.8萬荷蘭民眾死於飢餓和營養不良。加拿大皇家空軍參與了對荷蘭饑荒地區空投食物的「嗎哪行動英語Operations Manna and Chowhound」(Operation Manna),[3]荷蘭民眾用鬱金香拼出「Many Thanks」以示感謝。5月8日德國投降後,加拿大部隊立刻進入蘭斯台德,向民眾發放繼續的食品物資,這讓許多民眾認為加拿大不僅是解放者,更是救世主。這對荷蘭民眾和加拿大的部隊來說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並被經常描繪成兩國現代關係的基礎。

為了向加拿大表示感謝,荷蘭人民將數以萬計的鬱金香送往渥太華,荷蘭王室隨後也加入其中,每年將萬餘支鬱金香贈予加拿大,最後形成了每年一度的加拿大鬱金香節英語Canadian Tulip Festival

國事訪問

[編輯]
出生於渥太華的荷蘭王室成員瑪格麗特公主於2002年5月回到出生地參加加拿大鬱金香節。

國際合作

[編輯]

加拿大和荷蘭兩國在國際問題上有着緊密的合作。兩國都是聯合國及聯合國下設專門機構、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刑警組織的成員,也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歐洲 - 大西洋合作理事會(EAPC)、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東南歐穩定協議的創始成員國。兩國還在諸如禁止和消除殺傷性地雷、控制小型武器和輕武器的擴散、消除童工等議題上都有着緊密的合作。兩國還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提供快速反應部隊,並參與了巴爾幹半島、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等地區的維和行動。

軍事合作

[編輯]

在2010年荷蘭撤軍前,加拿大和荷蘭兩國的軍隊曾在阿富汗戰爭中一起戰鬥。

軍事條約

[編輯]

加荷兩國簽署了兩份條約,允許對方的軍隊處於訓練和共同防禦的目的部署在本國的領土上。

移民

[編輯]
雕像《拿兩個帽子的男人》,紀念加拿大援助荷蘭人民和獲得解放的喜悅

根據加拿大2006年人口普查的數據,包括全部和部分血統在內,加拿大共有1,035,965名荷蘭裔居民。超過40萬

1996年的人口普查中有124,545人的出生地為荷蘭,占加拿大人口的0.4%。荷蘭語是加拿大的第七大語言,[6]也是愛德華王子島省的第三大語言。[7]

說荷蘭語的族群在加拿大所有移民群體中對農業展現出更大的偏好。荷蘭移民帶來了技術和資金,對加拿大的農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大多數荷蘭移民都定居在安大略省,安大略省的荷蘭裔農民占整個加拿大的58%,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比例為18%和17%。荷蘭裔在加拿大大西洋省份移民中占很大的一部分。[8]

荷蘭擁有領先的溫室技術,荷蘭移民也將他們的經驗帶到了加拿大。在加拿大,由移民所搭建的溫室中,有30%是荷蘭移民所搭建;移民經營的苗圃中有近四分之一由荷蘭人經營。[8]

據位於海牙的加拿大駐荷蘭大使館,有4500-5000名加拿大人在荷蘭居住。[9]

經貿

[編輯]

2006年,荷蘭是加拿大第八大出口目的地國,占總出口量的0.7%。[10]加拿大和荷蘭兩國基於政治、投資、貿易和歷史聯繫有着成熟的關係,[11]為了促進兩國的經貿關係,荷蘭商界創立了荷蘭 - 加拿大商會。[12]

簽證政策

[編輯]

加拿大和荷蘭兩國都免除了對方國家公民的入境簽證。加拿大公民在每半年內均可以在荷蘭免簽證逗留最多3個月,[13][14]而荷蘭公民在入境加拿大之日起,免簽證可逗留最多6個月時間。[15]荷蘭是加拿大遊客在歐洲首選的目的地,尤其是在45歲以下的遊客當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8). 
  2. ^ The Parliament Buildings and Grounds. House of Commons Procedure and Practice. Parliament of Canada. 2009 [16 Sept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3. ^ 周立星. “吗哪行动”:轰炸机拯救荷兰饥民. 新民晚報. 2018-02-12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6). 
  4. ^ The Calgary Herald - Google News Archive Search. google.com.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5. ^ Staatsbezoeken van Hare Majesteit de Koningin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2-22 (in Dutch) Retrieved 19 October 2012
  6. ^ Census Canada 1995 report
  7. ^ See the PEI section. Canada  : CBC. [201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8. ^ 8.0 8.1 存档副本.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4). 
  9. ^ Canada-Netherlands Relations. Canadainternational.gc.ca. 2012-03-01 [2012-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6). 
  10. ^ Canada Is A Trading Nation – Canada's Major Trading Partners.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03). 
  11. ^ Canada-Netherlands Relations. Canadainternational.gc.ca. 1 March 2012 [19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3). 
  12. ^ 存档副本.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4). 
  13. ^ 存档副本 (PDF).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11-26). 
  14. ^ 存档副本 (PDF).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14). 
  15. ^ Countries/Territories requiring visas. Cic.gc.ca. 11 July 2011 [19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0). 

外部連結

[編輯]